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2621|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酒家

  [复制链接]
主题
发表于 2011-9-4 22:49 | |阅读模式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2:49 |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2:50 |
解语 发表于 2011-9-4 22:49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3:03 |
本帖最后由 解语 于 2011-9-4 23:03 编辑
赊店老酒深圳 发表于 2011-9-4 22:52
应是好酒!
南阳网打开好慢啊!!!!!!!!!!!


是好酒,纯粮酿造的。家乡小镇的风味大曲——铁旗蒸酒。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3:03 |
善德福 发表于 2011-9-4 22:58

谢谢支持。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3:04 |
本帖最后由 解语 于 2011-9-4 23:05 编辑

几百年铁旗不倒  数十代蒸酒更香
              ---------------铁旗老酒
                                                                                                                                                                                       谈起源潭铁旗蒸酒,不能不让人想起源潭酿酒的历史,实可谓天长地久,根据此地酿酒匠人们的代代口传,可追溯到杜康造酒时代,也正是这代代口传,才揭开了把酿酒技术发扬光大的传播者以及传播地点的秘密。很多人都知道杜康是发现并掌握了粮食发酵酿酒技术的鼻祖,却极少人知道杜康之弟杜来却是把酒发扬光大的传播者,而传播地点正是唐河源潭。
                                                                                           一
                                                            杜康之弟杜来传播酿酒技术的传说-----------
   
      酿酒鼻祖杜康发明了酿酒技术,在洛阳伊川造酒,他不但技艺高超,而且又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为了不把酿酒技术传到国外去,他宁愿自己辛苦也不收徒弟。可他有个弟弟名叫杜来,没有生计,恳请哥哥杜康传技于他,杜康沉思后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收徒弟吗?是因为怕教会了不守信义者将技术传到国外去,当时正有头驴子拉着石磨磨粮食,杜来学技心切,没等杜康往下再说什么便接了话道:我对天发誓,如果我学会酿酒技术后外传他人,死后来生变作驴子,永生受苦。杜康听到弟弟已经如此发誓,也无话可说,只好把技术传给杜来。杜来学成后也在伊川开了槽坊(酒厂)但由于杜康名声比较大,杜来的生意很是清淡,他只好另寻做酒的地方,一日行之宛城东九十里处,今唐河县源潭镇,看到这里唐河,毗河,泌阳河交汇于镇南,镇子三面环水,又在黄土高岗的包围之中,气候适宜,水质甘甜,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天然酿造场所。杜来不胜欢喜,遂就此开坊造酒,由于此处环境和水质极为适宜酿酒,所酿出的酒甘洌爽口,杜来生意非常红火,做出来的酒供不应求,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杜来忘记了哥哥杜康的叮嘱和自己的誓言,杜来开始招收很多徒弟帮忙。好多徒弟出师后都自己另立门户,一时间此地酒坊林立,声名远扬。
   一日传至杜康耳中,杜康很是生气,便离开洛阳来寻杜来,至源潭境内,看到如此多的酒坊,越发气愤,此时杜来在此地已经非常出名,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商,杜康很容易就找到了杜来的家,进门一看,院子里栓满了驮酒拉磨的驴子,客厅里面坐满了客商,杜来肥大的身体被太师椅子紧紧的包围着,看见哥哥满面怒火突然到来,心情非常紧张激动,杜康当众怒斥杜来忘记了誓言,杜来在众人面前羞愧难当,激动万分下一句话也没说出来便倒地身亡,杜康见状怒火全息,慌忙俯身大叫杜来的名字,恰在此时院子里一头驴生下了一个小驴,刚生下来的小驴听到声音便跌跌撞撞来到杜康跟前,杜康以为是弟弟犯了咒神而变成了这头小驴子,因此杜康将这头小驴子养之身边直到老死,也从不让拉磨干活。
   杜来变驴的消息传出以后,源潭人为了纪念这位有功于源潭人民的酿酒大师,便以他的名字呼唤驴子,年深日久“杜来”的读音成了“嘟来”,时之今日,只有源潭方圆叫唤驴子是这样叫嘟来的。
   附记:本传说由吾父老师王西合酿酒师,龚师傅,任师傅等口述 源潭铁旗酒坊郭爽整理   王西合,源潭人氏,解放前十三岁入源潭一家槽坊学徒,解放后成了一名酿酒师傅,在一家槽坊任酒师,一九五二年全盘搬迁至距离源潭七十里地的社旗县,后成为赊店老酒集团。王西合老师也随迁至社旗,成为了赊店老酒的技术骨干,他是一位杜康技术严谨的传承者,从制作大曲到酿造工艺,都非常细致认真,秉承古法,一丝不苟,技艺精湛。在七十年代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提出要喝杜康酒,当时周总理非常关注杜康酒技术的挖掘及恢复生产,建厂初期,赊店酒厂特受河南省委调令调王西合老师前往杜康酒厂返教传授杜康技术。退休后回到源潭仍不遗余力支持家乡的酿造事业。
                                                                                 
                                                                                            二
      为什么说源潭吸引了境外很多酿酒师傅?为什么说源潭酿酒的技艺必须要有人去传承?这一切,皆因为源潭得天独厚的酿造工业应有的自然条件。

    可与国酒产地茅台镇相比

茅台镇海拔415米,较省城贵阳整整低了500多米,属典型的河谷地带,一条赤水河穿过,河水由南向北,流经镇北的猪旺沱,遭到黄孔垭山脉寨子山阻截,沿对岸的朱沙堡折转向西。三面环山,将茅台镇环抱其中。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降雨量800-900毫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
大环境南阳本是盆地 东有淮河发源地的桐柏山、大别山,西有秦岭、大巴山,南有大巴山脉的东端 北靠秦岭东端的伏牛山,岗地海拔140~200米,岗顶平缓宽阔,岗地间隔以浅而平缓的河谷凹地,呈和缓波状起伏。盆地中部为海拔 80~120米的冲积洪积和冲积湖积平原。盆地内有唐河、白河、丹江等主要河流,纵贯中部,南入汉水,其中以唐、白河流域面积较大。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全国有名的“粮仓”。亦是南水北调源头,水质优良。
小环境源潭镇地处南阳盆地之腹,三面环水,唐河、毗河、泌阳河从境内穿过,各河道内深潭遍布,三河交汇于镇南,镇东有张岗龚岗许岗、西有马湾岗刘岗、北有赵岗,三侧依黄土高岗,势成“靠山椅”状,海拔较低,成了南阳盆地中的盆底,正是这种特殊的地势,才使此处高温期长,三面河水的蒸发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大,处于长时间闷热潮湿之中,这种特殊的气候、土壤、水质条件对于酒料的发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时也部分地对酒中香气成分的微生物产生、精化、增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离开这里的特殊气候条件,酒中的有些香味成分就根本无法产生。因此旧时酿酒师纷纷来此酿酒。
                                                                                          三
   源潭酒业的发展沿革经略
源潭因三条河穿境抱镇,旧时水运发达,连汉水,通长江,属水陆码头、工商重镇、自明清以来,店铺林立,货船数千,百业兴旺,酿酒与 烟草 油坊 铁工机械业并列为源潭四大经济支柱产业。据豫省“通志”记载:“源潭镇酿酒历史悠久,经汉口评酒会鉴定,历次被评为优质“汾酒”。源潭周围河滩岗坡地多,夏季多涨水,滩地不宜种矮秆庄家,又农民缺柴禾,坡地多种高粱。”而高粱是造酒的最佳原料。又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吸引不少酒师前来设坊,本地酒师与外地酒师技艺交融,争奇斗艳,一家更比一家好,源潭整个酿造行业的技艺酒质都更上一层楼,至清末民初,仅镇上驰名槽坊有天盛祥 德隆长 春茂祥 隆记 豫康 豫源 荣茂泰 郭家 黄家 天生裕 美利长 赵自建 宋家 代家 李家 曹家等二十来家,酒师学徒及固定工人几百人,旺季时临时工达千余人,日产白酒近万斤,皆以高粱为原料,小麦 大麦 豌豆伏天制曲,辅料清蒸 土池发酵 清混工艺兼备,掐头去尾,分级陈酿。而后入酒篓 贴封条 上货船 顺河而下,两岸飘香,行销襄汉、湖广,川湘,供不应求,深受外地客商青睐。以至于南阳及汉冢等其他地方的槽坊都把酒拉到源潭上船下运,对外地客商也都报以产自源潭。解放后,1949年公办源潭众丰酒厂成立,1950年县建立专卖公司,对白酒专管专卖,而后槽坊公私联办,私营槽坊再无立足之地,1951年公私联办的槽坊转为地方国营酒厂,总厂设在老十字口向西路北,1952年秋南阳专属下令,将源潭地方国营酒厂全盘迁入唐河上游的赊店,后发展成赊店老酒集团。解放初期,源潭附近的市县工业百废待兴,而源潭在解放前夕做为水路码头 工商重镇恰恰成为了工业的聚居区,为了支援国家工业建设,舍小家顾大家,富源及同庆烟厂先后迁去襄樊 武汉, 泰华铁工厂迁南阳为南阳机械制造厂,另一铁工厂迁唐河为唐河轴承厂,宏大铁工厂迁移至樊城,成记烟厂迁唐河同华烟厂后又迁南阳人民烟厂,针织厂迁入唐河,竹器厂并入唐河竹器厂........一系列的迁移导致源潭工业大失血, 随着公路的快速发展,河道反成了阻碍,昔日的繁荣一落千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给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迁入外地的酿酒师傅有的也陆续退休回家再次发光发热,在出身于酿造世家的父亲带动下,源潭酿酒业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父亲创办了“铁旗老酒坊”注册商标以雍正九年源潭所建山陕会馆内的铁旗杆为注册商标、寓意源潭酒品如同这铁旗杆一样矗立几百年而不倒,同时还注册有三眼洞牌 双旗牌 ,由于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县办酒厂古唐牌以及源潭其他几家私营酒坊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最后只剩下我家经营的“铁旗牌”一直坚持古法生产,“铁旗牌”商标目前是县里还在使用的最老的白酒注册商标。值得一提的是:铁旗老酒坊有几点走在了同行业的前面-------一 为了便于人们识别购买,在一九八六年率先在酒的标签上印上了配料,比国家强制要求早了三年多。二 为了引导人们健康饮酒,一九九六年在包装盒的侧面整版印刷:敬告全世界消费者 请勿过量饮酒 过量饮酒有害健康。此警示开创了白酒业的先河 成为第一家印警示语的厂家 比国家强制要求整整早了十一年。三 一九九八年震惊中外的山西假酒案发,铁旗老酒坊为了让消费者更清楚酒的成份和酒知识, 首家把每批酒的质检报告单缩印放置在每瓶酒的盒子内。以上几点曾被河南质量时报报道。新世纪初,看到国内国外白酒已经进入白热化的竞争,历史招牌,文化招牌,原浆招牌,坊字招牌,年份招牌都斗的火热,消费者对里面的虚假成分已经逐渐看出端倪,趋向于理性选择,从虚假的年份酒可以看出,个人藏酒的大军已经悄然来临,在成都的糖酒会上,还没有适合收藏的大容量产品,看到这潜在的商机,铁旗蒸酒率先开发推出容量十斤,五斤,三斤紫砂坛装酒,引领了个人收藏酒的潮流,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铁旗老酒坊再接再厉,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还不忘挖掘抢救源潭旧时酿酒作坊散落的工艺,最让人欣慰的是前清时期驰名的“碧绿酒”又称为“二十八宿养生酒”这一酒界瑰宝得以挖掘。此酒为前清时源潭有名的一家(字号天盛祥)槽坊所制,其外观晶莹剔透、金黄透绿、有油脂感、入口滑爽,当时并没有做为商品出售,只是作为家酒在节日里赠送客户亲朋,当时人们都以能饮到此酒而感到自豪,解放后私营槽坊合并或关闭,做为家酒的二十八宿养生酒已近乎失传半个多世纪。铁旗酒坊多次寻找其后人,终使此酒得以面世。
7
发表于 2011-9-5 08:01 |
版主跑酒家后院去了 {:soso_e113:}
我这有个空酒坛,改天去装一坛钓鱼用{:soso_e113:}

相机型号: Samsung Techwin VLUU L100, M100 / Samsung L100, M100    iso: 200    快门: 1/1s    光圈: f2.8


8
发表于 2011-9-5 09:20 |
版主佳作,学习欣赏。
9
发表于 2011-9-5 11:29 |
呵呵,好传说
10
发表于 2011-9-5 14:28 |
好酒呀,欣赏了。
11
发表于 2011-9-5 16:50 |
好酒好酒。。。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9-5 17:33 |
钓影 发表于 2011-9-5 08:01
版主跑酒家后院去了
我这有个空酒坛,改天去装一坛钓鱼用

什么时候来了,铁旗蒸酒应该管够,少东家是俺的好朋友。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9-5 17:34 |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1-9-5 09:20
版主佳作,学习欣赏。

谢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9-5 17:35 |
西风画扇 发表于 2011-9-5 11:29
呵呵,好传说

谢谢您的支持。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9-5 17:35 |
快乐梦幻 发表于 2011-9-5 14:28
好酒呀,欣赏了。

牛哥什么时候来品尝品尝。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