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7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阎英明:楚人走过杏花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6-8-21 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楚人走过杏花山
阎英明
     楚氏族流浪于镇平的杏花山,是从远古的黄帝时代起步,后来,随着中原部落对它的不断征伐,它被迫从这里走出去,再又走回来,出出进进,往往返返。近千年的逃亡脚印,始终遗存在从方城山到楚山的这条路途里。它逃到哪里就在哪里歇息,就在那里安居一时。
   它在镇平的杏花山上,歇息过几次?安居过多久?似乎没个准确的推断。但它的脚步最后在这里踏出些明晃晃的响亮的时候,就准确的把这里纳入了楚的国籍,就让它以后的步子,非常明确的盯住了黄河那边的那个大平原。它在这里“多筑列城,以逼华夏”,以它的脚步呐喊,以它成功的行为相“逼”,让楚庄王坐上了中原霸主的位子。
    如今,杏花山上的大关口寨城,就是楚人最后走过时,留下的一个最威风的遗踪。为觅寻楚人远去的背影,我们在一个老春的上午,登上了大关口。大关口寨城,由三山组合,呈笔架型;两端各筑套城,相距三多华里,城线“累石为固”,碟垛分明;墙体于峭壁问巍巍峨峨,强壮得一丝不苟。整体结构,不仅仅充满了英雄气概,充满了本性的直率;还体现了艺术的表白和文化的深层含意。这一日,天气晴的,日光纷纷,碧色的荆草和形形色色的山花,布尽了山梁。还有些风吹,还有些鸟鸣及游山人的欢快。山腰间的寺庙,还有些软软的佛音,伊伊呀呀的弥来漫去。在此情调下,楚长城那种老迈的灰霭,那种失意的苍凉,似乎产生了振奋,似乎要与它当年的英姿与风流衔接起来。
     楚人是英雄时代典型的英雄主义者,强悍,好激动,司马迁老先生评说他“其俗剽劲,易发怒”。他敢斗敢死,敢爱敢恨,不擅伪饰,不做表面文章,统帅如有覆军之败,往往自尽以谢国人。此种烈举,司马迁都集中的描绘给秦汉时期的项羽了。从项羽的故事里,足可读出楚人的内在。楚人尚力、尚武,但又万般柔情。楚人的好战,是中原部落通过对他的压迫,才把他培养成熟的,而楚人的柔情可爱,却是在生命血里。
   当我们坐在大关口寨顶,谈论楚人性格复杂的时候,文友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问:  “吉普赛人为啥能歌善舞呢?”我想了想回答:  “他们是流浪者。他们走的路太多了”。这时,远村已升起了炊烟,轻轻的摇摆,仿佛还有些琴音飘荡着日光。再看山坡上的石房基,密麻麻的,散乱出千余座,活灵活现,至少储备过万多兵马在这里聚集。如是在当年,这时候他们也该午炊了,也该有稻粟的煮香漫游四走了。可以想象到,他们会在午炊煮香的背景下,击磐为乐,载歌戴舞,表达他们对生活、对自然之美的直透感悟。   楚人热爱艺术呀!刚烈的本性与艺术本能并不矛盾呀!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著名的音乐大师,  口气向天问了一百七十几个问题的屈原诗人。不知道,钟子期、伯牙在不在此山凹里操过琴?不知道,浪漫诗人屈原,是不是在这里浪漫过诗作?但能够明白的是,  楚人的艺术脚印,是遍布过杏花山的。
(欢迎转载 尊重版权 注明出处 关注“睛彩镇平”jingcaizhenping 欣赏阎老师更多力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发表于 2016-8-22 10:47 | 只看该作者
{:7_2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