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 记录中国”媒体科普考察团在新疆天山一号冰川模型前探讨冰川的保护。
天山网讯9月7日,由中国气象局主办的第10期“应对气候变化· 记录中国”媒体科普考察团走进新疆天山一号冰川,探讨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如何应对冰川的日渐消融。
一号冰川形成于第三冰川纪,遗迹保存完整,有“冰川活化石”之誉,距离乌鲁木齐市区仅120公里,是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古冰川,也是世界冰川组织重点监测以研究世界气候变化的10条冰川之一。
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实验站站长、研究员李忠勤介绍,当前,一号冰川退缩呈现加速趋势,而该冰川分布区属高寒生态系统,野生植物物种和野生动物物种稀有而独特,生物链单一,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现在一号冰川已经分为两支,基本和全球冰川消融的速度保持同步。
李忠勤说:“在全球冰川检测的网络系统中,新疆天山一号冰川站观测体系所生成的数据为研究全球冰川提供了对比与指导。我们在这里建观测实验站一方面就是为了同国外的冰川学专家们一起合作,共同研究应对冰川消融的策略。”
事实上,近年来,新疆天山一号冰川的保护一直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14年3月,自治区还专门成立了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要求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巴州等地州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新疆天山一号冰川的保护,并叫停新疆天山一号冰川旅游项目,搬迁当地牧民,实施国道改线,努力为新疆天山一号冰川“隔离喧嚣”。
但当前,随着全球变暖,气温上升,冰川退化已成为世界各地普遍面临的难题。
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统计,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新疆冰川加速消融,其中天山区域冰川近30年退缩了15%至30%,20年后预计将退缩60%。
因此,新疆天山一号冰川的利用和保护工作仍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针对今后进一步加快保护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区生态环镜,此次参加“应对气候变化· 记录中国”的气象学专家纷纷建议,保护新疆天山一号冰川需从源头做起,要强化环保意识,加大对现状污染源治理和污染企业搬迁,控制点源废气、废水、废物排放,采取强有力措施,尽可能减少人为扰动对一号冰川的影响。同时,加强环境能力建设,推进联合执法监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宣教工作。
“应对气候变化· 记录中国”媒体科普考察团在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前合影。
新疆天山一号冰川。
冰雪融水汇成溪流。
新疆天山一号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