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20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则徐私人医生刘光照及与其有关的轶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楼主| 发表于 2021-5-20 1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则徐私人医生刘光照及
            与其有关的轶事

            张明铎    王从云

  前段时间,在研究民族英雄林则徐和我县清代进士李德生的师生情谊时,意外地发现了林则徐的私人医生刘光照及跟随李德生的武生刘文灿都是镇平县人,这引起了笔者的兴趣。经多方打听,了解到刘光照、刘文灿的籍贯后,笔者前往这两个村进行了实地采访。

    刘光照,字普斋,镇平县晁陂镇街后营村人。出生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享年81岁。据王岗乡退休教师马书梅、刘书成所写的《林则徐私人医生刘光照》文章记述,刘光照出身耕读之家,幼年聪慧,学籍优异,家人们对其考取科第寄于厚望,但刘光照却鄙薄功名,专注于攻读医学书籍,二十岁时已独立行医,数十年间医术名扬乡里。时任云南定县知县的进士李德生回乡省亲时,听说刘光照医术高明,即推荐给湖广总督林则徐。当时林携夫人郑氏寓居武昌,郑氏患疾久治不愈,正苦无良医。经刘光照诊断投药三剂,病情大有好转,又三剂即告痊愈。林则徐十分感激,赠刘光照白银数百两,刘却分文不取。林则徐称赞刘光照医术医德高尚,骋为私人医生,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被革职充军伊利,刘光照要求同去,林怕刘受不了新疆寒冷气候未允,刘光照回到家乡晁陂街后营村。

    刘光照的曾孙叫刘正球,身份证名刘炎(按其岀身,笔者认为名字叫刘琰,字正璆qiu),1935年出生,目前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刘老先生说,我的高祖父叫刘玺,曾祖父叫刘光照,祖父刘海宽,父亲刘保德,也叫刘青寅,上边三代都是单传,到我这辈是兄弟两个,我哥一家在东北,他育有两儿一女,我只有一个儿子叫刘,60年出生,一个孙子在外打工。
    当问及老人家,这么多年了,还对上几代人的名字记这么清楚时,他说我小时候在石佛寺上过初中,民国时期能上初中的人很少,也算是个文化人。另外,每年都会和我姐一起到村北边不远的祖坟上祭拜,我爷给我老爷立有碑,碑上刻有名字,也有刘光照的生平,看的次数多了,这些长辈们的名字就记在心里了。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坟被铲平,石碑也拉到晁陂西边的河沟上当桥使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家里还存有几个大红箱子,据说是我老爷从武汉带回来的,里面装满书籍,我还见过有伤寒论、中医药方等书,那个时候也不知道珍贵,被公社派来的工作队发现后给烧掉了。我们家里仅保存了郑板桥的一幅中堂对子,据说是我老爷刘光照亲自向郑板桥求得。这幅字我父亲非常喜欢,偷偷的藏起来,才没被烧掉。1958年有人听说了这幅字,愿意拿500元钱买走,我父亲没有同意。为了保险,他把这幅对子一个字一个字剪开,用纸包好,送到贾宋街南头我姐家,塞在房檐里。父亲去逝后,我王大哥(姐夫哥)王晓给我说,那幅字他卖了,卖多少钱卖给谁我也没有再问他。

    刘老先生说,刘光照名气很大,我没出生时他就去逝了,小时候常听我爷爷和父亲
讲起他的故事。

    刘光照有个外甥叫高荣,县城北温坑村人,皮肤上长有一种病俗称“搭手”,让刘光照诊治。刘看后说:“非服药十余剂不能见效”,但高荣有急事需要外出,三日后就要动身,刘只好先让外甥服用两剂药,把这个病转移到脊背上,并嘱咐外甥,你出门在外遇到医生,若能看出来你身上长的是“搭手”,就让其开药,若看不出来是“搭手”,就別让其治疗。果其不然,高荣在外一段时间,找了很多医生,都看不出来是什么病,只有一个医生说:“你这个病真的稀奇,像是搭手,可搭手又不该长在这个地方。”
高荣说:“我外出之前舅舅给我服些药挪地方了。”这位医生很是惊讶,说:“你舅舅的医术很高明,带我到你们那里拜访一下他吧。”高荣带着这位医生回到晁陂后营,此时刘光照已经去逝。不久,这位医生也病死在这里,人们把他埋在晁陂西边的乱坟岗上。

    找刘光照看病的人很多,年纪大了以后,有些需要到病人家里去诊治,大部分都要抬着轿或骑马来接刘去看病。竹园里(今王岗乡慕营村,距后营村约4公里)有个妇女生病了,她十几岁的孩子步行到后营村,请刘光照去给他妈妈看病,当天来请的人多,都是骑马或抬轿把医生接走的。第二天一大早,这个孩子又来到刘光照家,对医生说:“我骑的马在村子后面树上栓着,请你骑马去给我妈看病吧。”刘光照随这个孩子到村后,没见到马匹,正纳闷呢,只见这个孩子爬在地上对刘光照说:“我妈的病很严重,我们家没有马,我就给你背到我们家吧。”刘光照被这个孩子的孝心感动,就折回家,骑上自己家里的马去竹园里,给这个孩子的母亲看病。
    镇平县城东三里河边上有个叫老庄的村,我们家在那里有耕地,租给当地的百姓耕种,三年都没交地租了。有一年刘光照去收租金,走到县城西边,遇到有一富户人家的孩子死了,正准备掩埋,刘走到跟看了死后不久的孩子,随口说道:“只有埋死人,没见过埋活人。”对方听了很是生气,责怪他说:“你又不是刘光照,你咋说我们埋的是活人?”“我就是刘光照,这个孩子深度昏迷,实际是假死。”听说这就是刘光照,人们就让其抢救。刘光照运用中医的推拿之法,很快这个孩子就恢复了跳。这户人家千恩万谢,当知道刘经过这里是去城东收租金时,就让他在这里休息,由他们派人去,很把三年的租金全部收回来,交到刘光照手里。

    有一天刚吃过午饭,刘光照从外地看病回家,走到一个打麦场边。两个十几岁的孩子看到刘光照就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嗷嗷大叫装肚子疼。这个闹剧是有家长安排的,目的是想试试刘光照能否看出来孩子的病是装的。刘在不远处端祥一会,指着其中一个孩子说:“一会你就活不成了。”结果没多久,这个孩子因刚吃饱饭在地上打滚,肠子扭在一起被折断,时间不长真的断气了。

    已86岁的刘正球老人,思维非常敏捷,记忆力也非常好,断断续续给我们讲了不少刘光照的故事,他说这都是听其爷爷和父亲讲给他的。笔者尽一步询问后营村刘姓的情况,刘老先生说,后营村的王姓、杨姓居多,姓刘的没几家,我家和其他几户还不是一个刘家。我们家是从王岗乡姑姑堂(今谷坡村)迁来的。乾隆年间,姑姑堂的叔伯兄弟几个要分家,有个绰号叫刘疯子的兄弟,他找我高祖父商量说,晁陂后营那个地方有咱家的土地,其他几个兄弟都不愿意去,你那里有亲戚,你家就去那里住吧。高祖就带着妻儿来到这里定居,到我孙子这辈已经是第七代了。

    笔者不仅联想起,刘光照是由进士李德生介绍给林则徐当私人医生,并且是从谷坡村迁到后营村的,而跟随李德生的武生刘文灿是谷坡村人,刘光照和刘文灿是什么关系呢?笔者又来到了谷坡村实地探访。
[图片]
         (李德生为刘文灿题写的匾额拓片,苏长军提供)

    谷坡村别名姑姑堂,位于王岗乡西北部,圪潦河西岸。清乾隆年间,刘姓从卢医镇张沟村迁来,临“姑姑堂”庙,在土坡处建村。1975年以“姑”不雅,更为“谷”,遂改名谷坡。

    在谷坡村,我们找到了刘文灿的后人,现年已78岁的刘云峰先生。问及进士给武生题写的“拔帜先登”匾额,他说:“我们的祖先刘文灿在李德生任云南定远县知县时,就跟随其当武官,为表彰其奋勇当先,立下功劳,李德生在道光十六年(1782年)为刘文灿题写了《拔帜先登》匾额。这块匾珍藏在我大弟刘云华家里。不过他现在住苏州。”经与刘云华先生电话联系,他确认了此事,承诺近期回来让我们去观赏。刘云峰先生介绍,刘文灿还有块墓碑,为防损坏,在路边埋着。见我们欲看碑文,他又找来几个后生把土挖开,擦洗干净,碑文清晰可见,经反复研读,碑文是由刘文灿的四子委托镇平的秀才李绍绪撰文,大体意思如下:

    刘文灿,字英三,他是刘善彩的孙子,刘金生的四儿子。祖上留下了丰厚的家业,所居之地物产丰富,经过几代的努力奋斗,家庭富裕的程度可与春秋时期的富豪猗顿(注:春秋时鲁国人,他向范蠡学致富之术,积累了很多财物。)相提并论。刘文灿少年英俊、挺拔聪慧。祖父出任武职,官居千总;父亲好学上进,入就官学。祖宗的德泽延佑至少年的刘文灿。文灿少年坎坷不幸,七岁丧父,九岁丧母,十二岁兄弟分家。田地虽然阡陌相连,但房屋却没有一间半舍。他若不是聪明能干,怎么能承担起这么重的担子。后来,他不但独自筹划建造了大厦房屋,还增买了田地;白天,他督促耕作生产,晚上,他读书习武。家务繁多,头绪纷纭,但学业习武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在科举武选中,耍刀、射箭、骑马,出类拔萃;人品、德行、操守,增辉学馆。富家大户的子弟能像他这样的,十分少见。他家在镇平素来被称为望族,他本人的道德品行也为大众所称赞,成为众人的榜样,良好的世道风俗因此而赖以维持。这绝不是那些奢侈浪费、腐化堕落而沉没世间的纨绔子弟们所能做到的呀!家有雕梁画栋的房屋,他不认为是光荣;家有柜满仓实的钱粮,他不认为是富贵,他认为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才是最重要的。由于他重德修身,所以他的美名被乡村、学校广为宣传,并将永远流传后世。他的言行为广大民众所信服和推崇,这难道和那些被口夸一时、荣耀一生的人家是一样的吗?   他的原配夫人赵氏生三个儿子,名叫永庆、永治、永升,生一个女儿,嫁到杨姓人家;继配徐氏生两个儿子,名叫永信、永言。他死后先殡在祖坟的旁边,后来才葬在新选定的杨营寨河东的坟地。   前些日子,他的四儿子准备为父亲立碑,嘱托我写篇碑文,我才对他的经历有所了解。

    通过碑文可以看出,刘文灿家庭富裕,祖上留下了丰厚的家业,自幼习武,道德品行为人称赞。该村已86岁的一个刘姓后人介绍,刘文灿的父亲刘金声兄弟俩个,他的叔叔叫刘金榜,绰号刘疯子,传说他们的家产都是刘疯子挣得的。

    刘疯子的疯病是间歇性的,无病的时候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劳动,一旦患了疯病,就不顾阻拦,跑到外面捡拾一些砖头瓦块,堆积在房间里。到第二天,屋子里的砖石就全部变成金银财宝。不知道他患了多少次疯病,积累了多少金银财宝,有了钱财以后,刘家就置地建房。据说当时刘家置地二百多顷(两万多亩),刘家人从谷坡村走到南阳市,不用喝外人家的水。刘疯子的一个六世孙说:“今年3月份,我妻子在南石医院住院,同病房的患者家是卧龙区安皋镇人,当得知我是谷坡人时,非常感概,他听其祖先说过,他家在清代时是谷坡村刘家的种地户,两家人相距一百多里,在一百多年前是有源缘的。”刘疯子“捡石成金”的传说虽似谎诞,但刘家是远近闻名的富豪当无疑义。所以在刘文灿的碑文中有“年十二兄弟分爨(cuan,意为灶),田虽连阡……”的表述。

    刘文灿武生出身,他的后人都传说他任过“三府游击”(经搜索三府是通判的别称,游击是从三品的武官名),因他家与进士李德生是亲戚关系,李德生在云南定远县任知县开始,就跟随李德生任武官。刘文灿去云南之前,是个武秀才,平时武生装束,常常骑着马,手里常拿着五六十斤重的大刀,游走在乡间。

    刘氏后人还说了刘文灿的一个故事。有一年,内乡马山镇扫帚场(村名)两户人家打架,其中一户找到刘文灿,让他去帮忙出气。刘文灿骑着马、手提大刀走到马山街上,遇见一个熟人,谈话中对方了解了他的来意,就说:“你不用跑腿,我去把那俩人叫来。”几个人中午就在马山一个饭店吃饭,两人都看在刘文灿的面子,双方表示不再打架,握手言和。谷坡村距马山衔不远,刘文灿去的次数多,沿途的人都认识。高坵徐沟村有个姑娘长的俊俏,平时见刘文灿骑着高头大马,英俊潇洒,内心也有爱慕之意。这天刘文灿从马山返回,看到这姑娘正在赶牲口磨面,刘文灿走到跟前,把这个姑娘提起来放在马上,带回了谷坡村。姑娘被带走,驴还在拉着磨转,后来把磨齿都磨平了。刘文灿把这个姑娘带回来做二房(也就是碑文中的徐氏),因不是明媒正娶,没有名份,去世后在坟上立了个无字碑(此碑现放在谷坡村南边的大路旁)。

    刘氏后人还介绍说,家产万贯,富冠宛西的刘家非常重视对后人的教育,在清未、民初的混乱时代,这些学有所成的后人,投身到辛亥革命、红庙起义之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并为之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雄壮的赞歌。

    从以上这些零星的故事和刘姓后人的叙述可以看到,刘光照、刘文灿是堂兄弟关系,他们和石佛寺的进士李德生家祖上是亲戚,这才有了武生刘文灿随李德生去云南任职,并介绍刘光照随林则徐当私人医生的这段经历。

                    2021年5月20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