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领脱贫证 摄于社旗县太和镇
社旗县桥头镇马蹬村移民群众邰景伟(右)创办的扶贫车间
致敬国旗 摄于卧龙区蒲山镇杨营移民小学
日前,家住卧龙区蒲山镇杨营移民新村的杨国芳对记者说:“回想以前连基本的用水都保障不了,水质浑浊。现在(中线工程)通水了,我们全村村民都喝上了甘甜的水,这在以前做梦也不敢想啊。”杨国芳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今天,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供水量、供水区域、受益人口逐步增加。从淅川县陶岔渠首调水入渠水量已超过268亿立方米。从根本上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成为受水区的主要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截至12月6日,河南省全省累计供水89.14亿立方米,占全线供水总量259亿立方米的34%,供水范围覆盖我省11个省辖市市区和40个县(市)的81座水厂、引丹灌区、6座调蓄水库及20条河流,受益人口2300万人,农业有效灌溉面积115.4万亩。
为了保证“一渠清水永续北上”,渠首和沿线地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被关停,生态循环农业遍地开花。淅川县大力发展金银花等中草药种植,既保持了水土,也带富了一方群众。
记者采访获悉,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难点在移民。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16.59万人,全部从淅川库区迁出,迁入到省内的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新乡和漯河6市。其中,南阳市内安置10.04万人,涉及淅川、新野、唐河、社旗、宛城、卧龙等6个县区42个乡镇61个移民村55个安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