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定于2016年11月19日开幕。本届摄影年展,总策展人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先生与尼埃普斯摄影博物馆馆长弗朗索瓦•萨瓦尔(François Cheval)先生共同担任,围绕年度主题,展开今年的摄影年展。
无乐不作 摄影之思
——全球消费社会的镜像运动 王春辰
摄影从机械复制时代进入到数字复制时代,是一场时空的巨大跨越;而其背后则是世界性的消费社会无处不在以及任何的现象与物品及活动都可能成为消费对象。世有前贤,宏文大论,直指时代的革命性论题,从而引发摄影的历史地位的世纪讨论,迄今绵绵不绝。
2016连州国际摄影节以“无乐不作”为题,看起来像台湾的一首歌那样悦耳,如果不理解这个语境,则不能把握本届展览主题。歌声激昂,面对世界,尽情抒怀。但是对于摄影,它的另一层含义是要极尽可能将摄影的意义开掘出来。更进一步,本年度的主题实质是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现状:一种极尽一切的消费状态,它成了这个社会的显性价值观。这样的现实真实是今天需要思考与认真对待的。
这个命题就是消费社会下的奇观之乐,其欲望的表现是无所不尽其极。法国是发明摄影之国,也是对今天的奇观消费社会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地方,二者之结合恰恰就是我们的意图所在:以摄影的本质功能来反思现实之消费奇观,从而提醒我们面对世界持何种态度与立场。
自然,摄影的发明就是为了真实的反映再现世界,因为世界与人不可永远处在疏离隔膜之间。人类为了科学准确地反映世界,不断努力创造认识世界的工具,也因此而大大地推进了现代人类社会的自我确认。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因素促进,得益于科技发明尤为重要,同时也因为现代文明知识的高度发展,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与人存在的方式都得以有巨大变化和进步。这是不容置疑的文明之在。但同时,不容掩饰的是,现代社会也是极度攫取自然、消费资源的社会,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消费社会。现代性文明一方面在大步发展,一方面也对现代性不断质疑和怀疑,这种批判思想代代有传人,不断生成和不断深化。19世纪如果不是对资本主义有深刻的思想批判和社会运动,现代社会的发展会是另一种状态,正是人类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觉悟使得社会进步,迄今这样的思想传承绵绵不绝。20世纪20年代间有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反思;60年代法国德波对“奇观社会”的批判;70年代法国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80年代鲍德里亚继续对消费社会的“拟像与仿真”;如今朗西埃对图像与社会的反思,等等,都成了一个连续的思想线索。可以说,现代社会以来,思想的高峰层层叠起,在物质表象的背后是艰深的思想森林。而“无乐不作”作为一次语言的借用,它指向当下的悖论情景,如果我们来看本次邀请的艺术家的作品,则会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他们的作品以现实的表象奇观来凸显它们所揭示的矛盾,繁华与艳丽并非事物之真,却是今天的生活追求,这种灿烂与光鲜在艺术家的镜头下,提示给观者的竟是一种视觉之外的思索。艺术家创造的不是图像之美,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紧迫和欲望张力。他们将图像的严肃性传递观者,在静观中与世界对话;而这些摄影作品本身成为世界的象征,凝聚着时间的痕迹,在本质上,封存了历史的记忆。
这种无乐不作的创作自由使得摄影再次显示了它的时代价值:摄影不仅仅是世界的记录者,更是世界的创造者,揭秘出世界图像的复杂性和混杂性。它处在真实幻境与虚拟真实之间、在真与假之间,无乐不作的背后是无物不是对象,所谓“文本之外,别无他物”说的是我们和世界的知识与认知构成,同样,摄影之外,世界不存在。
“无乐不作”既是方法论,更是伦理态度。在全球化与图像泛滥的背景下,摄影须浴火重生——摄影不是图像扫描,如没有思考,则没有行动力,摄影须成为世界的介入者、维护者和阐释者。我们无法还原世界的真实,但可以创造世界的真实。只有在创造中,才证明我们是我们的主人,同时也是摄影的主人。在这一切关于摄影的论述中,观摩世界与创造世界是同步的,更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和心态来创造世界的问题。我们不缺少各种表象的外观世界,但缺乏艺术创造的主观人性世界。我们需要的不是感动世界,而是被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所感动。
今天所呼唤于摄影的,绝不是华丽的图像呈现,也不是精美的视像制作,相反,是人的精神外延,由此,才会有图像的外化,只扣人心。我们迫切的是那种影像的张力来撞击我们的心灵,如果影像的力量不能打动我们的心灵,就是摄影的失败,也是图像的滥用。在今天,特别要拯救图像的滥用,而回归到摄影通向伦理学的心灵之眼上。摄影节的价值,就是要在茫茫的图像大海里,让思考的图像显现并抵达心灵。
因此言,我们要重塑摄影的生命,因为有生命的摄影才证实了我们的生命。
特别展作品欣赏:
《1965——1985 连县影像记忆》 连州市正在建设国际影像博物馆。我们想,名冠连州,怎能没有连州的摄影影像资料呢?就有了寻找和搜集连州老照片的念头和行动。我们是连州(连县)影友。摄影术传到连县,不足百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连州街已有好几家照相馆。而连县人“从事摄影工作”,记录连县风光和事件,大概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当然,都是“公家的相机, 公家的人”。八十有二的老者王东甫,是连县九陂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连南县委和连阳县委工作期间, 已有相机,并常陪同各级媒体的摄影记者采访。“下乡机不离身,拍摄了大量的瑶、壮族风情照片。
两次有幸参与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大型展览。民族风情摄影成就了我,被推荐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之后,我调到广东民族学院。”曾在连县工作的王东甫,也为家乡拍摄了不少珍贵照片。连县西岸人杜积禧,曾任连县县委新闻秘书。“我1971 年开始搞摄影,用的是西德禄来120相机。我和文化馆的潘仁式一起,拍摄、冲洗、放大照片一条龙全自己搞掂。” 潘仁式,连县东陂人,1966年开始,在连县文化馆从事美术摄影工作,可惜英年早逝。他10 年专注拍摄连县,在县委大楼的晒相暗房里,留下了数百张120黑白底片。
1985年,黄宅裕将这批底片送到连县档案馆。之后居然找不到。如今展出的潘仁式作品,是其家属保存的一部分。王东甫,杜积禧,潘仁式——连县纪实摄影的先驱者,为家乡留下了20 年的真实记忆: 光绪帝赐建的圣旨石牌坊、乾隆年众筹建的三层八角凉亭,早已无迹可寻;始建于南朝的慧光古塔,本孤立于城南,今已被高楼广厦淹没;没了浮桥,双溪亭埋没在萋萋荒草之中...... 东较场上,革命群众齐聚“万人大会”;中山南路,革命样板戏花车巡游;马面滩峭壁,民兵突击队飞吊开凿栈道;湖口水“五七干校”,猪圈旁激情表演《红灯记》...... 那人那事,那山那水那情景,往日已如云烟,惟见20 年历史的黑白掠影。不过一代人的光景。
![]()
《马尔霍特拉先生的派对》(Mr. Malhotra’s Party)
苏尼尔·古普塔,来自新德里,现居伦敦,是一名摄影师,艺术家,教育家以及策展人。1953年出生于新德里,1983年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他曾多年以文化行动主义者和独立摄影师的身份进行批判性实践。他的展览“太阳城以及其他故事”于2012年在新德里的法国联盟画廊展出,2011年瓦得拉艺术画廊出版了他的作品。古普塔目前是艾哈迈德巴德国家设计学院的访问学者,伦敦金斯顿大学的客座讲师。此外,他的一些作品以藏品形式被罗切斯特乔治伊士曼之家、东京都市摄影博物馆,泰特美术馆和哈佛大学收购。
《马尔科维奇,马尔科维奇,马尔科维奇:向摄影大师致敬》
桑德罗·米勒1958年出生于美国埃尔金。现工作、生活于美国芝加哥。他既是一个艺术摄影师,同时也是一个商业摄影师。他名下有七本作品集,而且他的作品在全球各地展出。米勒为大型企业拍摄国际广告活动,他的编辑工作在全球出版物中占有显要地位。在2011年戛纳国际创意电影节,他因一部特写约翰·马尔科维奇的短片《蝴蝶》而获得萨奇广告公司最佳新导演奖。2014年11月,鉴于他在摄影上的成就,露西基金会在卡耐基大厅授予桑德罗·米勒“年度国际摄影师”的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