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1 于 2024-3-9 00:54 编辑
南阳抚字寻缘甲骨文文字馆走进南阳第六十四小学开展甲骨文理解课程活动 图文: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 马骥 2024年3月8日,南阳抚字寻缘甲骨文文字馆南阳抚字寻缘甲骨文文字馆走进南阳第六十四学校开展验甲骨文理解课程活动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寻根中华文化——甲骨文化”为活动主题,深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多种活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值此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之际,我谨向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甲骨文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汉字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让我们从现在做起,重视汉字文化,努力学习汉字文化,争取让汉字文化发扬成世界上的“东方之珠”。 汉字,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汉字给我们中国民族戴上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称号。 汉字,有着完美的结构和独特的性格,让我们这些使用的人民感到无比自豪。 华夏文明诞生之时,为了更好的方便交流传递信息,伟大的劳动人民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集群体智慧创造了结绳记事的方法,但是日复一日,绳子多了就记不清了,就在此时,一个名叫仓颉的人突发灵感,从自然万物中获得启示,便创造出了字。其实,当时的字还是挺可爱的,超爱模仿其它事物。从象形的图画到几笔线条的符号,任性的字都能活灵活现的造形表义。 到了商朝后期,人们对字视若珍宝,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于是有了第一个名字“甲骨文”。到了殷代,随着制作工艺的发展,人们熟练掌握了铸铜工艺,于是甲骨文,也从龟甲兽骨上搬到了青铜器上。字也就更加形象生动逼真了,因此有了第二个名字“金文”或“钟鼎文”,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创写的。至今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这一时期的我,骨骼发育渐渐完善,拥有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开展甲骨文研究和应用,培养了一批跨学科人才,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南阳市第六十四小学位于南阳市工农北路1269号。学校成立于1950年,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积蓄了深厚的教育底蘊,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占地面积5750平方米,共设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12人;专任教师77人全部达到专、本科学历,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中小学一级教师以上职称所占教师比例为50%,骨干教师32人,省市级优质课教师36人,名师12人。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爱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坚守“爱学、自律、博学、乐学”的育人目标。在杨申校长的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强化内部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在全区位居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