中国青年网济南7月23日电(宿希强 姚小康)"少了一处文化遗产,就少了一处智慧的来源。"不久前,联合国文化遗产全球大学校长会议在耶鲁大学召开,应邀赴会的山东大学校长张荣提出了"绿色保护"和"精准保护"的概念,引发广泛关注。中国青年网了解到,国内考古发掘技术世界领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多学科交叉则走在亚洲前列,但从国内整体来看,人才缺乏正成为这一领域最大的瓶颈。据介绍,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相关专业人才远远不够,真正的从业人员仅相当于韩国的四分之一。
文物修护如精良的"外科手术"
6月17日,在山东大学文物保护实验室,史本恒老师正在与两名研究生进行无机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其中一位研究生身穿白大褂、戴着白手套,手持15号手术刀,眼睛紧盯显微镜--他正在处理一件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的商代青铜戈,旁边摆放着许多磨钝了的手术刀片和十几种奇形怪状的工具,俨然是一个微型的"兵器库"。
一名研究生在去除青铜器表面的硬结物。中国青年网 姚小康 摄
不足1平米的操作台上,他小心翼翼地挥动手术刀,时而剔、时而割、时而撬,将散落在青铜器表面的一些黑点去除,像极了为病人做复杂外科手术的医生。
据史本恒介绍,这些黑点是青铜器的病害--硬结物。青铜器埋藏地下数千年,长期接触泥土、矿物质、地下水各种盐类物质,会产生硬结物、点腐蚀、裂隙等各种病害。"为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大,需要对文物进行'精准修护'。"
"精准保护"、"绿色保护"是山东大学校长张荣提出的文物保护理念,考虑到文物修复和保护的特殊性,要求要尽可能按照原材原构实现"修旧如旧"。
为此,山东大学文物保护实验室引进了国际领先的精密仪器,以提供对文物的精准分析。"器物本体的X光探伤就像医生对病人做CT一样,甚至可以看到器物内部和底部的细微裂隙。3D智能数码显微镜具有超景深功能,可以将文物细节放大1000倍。"史本恒说。
和国外相比,总体而言,在考古领域,中外考古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科技考古,或者自然科学在考古中的应用,国外明显有优势;但中国的发掘技术是他们比不上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博物馆馆长方辉教授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国内有经验的考古人员甚至可以区分房屋、水井、墓葬里面的土质,而国外即便最权威的考古专家也没有受过这种训练。
考古人员在清理漆木器,""这是考古发掘最难的部分"。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多学科交叉亚洲领先
山东大学在继承我国发掘技术优势的同时,近年来更在探索多学科交叉--地质、生物、医学、物理、化学、材料等自然科学在考古中的应用。"我们的多学科交叉已走在了亚洲前列。"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自豪地表示。
关于多学科交叉,方辉给中国青年网记者讲了这样一则饶有趣味的轶事:
区分种子属于野生还是人工栽培、考察种子的人工培育史是植物考古的基础,一般的鉴别依据是种子的颗粒大小,山东大学植物考古实验室教授靳桂云就认为,"颗粒更大、更饱满的种子属于人工栽培"。但是,在研究大豆种子人工培育史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遇到了"麻烦":人类培育大豆种子主要是为了获取油料,其种子的大小变化并不明显。这个问题困扰了考古工作者很长时间。
柳暗花明竟在不经意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材料学院的专家谈起这个话题,结果材料学院的专家就提出:通过测量大豆的含油量孔洞进行鉴别。按这一思路,考古工作者经过大量实验发现,大豆的含油量孔洞确实在逐渐增加,可以将该方法作为考察大豆种子人工培育史的重要依据。
"这是我们原创的方法,方法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方辉教授认为,这是多学科交叉的有益尝试,也是高校的优势所在,"他们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做技术支撑,我们提供大量标本,大学就应该做这样的事。"
早在今年4月,山东大学校长张荣就指出,"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不仅有利于本学科发展,而且对相关学科发展也能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文化遗产研究院委托计算机学院开发的多视角三维复原系统,比国际通用软件快8倍左右。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朱磊曾参与国内多座大型墓葬的发掘。据他介绍,在发掘过程中,需要准确细致地观察墓葬,以指导发掘和相关研究,但肉眼只能从上部观察墓葬,很难全方位地对墓葬进行考察,一些关键信息很可能会因此被遗漏。当时国际上通常用俄罗斯开发的VisualSFM软件进行三维场景重建,但这款软件数据处理速度很慢,难以满足考古发掘的需求。
为此,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和美国布朗大学合作,在上述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了算法改进,开发出多视角三维复原系统。工作人员用高速照相机对墓葬各部位进行全面拍摄,将数据输入photoscan软件,经过处理后可以制作出墓葬3D模型,该模型不仅能360度旋转、以任意比例放大,还具有平行透视功能,可以对墓葬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多视角三维复原系统最大的优势是"快"。"用我们的软件4天就把模型建起来了,同样情况下,他们的数据才录了一半。"山东大学数字考古实验室负责人王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