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堡藏寨,我遇到这只猫趴在房顶上。当我按下快门的时候,这只猫突然转过头去。因为错用了P 挡,没来得及变更比较低的快门速度,所以猫的头部转动造成了影像模糊。其实,因为快门速度太慢,连静止的墙都虚了。 手震模糊 手震模糊是手持相机拍摄时由于手抖造成的影像模糊。手震模糊的特征是“整幅照片都模糊,有抖动的轨迹”。 手震模糊经常发生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这时候为了获得曝光合适的照片,我们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由于曝光时间有点儿长,我们的手不能稳定地端住相机,于是照片就模糊了。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经常是导致照片拍摄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喜欢使用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的初学者。 使用光圈优先自动曝光在昏暗光线下拍照时,相机计算出的快门速度可能过低,如果拍摄者没有养成检查快门速度的习惯,那么就可能因为没看到过低的快门速度而造成手震模糊。 轻微手震造成的模糊通常在相机的背屏上不容易被发现,因为背屏太小。尽管它是数码相机上最大的彩色液晶屏,但是它还是太小。大的背屏也就3 英寸左右,在这么小的画面中检视整幅照片时,也只能看个大概。所以很容易造成主观上的忽视,就像这幅大铜勺的照片那样,在背屏上看还行,等到将照片导入计算机之后就要叫苦不迭了。 在拍摄实践中,拍摄者遇到的很多曝光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难。但如果找不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事情就会变得像云里雾里一样。手震问题也是如此。如果能够确定是手震造成的照片模糊,那么使用三脚架是最彻底的解决方法。 拍摄风景的时候,为了得到更好的画质,拍摄者通常会使用三脚架。这样,不管快门速度是多少,都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体状态影响照片成像。 虽然三脚架可以彻底解决手震模糊,但使用三脚架也有一定技巧,使用不当同样会造成影像模糊。比如,在行进中的车船之上,三脚架基本没有用武之地;再比如,三脚架架在桥面上,车辆经过会造成桥面抖动;还有在木质观景台上,人员走动步伐较重,也会影响三脚架的稳定性。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中的反光镜是一个影响很大的震动源,尤其在快门速度在1/15 秒左右的时候,反光镜震动对影像的影响相当严重,这种震动被称为“机震”,大概会持续1 ~ 2 秒。 还好,现代的单反相机中通常都有反光镜预升功能。此功能开启后,拍摄者第一次按下快门,单反相机中的反光镜抬起,但并不拍照。等待一两秒以后,反光镜震动停止了,这时候拍摄者可以第二次按下快门完成拍摄。 手持拍摄时,我经常使用比焦距倒数快一倍以上的快门速度。比如说用50mm 焦距手持拍摄,我总是考虑使用比1/100 秒更快的快门。 特别提示: 类似尼康D810、佳能5DS、索尼A7R2 这样的高像素全画幅相机,据传言,其安全快门速度可能相当于3 ~ 4 倍焦距的倒数。 为什么这么用呢?道理很简单。虽然用比“安全快门”更慢的速度会把照片拍模糊,但并不意味着用比它更快的速度就可以把照片拍清楚。“安全快门速度”是个相对参考值,前提是拍摄者健康、平静、手持相机姿势稳定。比如,百米冲刺以后马上端起相机就拍,这时候“安全快门速度”也不能保证相机能端稳当。 我必须再次提醒初学者:“用比安全快门低的速度拍摄,照片很可能会产生手震模糊;用比安全快门高的速度拍摄,不一定能保证照片不受手震影响。” 快门速度越快,消除手震的把握就越大。所以,手持拍摄用比安全快门速度快一倍以上的速度更“安全”些。 如果低于安全快门速度而又必须手持拍摄的话,我会考虑开启相机或者镜头上的防抖功能。如果没有防抖功能,我会尽量使用更稳定的姿势,并寻找依靠物,然后听天由命地多拍几张。 防抖功能是俗称,说明书上通常会用“图像稳定功能”之类的词语。这种高科技是为了缓解手震造成的模糊而设计的。防抖功能分为机身防抖和镜头防抖:像索尼、宾得等一些机型,防抖功能设计在机身里,它们的镜头不需要具备防抖功能;而佳能、尼康等相机,机身上没有防抖功能,而它们的镜头有些就设计了防抖,通常是在大变焦比镜头和长焦、超长焦镜头上。想一想为什么?那是因为长焦、超长焦距需要的“安全快门速度”更高。腾龙的P15-30mm 变焦镜头是我见过的第一款带防抖的广角变焦镜头。 防抖是个好功能,它能够帮助拍摄者使用低于安全快门的速度时拍摄出清晰的照片。它的基本原理也是抖动,通过与手震相同频率的抖动来抵消手震的影响:不是镜头中有片漂浮着的镜片在那里抖动,就是干脆用悬浮的感光芯片(CCD、CMOS)在那里颤悠。 相机或者镜头买来的时候,防抖功能总是处于开启状态,这是个普遍现象。很多初学者无论任何情况下都开着防抖功能,也许他们还不太熟悉相机,并不知道哪里关掉防抖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过因长期开着防抖导致镜头损坏的案例,但我听说的极少。想一想总有一个东西一直在那里抖动,可能不是什么好事。不过,我也遇到过因为频繁开关防抖功能,致使切换开关损坏的案例。何去何从?还得你自己拿主意。端不住相机又没有三脚架,还是打开防抖吧,毕竟你为这个功能花了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