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近年来,于都围绕长征品牌,夯实红色资源硬基础、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让红色资源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今年上半年,于都接待红色旅游人数12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1%,红色旅游收入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6%。
夯实红色资源硬基础
于都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但在文物保护工作的资金上却毫不“吝啬”,对文物保护项目的资金不仅决不挤占挪用,而且还安排资金弥补缺口。从2012年开始,该县采取财政预借资金的办法,垫付维修方案编制费。近三年来,当地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维修红色遗址31处。
在于都县利村乡,林金寿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业余文物保护员,他每天都要到自家的老屋子看一看、扫一扫,他告诉记者,“这不是普通的老屋,滕代远曾经在这里养伤住过”。业余文物保护员,是于都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中摸索出的有效方法。于都红色遗址点多面广,为此当地通过聘请革命旧址附近村民为业余文物保护员,明确他们的责任,给予一定物质补助,让他们充当博物馆的“千里眼”、“顺风耳”,使博物馆能在第一时间掌握遗址的实时情况,消除隐患。目前,全县有业余文物保护员57人。
提升长征文化软实力
如果说红色遗址是红色旅游的“肉身”,那么红色文化内涵就是红色旅游的“灵魂”。于都县除大量地保护原有红色遗址的外在形态外,还深入挖掘当地的精神形态红色遗产。
为了打好、做足“长征”品牌,于都县充分挖掘历史,与当地实际结合,创建了一支传承“长征精神”的队伍。如今,这只由当地160多名红军后代组成的非专业性合唱团实现了从业余到专业的飞跃。自2010年底成立以来,他们在外演出180多场次,足迹遍布山东、广东、广西、贵州、宁夏、甘肃、陕西、北京等。该合唱团还获得了“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是赣南响当当的“红色名片”。
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于都县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于都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中,红色旅游是主题,长征是品牌特色,但不是主体,主体是各类产业的聚集,形成产业交融全面拉动的格局。包括:文化产业、健康产业、生态产业、农林牧渔业、温泉产业、娱乐产业、体育产业、自驾车产业、休闲房地产等。
“于都用全域旅游的思路发展旅游。”于都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景点到区域的整合方面,于都要求全面整合资源,不仅是红色旅游资源,也包括周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都要整合起来。在深化配置方面,以红色景点为中心,生态、文化、休闲、娱乐、商务等都要发展起来,形成一个全面整合和深化配置的格局,例如于都县打造长征体验园景区,按照“城区就是景区,景区就是城区”的要求,把它与周边的开发建设相融合,形成了一个相互拉动的格局。
推进旅游扶贫工程建设
近年来,于都县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红色旅游开发。贫困户可通过土地流转、林地流转、参与景区建设和管理以及提供农家旅馆,开农家餐馆、当服务员、保洁员、帮厨员,通过售卖特产小吃、旅游商品、农产品等增加收入。
“屏山旅游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直接吸收周边乡村贫困户入社投股。”于都县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县带动2300多户贫困户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中,其中,8个省定贫困村(禾丰镇大字村小西湖等)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带动1228户贫困户,惠及5750贫困人口。(记者 薛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