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1 于 2024-11-6 19:52 编辑
触摸两汉文化,读懂一段历史 南阳鸭河口水库和南阳武侯祠卧龙岗研学 图文;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 马骥 2024年11月6日,在这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春日里,河南拾步研学旅行服务公司,组织学生开展南阳鸭河口和南阳武侯祠“触摸两汉文化,读懂一段历史”的研学主题活动。 又是一年金秋季,恰是研学好时光。期盼已久的研学旅行就要吹响出发的号角! 即将启程,满载期待与喜悦,带着我们纯真的笑脸,蓬勃的青春一路杨帆。我们将在活动中实践、锻炼、合作和分享,收获友谊,收获快乐,收获成长! 探索南阳,就像打开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涌动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本次研学我们将畅游历史文化遗迹,触摸两汉文化与智圣诸葛亮的故事,体会白河母亲河的源头,找寻“大坝精神”;加深学生对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探索的能力。感谢社旗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拾步研学旅行公司为我们师生搭建了一个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我建议在场的全体师生用热烈的掌声表达我们由衷的敬意。 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2013年开始国家就提出了“研学旅行”这一概念,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全国各地都在抓紧推进,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旅行活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嘱咐千遍,不如远行一次。研学旅行不是“闲庭信步”的普通旅游,而是寓学于行、行学相长。我们要重点在“学”字上做文章,在“研”字上下功夫,“旅行”要为“学”服务,“学”要为“旅行”增加内涵。此次我们为学生精心挑选了“触摸两汉文化,读懂一段历史”的研学线路,从鸭河口水库到卧龙岗,所到之处,同学们不能走马观花,“一见而过”、“一听而过”,同学们要对所见所闻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既体会到旅行的快乐,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在研学中开拓眼界。 研学活动开营仪式在庄严的迎国旗、唱国歌声中开始。首先有带队领导致辞,做研学动员讲话,为此次出行注入智慧与力量。明确了远足的目标,更激发了我们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全体教官和辅导老师共同宣誓!我自愿加入辅导老师队伍,履行责任,用心服务,树立榜样,确保营员安全,引导营员学习,与营员共同成长,争做优秀辅导员。宣研学活动学生代表发言,营员宣誓教官为各连队授予象征班级荣誉与使命的连旗、校旗 。并宣布开营营规。 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汉朝文化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为:“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博大精深的汉朝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 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 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汉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汉朝汉人注重渊源于古代华夏的先世血缘传承,积极发展和周边民族的交融。汉朝汉人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不仅巩固了不同地域上的汉人团结统一,而且也对周边民族起着有力的吸引和聚合作用。 在封建统治者的策动下,通过儒家思想的统理,汉朝形成和出现的汉人不同地域风俗文化,“随君上之情欲”而对周边民族进行着“移风易俗”的教化,成为周边的一些游牧民族,及江南和东南沿海的百越民族,学习、接受 汉人汉文化,逐步融合于汉人汉文化的便捷途径。 汉朝汉人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推动了汉人汉文化与其周边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汉人和周边民族的融合,使汉朝成为历史上汉族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河南省南阳鸭河口水库 河南省南阳鸭河口水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区以北40公里处,处于长江流域汉江支流的白河上游、伏牛山山脊玉皇顶峰东南侧,在伏牛山及其支脉五朵山环抱的丘陵之中。大坝坝址坐落在南阳市鸭河工区皇路店镇鸭河入南阳白河的交汇口处,故称鸭河口水库。鸭河口水库是长江流域汉江支流唐白河水系白河上游的大(Ⅰ)型水库,上距南召县城35公里,下距南阳市区40公里,是南阳市的饮用水源地,是汉江支流白河上的主要防洪控制工程1 。 该水库是根据汉江支流唐白河流域规划要求兴建的的大型水库之一,总库容13.16亿立方米,库区水面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殖、城市供水及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是河南省最大的自然流灌区,全国十大灌区之一。大坝工程始建于1958年,1959年大坝合龙,1960年拦洪蓄水,并于1988年~1992年进行首次除险加固,2009~2011年进行第二次除险加固。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030平方公里,总库容13.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7.45亿立方米。鸭河口水库受益范围北起伏牛山东端南麓,南至豫鄂交界处,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总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灌溉35个乡镇。2020年6月 ,入选第三批省级水情教育基地名单。 二.南阳武侯祠 南阳盆地处于我国东西二、三级阶地之间、南北自然地理区划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众多的古代名胜古迹建筑。这些名胜古迹建筑不仅是南阳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庵,位于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碑刻记载始建于元代 ,但也有说法认为初建于魏晋 ,盛于唐宋 ,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监郡马哈马主持对其进行修葺,是纪念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祠宇,占地15.3万平方米。南阳武侯祠有明清建筑267间,历代题记、碑刻 400余通,另有大量匾额楹联。位于中轴线的建筑有石牌坊、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草庐、宁远楼,两侧有 诸葛井、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躬耕亭等。其它有三顾祠、卧龙湖、龙角塔、汉碑亭、道房院、读书台、卧龙书院等。 1963年,南阳武侯祠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南阳武侯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汉末山东琅琊郡(今山东沂水县南)人。他幼年丧父,后随叔父诸葛玄投奔荆州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便带着弟弟诸葛郡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布衣生活。但他广交天下名士,满腹经纶,腹藏良谋,隐居求志,宁静致远。当时的大名士庞德公把他比为一条待时腾飞的“卧龙”。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参加了刘备的政治集团,后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溢“忠武侯”,因此历代诸葛亮祠庙均称为“武侯祠”。
据清康熙《龙岗志》记载,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后期,经历代的不断修缮和增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今天我们看到的武侯祠,共占地200余亩,殿房150多间,检联70多副,碑刻300余块,是我国纪念诸葛亮最大的古建筑群。今日的武侯祠保持的基本上是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祠院依岗而建,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地势开阔,势如卧龙。院内丛竹视讽,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脍炙人口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诸葛亮淡泊明志,正直廉洁的美德千古传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感天动地,化作了历史的永恒。他是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心目中智慧、忠诚、仁勇的化身,史学家称他为政治、军事、经济的三绝,在中华文明史上独领风骚,被后世誉作“千古第一完人”。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相聚,更是一次共同成长的契机。在这里,我们将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世间万物都是同学们学习的大课堂,希望大家能够发现世间的美好,研学路上不光去看去听,更要去感受、去感悟、去思考,行走课堂中,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记录风景!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克服困难、砥砺前行。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