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想要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作品,其实是因为他们只知道美国有个纽约时报,不知道还有专注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媒体。就像普通美国人也不知道中国也有很多媒体。”
大卫·巴雷达介绍了他所工作的美国亚洲协会“中参馆”——一个专注于深度报道中国故事的非营利机构。每个月,中参馆都会考察所有中国摄影师在媒体上发表过的图片故事,从中选择出十个最好的故事,翻译成英文发表。同时,美国一些盈利性的媒体会选择和“中参馆”进行合作报道中国故事。比如,某个美国媒体想来中国报道某个领域的故事,他们会通过“中参馆”寻找中国摄影师资源。中参馆搭建了一座连接中国摄影师和美国媒体的桥梁。
韩萌分享了她赴美求学和海外拍摄经历,以及这段经历给她带来的心态变化。在新京报做了11年报道以后,2014年,韩萌申请到美国一笔奖学金的项目,做了一年半的访问学者。
赴美前,她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但在一年多的学习中,她逐渐意识到语言只是一门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到跟美国人恰当的交流方式,还有他们关注一些问题的方式。期间,她完成了关于美国家庭收养中国弃婴的图片故事《流美孤儿》。
“我拿着自己整理出来的170张照片,给纽约时报的一个编辑看。心里其实很忐忑,不知道自己这种传统的拍摄方式美国人能不能接受。但他当时的反应给了我很多自信,他认为这种很传统的报道方式是可以的。” 这组照片发表在纽约时报之后反映非常好,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美国家庭在跟韩萌联系,跟她讲述自己的故事。
韩萌这样看待一个好故事:“用很宏观的角度找到非常细致的生活;用很具体的人物和很细致的生活细节讲述人类共同的问题。即使有语言上文化上的差异,也是能被所有人所理解的。”
在完成《流美孤儿》后,韩萌又申请了腾讯谷雨的拍摄基金,完成了《江南弃儿》纪录片的拍摄。她认为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故事在飞速变化,人们的命运在飞速变化,摄影师自身的环境也在飞速变化。“不要认为没有机会,只要你有足够的决心和格局去讲好一个故事,会有各种力量为你加油的。”
“去创造一个更广泛的语境,去表现更广阔的议题。”
摄影师Ian Teh最早来中国时,仅仅因为被中国的文化所吸引,但他逐渐看到很多事情正在发生改变。“中国是体量很大的一个国家,即便在90年代,我也可以预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会非常大。”
Ian Teh关注中国的工业与环境十多年,至今已经出版了三部专题摄影作品。他认为摄影师想报道好另一个国家的事,应当做好两方面。一是要在当地媒体报道过的话题中去寻找到一个个人化的线索,寻找到自己的方向;二是要在拍摄个体故事的时候,创造一个更广泛的语境,去讨论更广的议题。
2006年到2008年,Ian Teh拍摄中国矿工题材。期间,他留意到当时有上百万的农民工在各个城市寻找工作。“他们每个个体都希望通过打工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而这些煤矿和钢铁厂就他们去实现这个梦想的机器。如果你去思考这些工厂的巨大体量,就会发现个体在当中其实是失去了身份的,变成了无名的人。当我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开始想到我要怎样去从视觉上来呈现这个故事。”
现场观众听分享,做笔记
中国摄影师张立洁在拍摄两个小儿麻痹症患者的时候,面临过困惑——两个孩子,一个被美国家庭收养,顺利完成了从小学到硕士的学习;一个留在湖南的福利院,交了男朋友,天天在街头唱歌。“很容易陷入到被美国收养了就特别好,留在中国就特别不好的思维中去。但跟编辑交流后,我开始专注于两个人所共同面临的困境。被美国家庭收养的孩子,仍然很难找到工作,下地铁仍然有困难。而她们俩在青春期时遭遇的问题很大程度是一样的。”
有一些境遇,会超越阶层和种族。呈现出这些是极具价值的。
“投稿和申奖都是系统工程。不成功没关系,这是梳理自己和了解世界的重要一步。”
刘禹扬和肖慕漪作为新一代自由摄影师的代表,有很多共同点——都是90后,都曾是马格南奖学金的获得者,都与中外媒体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分别从向媒体投稿和申请拍摄基金两个方面分享了心得。
刘禹扬认为投稿不是把照片发到编辑邮箱就完事了。在投稿之前,需要根据自己的题材明确“目标媒体”,避免瞎投。投稿也分为拍前投和拍后投,如果产生了拍摄某个选题的想法,可以先与编辑进行前期沟通,这个过程中可以收到编辑的反馈和建议,同时也是建立关系的第一步。如果拍摄项目初步达成,摄影师还可以继续向编辑同步进度,一起改进策略。
刘禹扬还分享了一个重要的细节——投稿的单张照片尺寸最好在1000像素变长左右,文件大小控制在1M以内。太小容易损失呈现质量;太大则不方便编辑下载,而且不利于自己的版权保护。而图片说明要么在邮件中对应好图片,要么附着在照片文件名上,不能让编辑对应不上。
总之,一切都应以“不给编辑添麻烦”为准则。
肖慕漪分享申请基金的个人经验
肖慕漪在分享基金申请经验的时候,也强调不能因为一些细节硬伤导致自己在第一轮被刷下来,比如文件和照片规格不符合要求。
之后,肖慕漪还分享了申请写作的经验,并列出了国际重要基金的网站。她笑称,很多基金是千里挑一的,自己申请过很多次拍摄基金,至今尚未成功。但她这样鼓励自己和在座听众:“很多基金网站上会有往期获得者的作品,不要认为往期获得者们十分优秀就认为自己肯定申请不到,不一定的。但没申请到也很正常,每一次申请都要把自己梳理一遍,再把适合自己的基金和其申请要求和时间存在脑子里,下次再申。这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
除了具体流程和细节,两位摄影师都提到了国外摄影基金的核心考核标准:你关注的话题是不是有足够的价值?对于改善人类生活有没有帮助?摄影师本人是不是有足够的使命感?是不是有能力讲好这个故事?准备申请的过程也是拷问自己的过程。
“有些机构把奖项都印歪了,这远离了纪实摄影的精神。”
连州国际摄影节艺术总监、知名策展人段煜婷发表了简短有力的讲话。她认为中国摄影发展到现在“人人向外看”的时候,最紧要的事反而是向内看,得不得奖不是摄影师应该马上考虑的事。“你要首先问一问自己。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看到很多问题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种强烈表达的渴望?如果你能找到这种表达渴望的话,那我相信你可以去深入创作出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而当这个作品出来,如果足够好,它自然会引起关注。”
段煜婷还抨击了一些现象——某些机构为了迎合人们对奖项的追逐,总结出来一些“招数”和“攻略”,教大家怎么在大赛中攻城略地。“国内有些机构把这些奖项都印歪了。这远离了纪实摄影的精神,对年轻一代的摄影师伤害尤其大。太糟糕了。”
段煜婷发表对于“逐奖”的看法
在段煜婷看来,国际上一些摄影节反而开始一点点地走向回归——设置明确主题关心当下社会问题。这说明中国摄影师没有必要一味地追赶摄影作为艺术的所谓国际潮流,而是可以在朴素的样式上把纪实精神再坚持下去,走下去。
段煜婷曾担任腾讯谷雨非虚构计划摄影单元的导师。她特别提出腾讯成立谷雨,体现了一个大媒体的担当。“在当代语境下做纪实摄影是不讨巧的。但我在担任谷雨的导师看片子时,腾讯做这个事的意义立马就显现了出来。摄影师在艰难地做着探索,我们的一些社会机构也在提供支持。这挺让人动容的。”
“拍好中国题材,外国摄影师应该更深入,而本土摄影师应该有更开放的头脑和心。”
新加坡摄影师沈绮颖扎根中国九年,拍摄了尘肺病人和北京地下室的农民工。她认为作品要走向国际,有两种方法,一是图片本身很有视觉感;二是对某个题材拍摄得非常深入。以沈绮颖2010年开始拍摄尘肺病人为例,当时不少媒体都报道过这个中国最大的职业病。但沈绮颖认为当时的报道都非常肤浅,能看出来是一个很惨的病,但感受不到这个病是怎么回事,病是怎么来的,得这个病的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这个题材一拍就是四年,她和拍摄对象何权贵一家生活在一起,一起哭,一起吃饭,甚至看着他自杀,经历了很多事情很多起伏,成为他们家的一份子;素材也从最开始的图片加声音,拓展到大量的视频素材。
沈绮颖分享“四年拍一个故事”的经历
尘肺病人的故事一直在国外展览,还有很多国外的电视台播放了视频。但真正让沈绮颖欣慰的是国内媒体的刊登。“最终在腾讯刊登的时候才真正有了国内的影响力。当时腾讯图片发起了一个筹款,一天时间内筹集到了十万。还有一些影响是一点一滴进入到何权贵一家生活里的。比如何权贵儿子的老师和校长看了这个故事后免了他两年的学费,小卖部的阿姨给他找了一个工作。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影响力。有别的机构问我同样是尘肺病,为什么他们两三万都筹不到,而我们能一下子筹这么多。我只能说因为腾讯的媒体平台足够大,故事足够打动人。”
国际上越来越看重本土摄影师的观点,而中国年轻摄影师也确实越来越多,拍得也确实越来越好了。而中国人也越来越焦虑想要有更多国际话语权。但沈绮颖认为许多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反而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会看得比较清楚。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摄影师应该想办法跳出自己头脑里的框架去看一个事情。
在论坛的后半部分,摄影师储永志分享了两次获荷赛奖对他生活和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利用企鹅媒体平台探索新表达方式的经验。“很多东西都是在急剧变化着的,摄影也是这样。很多人认为好好拍照没有希望了,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企鹅媒体平台的出现,给很多有理想的摄影师提供了更大更包容的倾诉空间,一些摄影师的工作状态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腾讯图片高级编辑田野也向在座的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们介绍了致力于为摄影师们提供发展自身机会的企鹅自媒体平台。原本定于18点结束的腾讯影响力论坛因为热烈的观众提问和会见讨论,不得不延迟一个小时结束。
《交界线·腾讯影像力摄影展》展厅
《交界线·腾讯影像力摄影展》观影现场
腾讯图片在本次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另一活动——《交界线·腾讯影像力摄影展》也于11月19日至12月9日同步落地,在连州二鞋厂展区3层,展览分生、家、路、活四个主题,展示9位摄影师的作品。由VICE中国制作,腾讯谷雨计划联合出品的纪录片《错位——亚洲跨性别者》亦于展览期间放映。
2016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于19日在连州市文化广场开幕,今年的主题“无乐不作”旨在对过度消费主义、过度娱乐展开批判和探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自2005年创办,被行业公认为中国最具专业水准的摄影节。近年来,连州摄影年展已经以其独特的专业水准为中国摄影树起了一个新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