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国网

标题: 作品解析(第三期)--从《伤痛的家园》谈摄影师的“眼到手到” [打印本页]

作者: 秦.岭    时间: 2017-3-15 16:22
标题: 作品解析(第三期)--从《伤痛的家园》谈摄影师的“眼到手到”
本帖最后由 小草 于 2017-3-16 15:20 编辑



    《伤痛的家园》这组片子是光影网影友“挽着月亮散步”(杨梅菊)的一组作品。2015年这组作品获得中国摄影报“感动典藏”月赛第五期人文组2等奖。作品拍摄于平顶山市宝丰县,时间是马街书会期间,内容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白色垃圾。
    白色垃圾,我们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恰恰是我们见怪不怪的场景,触动了杨梅菊的内心。当我们叹息马街书会摄影师庞大,艺人被拍烂的时候,她把视角对准了会场之外。蓝天白云下,水中的塑料袋格外辣眼;麦田里,我们的孩子被垃圾包围;树林中白色垃圾像飘舞的旗帜….我们强调视觉冲击的时候,往往关注的可能是镜头光学变形的视觉冲击,但是,这组图片实实在在冲击了我们视觉神经,还有对心灵的震撼!
    著名摄影家、视觉文化评论家、策展人鲍昆说,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人文关怀精神,杨梅菊透过镜头传递给我们环境与人的思考,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深深触动了着我们。更值得赞赏的是,杨梅菊投稿前对作品内容和作品名称选择也下了功夫,反复征求了多位摄影师的意见,采用组图形式,作品名称:《伤痛的家园》。当我们以为摄影创作走进瓶颈还在纠结的时候,是不是通过这组作品做个反思:我,眼到了,手到了吗?


作者: 秦.岭    时间: 2017-3-15 16:25
原本周五发的第三期,因为可能本人有事,提前发帖。
作者: 乐在图中    时间: 2017-3-16 09:46
受益匪浅,谢谢分享!
作者: 小草    时间: 2017-3-16 10:55
司空见惯的场景,眼到了,立意有了,剩下的就是手到的事。眼到手到,好的作品才能创作出来,相反,眼到手不到,或眼不到手到,都无法创造出一件有内涵的作品来。很受启发!
作者: 丹江冰    时间: 2017-3-16 13:39
触目惊心,点评到位!
作者: 印益    时间: 2017-3-16 16:38
它就在我们身边。
作者: 文武    时间: 2017-3-16 18:11
化腐朽为神奇,需要心灵的感应。需要眼手同步,正如小草老师所说有内涵作品是需要外延所表现的。
作者: 文武    时间: 2017-3-16 18:11
化腐朽为神奇,需要心灵的感应。需要眼手同步,正如小草老师所说有内涵作品是需要外延所表现的。
作者: 文武    时间: 2017-3-16 18:12
7
作者: 四季风光    时间: 2017-3-17 15:11
因为司空见惯,所以熟视无睹,这恰恰是考察一个摄影师眼力的场合。能在别人见怪不怪的地方发现独特的拍摄主题,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人常说:重要的不是机身前边的那个“头”,而是机身后边的那个”头”。这组照片就是一个很具体的注解。
作者: 农家香韵    时间: 2017-3-20 18:53
{:7_296:}{:7_296:}{:7_296:}{:7_296:}
作者: 高山长流水    时间: 2017-3-27 23:58
      关键是作者有强烈的环保意识,这些白色垃圾充斥着我们的田园,不仅伤痛伤痛着本来应该美好的家园,更伤痛着作者的心!这组片子能唤醒人们克服陋习,自觉爱护我们的家园,使她不再伤痛!
作者: 光武大帝    时间: 2017-4-2 17:12
{:7_296:}{:7_296:}现实主义的杰作!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