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赞成它,也可以反对它,但绝不可能绕过它”。 ——鲍昆
源起
初中一年级的春天,平生第一次被一本影集震撼。这源起于家族的习惯,去北京隆福寺街的“中国书店”(专门收售旧书的书店)淘旧书时,发现一段从没人提及的历史,这段历史本和自己年龄发生交集,因为那时自己还是幼儿,所以无法亲历见证。打开影集,更是震惊,十里长街送总理,花圈,人海,题诗等等群情激愤的状态。再往后翻顿生惊诧,照片中出现对抗的场面,悼念总理何来对抗?...... 这本影集是《人民的悼念》,记录的历史事件是四五运动。
《人民的悼念》1979年出版
《人民的悼念》1979年出版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国各族人民无限悲痛。但是,“四人帮”压制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激起强烈民愤...... “四五运动”在中国是个大事件,在摄影界也是大事件,是一个让许多职业摄影家至今难以启齿,但却造就了一大批至今都赫赫有名的纪实摄影家的大事件。因为这一段时间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职业摄影家几乎都“被封镜”了,没有去天安门广场,即使去了的也没敢拍几张,结果,数以百计的业余摄影者大显身手,在兴奋和恐慌中记录了中国历史上这一重要时刻。其中就包括“四月影会”主要发起人王志平、吴鹏、金伯宏、王立平、李英杰、李晓斌、罗晓韵等。这些“四五英雄”们拍摄的影像作品连同后来的文字记录以及当时的革命诗抄,构成了对那个时期最完整的纪录。
——四月风网站(未注明作者,笔风犹似鲍昆老师)
《难忘的一页》(20幅拼接)李英杰(1976)
影会
没有大事件、没有大人物,出现在照片里的是谈恋爱的年轻人、动物园的猴子、停在湖面上的两只小船或一池残荷……这些今天看来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却在30年前引起巨大震动。1979年4月初,由51位“四月影会”摄影人自发组织的“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第一回”在北京中山公园兰室举办,展出了280余件摄影作品。这个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民间组织举行的摄影展,20余天里共有7万人参观。1980年和1981年,“四月影会”在北海公园画舫斋和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二、三回展览,均引起巨大轰动。之后自行解散。
《自然•社会•人》影展门口(中山公园兰室)
老摄影家吴印咸(右)和袁毅平在观看展览(1979)
主要发起人及创会会员: 王志平、金伯宏、王立平、罗晓韵、王苗、李晓斌、李英杰、吕小中、许涿、高强、于健鹰、石志民、孙青青、刘世昭、任署琳、李恬、吴鹏、范生平、宗同昌、凌飞、穆雨晴、池晓宁(已故)。 (声明:因四月影会并非一个编制严谨的文艺组织,加之时间久远,故不确保人物谱的绝对准确性。)
四月影会前言
作者金伯宏(中)和参观的观众交谈(1979) 作者吕小中(左)和参观展览的摄影爱好者交谈(1979)
历史意义
摄影开端:“四月影会”是中国摄影人在文革后独立自发组织的首个民间摄影团体,“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第1回”展览是文革后独立自发组织的首个摄影展,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开始的标志。
第一届参展部分作者合影(1979)
艺术发端:“四月影会”于1979年4月在北京中山公园兰室举办的“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第1回”展览,是文革后民间独立自发组织的首个公开举办的当代艺术展览。这个展览由于早发,为其后的艺术活动所借鉴,与稍晚的北京“无名画会”展览、“星星美展”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端。
王志平的家中评选展览照片(1980)李英杰摄影
价值争论:在对摄影本体的认识方面,“四月影会”内部曾经爆发了摄影的“艺术”与“记录”功能的价值之争,这个问题至今仍在摄影理论的探讨中普遍存在。无论是王志平“新闻图片不能代替摄影艺术”理念倡导的艺术摄影,还是李晓斌“不要让历史留下空白”、“摄影本质还是记录”理念倡导的纪实摄影,都是四月影会“自然 社会 人”大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的文献记录方式和艺术方式两者之间不存在优劣之争,都是摄影的功能所在。建议将这种摄影本体价值之争转换为在“记录摄影”和“艺术摄影”的不同摄影功能类别框架内予以讨论。
30年后的合影(2009年3月28日)
今天
“四月影会”从形式上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其倡导的“开拓和创新”精神,与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和“分享”等理念竟然是出奇的一致,有太多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继承的地方。
与当年不同的是,数码时代使相机已不是稀罕物、奢侈品,这从工具上为摄影成为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广大摄影爱好者已经 “玩”出了一定规模。有钻研器材的,他们力求将相机功能配置到最好;有拍人物的,当然,拍的漂亮才是好——这也许源于人们摄影留念的初衷;还有拍风光的,将风光拍得像画一样——也是源于对唯美的追求。 总之,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认为摄影应以四月影会倡导的“自然、社会和人”为主题,而且三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如果自然脱离了社会和人,就变成失去了时代特征的明信片;如果社会没有自然和人,也就失去地域和人文特点;如果人没有自然和社会作为背景,将是纯粹的糖水片。 ——四月风网站(未注明作者,笔风犹似鲍昆老师)
纪录片《四月影会》上
纪录片《四月影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