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考古人 图文: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 马骥 在荒郊野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行走在深山中、农田里、河岸边,废墟上,手持探铲和手铲,翻开曾经属于各个朝代所存在过的土地,探索发现被历史掩埋的秘密,他们就是考古队员。探测、画方、挖土、发掘、发现遗迹、保存文物等等,这些就是考古工作者把古代文明展现在现代人眼前的一系列工作。但是就是这一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却也要付出一份不小的艰辛。 由于发掘工作要从每天的8点开始到下午5点结束,中午也是只有两小时休息时间,考古队员们都是租住在周围的民房,一来可以节省来回路上所耽误的时间,二来也可以将每天新发现的文物暂时保存在室内。由于租住的民房多是周围村民平时所不用的,因此条件也比较差,别的季节还好说,但是这冬季,别说暖气了,有的屋子甚至还透风,忙了一天回去之后喝口热水都觉得是幸福。考古队员开玩笑说:“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总比睡工地强多了”。 考古学家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学习一系列相关的课程知识,包括从旧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知识。但是,无论多少课堂学习,一个真正的考古学家最佳的“课堂”和“研究室”应该是在基层一线。年轻干部也是很辛苦的工作,需要扎根基层一线,工作任劳任怨,往往日出而作,日落也不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烈日下一晒就是一整天。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沉重的担子,越能锤炼党员干部的意志和综合素质,基层干部只有经过实地考察,到一线与重大工作、重大斗争搏击、饱受锻炼、增长才干和胆识,才能在实干中不断坚定信仰、提高觉悟,造就一双坚硬的翅膀。 将精力献给考古,将文物上交国家,考古人正是这种精神的代表。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投身于基层这个服务群众的主战场,当感觉到疲惫、孤独、彷徨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考古人的精神。为了人民,坚守初心,守望初心和最初的梦想,心中始终包含对人民的真情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望,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需为要,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用情服务为本,把毕生精力和整个青春年华都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谋幸福上,不求鲜花掌声,不求功名利禄,不求名垂千史,但愿化作古道上的一块青石,默默为人民守望 考古,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地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由于它们总是共同存在于同一文化层或墓葬中,表明它们属于同一时代。一个文化不能由一种特征来划分,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类似的文化因素。只有许多特征的总合,才能把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划分开来。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的作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以地区或流域来命名的,多为事后弄清这一文化分布范围而命名。如欧洲的多瑙河文化等。另外,还有对发现地点的名称加前缀的,如甘肃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这是因为它们和典型龙山文化有相同处,也有差异处。如果仅属地方性的小差异,当然可采用这种办法,如果差异大到可认为是独立的文化时,那便应该另起一个文化名称。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个文化,可对地名加后缀,以资区别,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见屈家岭文化)等。以特征遗物来命名的方法也经常被采用,如中国过去所称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欧洲的巨石文化、钟杯战斧文化等,不过这种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同时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物,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而近年来已逐渐不大为人们所采用。此外还有以族别来命名的,如巴蜀文化便是一例,不过这只能适用于较晚的文化,并要经过精确考据,否则易于造成混乱,最好仍以小地名命名而另行指出这种文化可能属于某族。至于历史时期的商周文化、秦汉文化或隋唐文化等,是一般用语的文化,即指一民族在特定时期中各方面的总成就,包括物质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记录所提及的各个方面。严格地讲,这与考古学上有特定意义的文化,是要加以区别的。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除了要解决时代和分期以外,还要研究它的内容、特征、分布范围、起源、发展,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联系等。而要对一文化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则至少应对该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址作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这一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个考古学文化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某几种特定类型的住宅、墓葬、工具、陶器和装饰品以及某些特定的工艺技术等。每个考古学文化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不仅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共同规律,还要研究各地区各个族的共同体发展的特殊性。因而必须确立考古学文化这一概念,以便对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分别地加以深入研究,以探寻物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
对同时并存的各种考古学文化,我们要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来搞清它们的分布范围。这些范围同自然地理的区划并不完全一致。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分布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文化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当一种文化发展成为显然不大相同的另一类型时,可称为同一文化的一个新阶段(或时期),如果发生了质的改变,则应视为另一文化。但这需要有充分的资料,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一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于其内部发展,但有时也因接触而受到另一文化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有人说考古队是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比农民还辛苦,还有人形容他们“赛张飞”,累月风吹日晒,不可避免地有了“深肤色”。“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责任是最重要的。”遗址和文物属于人类的文化遗产,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祖先留下的东西,每名考古队员都是一名古墓卫士,每次勘察和发掘都是对古墓和遗址的保护,为了和盗墓贼作斗争,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