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1976|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的构图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2-2-28 09: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用
春 雨 润 大 地摄影的构图艺术
           摄影的构图艺术
    前 言: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师”随处可见,我也算是其中的一个吧。内行戏称我们这些业余“摄影师”是:一个傻瓜(一点摄影知识都不懂),拿着傻瓜相机(全自动相机),照镜头前面的傻瓜(傻傻地站在镜头前面),这也许是对我照相的真实写照吧。

  应该说我还算“聪明”,相机到手没几天我就会摆弄了,看来照相还蛮容易的嘛!上次去北京,我就照了几百张,近4G的照片,在电脑上一看,满意的没多少。我不得不开始怀疑自己的水平来。近些日子,我在网上学习了一阵子,才知道里面有很深的学问呢。

  我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准备当摄影师,我和我的相机也拍不出什么“艺术”来,只是不想让人笑话我是“老外”。我写这个系列的日志更不是想当什么“老师”,这对我没吸引力,就当成我的学习笔记,把学习所得与朋友们分享、交流吧。如果你是“高人”,期待您的指点!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我们这些菜鸟的最爱:拍摄的主体(人物)站在画面正中,景物不知放到哪儿好,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体”。结果是,过于中心的构图,只会让画面变得缺乏层次感和变化,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得到的是构图呆板、毫无生气和美感。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PowerShot SX100 IS    iso: 80    快门: 1/500s    光圈: f2.8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5:18 | 只看该作者
正浩 发表于 2012-2-28 15:12

谢谢正浩老师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2-2-28 15:12 | 只看该作者
{:7_307:}{:7_3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50 | 只看该作者

人物摄影中,姿势和面向角度同是人物造型的重点。姿势是指被摄对象的身躯、手足所表现的某种形态。面向角度是指被摄对象面孔的朝向,简称面向。两者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没有固定格式,但一般以美观自然为原则,适当进行选择和组织。

一、姿势 人物有胖瘦、宽窄、高矮等不同体形,选择或组织一定的姿势。

1、正身 身躯正对拍摄镜头,易于表现体形的宽度,显示直线条,有庄重或呆板的感觉。 2、侧身 身躯与拍摄镜头形成一定的侧角度,易于表现体形线条,对女性尤其能显示曲线美。对较胖的体形,拍摄半身侧身人像时,可将背部靠近画面边缘,就能得到隐掩体胖的效果。 3、挺胸 身躯挺直,易于显示被摄对像精神振奋的气质。 4、弓背 侧身而坐,胸不挺直,具有悠闲自在的特点。适宜表现休息、交谈、阅读、写字等情节,可用于各种年龄的半身人物造型。 5、倾斜 不论身躯向任何角度倾斜,都能给人以活泼而具有动感的视觉效果。此外,对拍进手的照片,还要用手势加以配合。

二、面向角度

人物摄影的面向角度有多种:正面朝向称为十分面,被摄对象在画面上两对称;九分面,脸部朝向与拍摄镜头构成18度侧角;八分面为36度侧角;七分面为54度侧角;六分面为72度侧角;五分面为90度侧角,这时,被摄对象在画面上只表现一只眼睛,也就是全侧面。面向角度的确定,也没有固定格式,但要掌握以下两点原则:

1、根据脸形轮廓选择角度 人物的脸形有长、圆、方等多种。摄影时,要结合脸形,选择角度。蛋形脸,正、侧角度都宜拍摄。圆形脸,对儿童来说,任何面向角度都无问题;而对成人来说,则宜采用七、八分面侧向,以便给以适当隐掩。方形脸,对男性来说,正角度拍摄,能显示阳刚气质;对女性来说,可选择一定的侧角度,以便对腮骨起隐掩作用。长形脸,宜选择七分面侧向,以便隐掩长度。 2、根据脸部部位特征选择角度 脸部部位,主要指额、鼻、面颊、腮骨等。对额部平坦、鼻梁挺直、面颊坦而微呈弧形、腮骨隐而不凸的人物,面向角度的选择性较大,任何朝向都可拍摄;而对额部冲凸、鼻梁凹塌、颧骨和腮骨高凸的人物,一般以选择正角度为宜,如果采用侧角度,就容易暴露上述不美部位的缺点。

一张好照片就像一幅画,构图合理,重点突出,能将观者视线一下 导到画面主题,而不是被繁杂背景分散注意力。

(1)“三分线”原则即“井”字原则。将画面用四条直线分成九等份,即画“井”字,被摄体在交叉点处会显得美观和谐,记住,避免将被摄体摆在正中央。

(2)地平线宜在画面2/3处,避免地平线直穿画面中间。

(3)摄影是减法原则,背景应简洁明快,起到烘托被摄主体的作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能喧宾夺主。

(4) 直拍,即竖拿相机更容易有好的构图,表现力更强。(视情况而定,非决对)

(5) 人像照分四种:大头照、半身照、大半身照和全身照。大头照为面部至肩,半身照面部到腰部以下,大半身照为面部至膝盖以下,全身照即全身。

(6)拍摄侧面的人像或带有向前冲势的物体时,应在画面主体的前方留一定的空间,否则给人一种头撞南墙的感觉,画面显得沉闷.压抑。

(7) 人物摄影切忌附加物缠身。背景选择要合适,不要产生烟囱长在肩膀上、脑袋上冒出大树杈等现象。

(8) 人像照避免在关节处截断,如膝盖、骨盆、脚踝等,应在肩部以下及膝盖以下。

(9)拍人物时,为突出主题,应用大光圈,小景深,将背景虚化,若是傻瓜相机则应选“人像模式”。

(10)人像摄影,可让人物摆些pose,身体多一些弯折,可以增强画面的动感,不会显得呆板。

(11)人物摄影,大头像和大半身像可采用对角线布局,对角线给照片主要的贡献是带来动态的因素,比如大头照,正儿八经的很难把大头照拍好,如果稍微倾斜相机效果就很容易出来了。只要活用对角线构图,您会发现服装,背景甚至身材都是次要的了。

(12) 正面直角度大半身人像是指拍到人物膝盖附近但是不用对角线构图的片子。如果用彩色,一定要做到背景简单。解决的办法除了尽量用背景虚化效果外,就是用简单的背景。如简单颜色的墙壁。如果您拍好朋友就没有办法了,因为她们一定希望到色彩鲜艳的花园,公园里拍,呵呵,出来的片子一定是背景喧宾夺主。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尽量少用背景,也就是大胆剪切!为什么人像一定要在头上面留空呢?别忘了半身人像下面是没有办法留空的,最好是上面也不要留空,切去小部分头发。

(13) 人物摄影要力求自然,眼睛不要盯镜头,可望向画面的远方。

(14)人物与风光合影,人物不要太小,宜占画面70%左右,但也不能顶天立地,这样不利于后期的剪裁制作。

(15)人物与风光合影,可将人物放在一些有趣的背景前。如人物可以倚在精致的铁栅栏上,或靠在树木上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49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如何获得较好的摄影构图,格鲁伊特提出了以下重要建议:
1.画面所提供的信息不能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2.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要有助于传达照片的意图。
3.应当避免由于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含糊关系而可能产生的错觉。
4.明与暗的关系或者彩色对比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5.除了人物和环境在形式上的关系之外,对人物和环境的心理上的权衡也是 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视觉印象都立即作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判断。无偏好的估价意味着根本没有反应。
6.表现与我们熟悉的物体相类似的东西,使人容易辨认,从而能比较迅速地予以理解。因此,重复内容是必要的。
7.照片的复杂程度一定不能太低(感官刺激不够),也不能太高(感官刺激过分),
8.每个人对每幅照片的美学评价总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评价是受感情支配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认识,他的经历和他的敏感性。
9.形式主义和时髦风尚是不能持久的。这种缺乏独创性的缺点,是不可能用技术补偿的。
10.照明、透视、重叠和影纹的层次变化,有助于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体现出明显的纵深感。
11.不寻常的透视效果,有助于使照片生动活泼。
12.有意识地使用突出的方向线和选择适合主体的画幅,会加强照片的效果。
人像摄影的目的就是把人拍美,所以,摄影者一定要在被摄人物的脸型 气质 等都达到最美时再拍摄,不然的话勉强拍了则么也别扭。如何修饰被拍摄对象,是对摄影者的一个考验,什么时候要拍出反差,表现皮肤的质感,什么时候要较少反差掩盖皮肤的缺陷,都需要有观察和思考的积累经验才能准确作出判断。例如一般概念中使用平光,是想将较瘦的人拍的显得胖一些,具体方法是利用平光再加上降低相机高度,尽管这种方法能使人显得胖一些,但,人物的鼻孔会露出来,破坏了美感。这就是使用传统的灯光与相机机位组合的弊端,所谓的救一救不了二。所以,现在我们通常是使用以姿态造型来改善 塑造人物的形象。
  1:“美姿”应该注意技巧
  (一)对于相貌较难看者,应当尽量避免拍摄特写和近照。
  (二)对于脸型较胖者,可以适当采用头纱 手 或者其他小饰物来遮挡,同时也可以提高相机机位。
  (三)大小眼睛的拍摄,应该调整被拍摄者的角度,小眼睛者近量*近镜头。
  (四)"翻白眼"的拍摄;应尽量使被拍摄者的眼神朝向一边,扑捉眼神转向的一瞬间,而不是眼睛瞪大的一瞬。
  (五)“斗鸡眼”的拍摄;摄影者应尽可能的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使被拍摄者的双眼不同时正对画面出现。
  (六)对于脖子较长的被摄者,也应当提高机位,让被摄这位手下颌。
  (七)对于尖下巴的人应该使用高机位,被摄者低头的组合方式拍摄。
  (八)拍摄“朝天鼻”最困难了,只有不拍摄正面就是了。
  2:通常就是三种常用的构图模式,也叫公式化模式构图;
  (一)特写
  (二)七分身
  (三)全身
  在拍摄取景时,相机的高度也应该随着拍摄的范围的扩大而下降。拍摄半身像时候,相机的高度约与被摄者鼻子的高度相等;拍七分身照片时,相机机位约在被摄者的胸部高度;拍摄全身照时,相机的高度应该在被摄者的腰部。所谓构图,即使在特定的画面景物内,安排各种拍摄要素,以达到表现诉求对象的效果。现在流行的人像摄影技巧,在构图取景 表现主题上通常利用以下方法,写出来大家给以参考指正。
  (一)利用前后景深的差异,突出主题人物。
  (二)用大小对照的方法,使主体大一些而陪衬物小一些。
  (三)利用色彩对比的手法强调主体。
  (四)利用主体静止 陪体运动的方式,主构图的稳定性就相对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40 | 只看该作者
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灵的眼睛做起的。构图的过程也被称为‘预见’,就是在未拍摄某一物体之前或正在拍摄的时候,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像或印象。通过经常析自己和别人的作品的构图,就会使自己的这种预见本领更加娴熟,变成一种本能。”
奥地利摄影家伊涅斯特·哈斯对此也有同感,对于构图,他己达到手中无剑,剑在心中的境界,他认为、“构图在于平衡,每个人对平衡的处理都各有不同。”正如同武功达到最高境界时,已没有招式名称,只凭自己的功力去化解。关于相机在构图中的位置,他认为:“你越能忘记你的器材,·越能集中你的题材和构图,那么相机只是你眼睛的延续,再没有其他意义。”
小雅各布斯还认为:“构图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线条、形式、质感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空间。当然色彩同样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会聚的线条一般能说明透视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非要表现出透视的深度不可。许多杰出的作品都是平面图案。在取景器中的某个景物或人物的肖像,都是根据摄影者个人的感受进行安排的。因此,怎样构图,和怎样选择主体、光线、色彩一样,也能成为一个摄影家独特的个人风格的基础。 “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个或一组形状或形式起主导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体积、位置和其他形状等,都是为主导因素服务的。 “构图中的对比,是指大与小、明与暗、近与远、主动与被动、平滑与粗糙、色彩的浓艳与轻淡等等的对比。要多利用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它门使主体影响整个构图。例如,恰当地利用对比法则,照片就会具有强大的魅力。” 有些人或许对构图有天赋。
不过,根据美国摄影家维利·奎克的看法,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应用一些基本法则,达到具有相当水平的摄影构图能力。为此,他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方法。他认为,依据这些方法,任何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拍出较好的照片。 维利·奎克指出,摄影者最易犯的错误是拍摄的祝点取得过高,与被摄体离得太远,致使画面出现各种各样与拍摄目的毫无关系的东西。他说:“请记住,画家是 把东西画进画面,而摄影者则是从画面去掉一些东西。” 他说:“一张照片应该只有一个趣味中心,画面上不能有无用的东西。如果你对某个物体是否有助于画面抱有怀疑,你就应尽可能地把它放弃掉。”
摄影构图法则中,人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所谓的“三分法”了,即将画面纵横均分为三份,从而使画面被分割成为九个相等的方块,四条分割线上出现四个交叉点。通常摄影者就在这四点上选择一处作为趣味中心的最佳位置。画面右端那些交叉点,一般又被认为是最强烈的。
但奎克认为:“这并不是说,趣味中心非得准确地置于交叉点上不可。正因为如此,实际上趣味中心常出现在交叉点附近。” 奎克指出:“每一幅照片都应保持一定的平衡。这就是说,对主要被摄体的安排,不能使画、面出现向分量大的一边倾倒。但平衡并不意味着将两个同样大小和同等形状的东西置于对称的位置。这里的关系,只要你看一下在玩跷跷板的孩子就知道了。跷跷板两边的孩子,小些的一个必定坐在离中央远些的地方,而大的孩子肯定坐在靠近中央的地方。”
奎克认为:“把突出的线条安排,指向趣味中心,是拍摄一幅悦目照片的另一个要素。这些线条被称为主导线,有效地利用主导线,可以创造出惊人的照片。把主导线安排成对角线,会产生有力的动感。 “线条常常在照片中提供一个边框。这可以通过选择视点来进行,例如在树下通过树枝框住画面上的被摄主体。此时通常使用小光圈,以使整幅照片清晰。这样做,也有可能使边框过于突出,但安排适当,会得到好照片。 “在一幅照片中,地平线的位置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拍摄时,地平线要尽量避免处在照片的等比线上,因为这样做会把照片均分为两半,给人以呆板的感觉。 地平线处在画面下方,会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处于上方,给人的感觉则是活泼、有力的。 “此外,横幅画面可以产生安宁、平静的感觉,而竖直画面则会产生动态效果。” 奎克认为,以上方法如果运用得好,你的照片将会出现明显的改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快就会学会鉴赏构图,从而为你增添摄影的乐趣。
       摄影家瓦尔特·德·格鲁伊特对摄影构图作了一种全新的阐述。’他认为:“每一种构图都是以排列次序为基础的,就像我们从哥士达心理学和信息学原理中所了解到的那样,构图可以用多种方法获得。它产生于相似事物的组合以及对相反事物的强调。排列次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形态和色彩的疏密和对比也会产生排列次序。排列次序是以一种美学上的均衡为基础的,而均衡则从复杂、矛盾和动态之中造就和谐。” 他说:“任何人,只要懂得把照片分成单个的构图成分,借以得出它在美学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来审查照片的具体效果,就都会成功地创作出好的作品。" "要获得令人满意的照片构图,须经常分析照片。” 他提出的分析照片构图的最重要标准是:
1.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反差情况。
2。照片所传递的信息的价值以及类似事物。
3.照明和纵深。
4,突出的线条和照片的画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39 | 只看该作者

构图的准则

应该说,构图的创意是不受任何约束的。所谓的“准则”是属于一般性的、相对的。但是,我们从众多的摄影作品里,也可以归纳出摄影家们在构图的时候,所考虑的具有共性的一些问题。我们不妨称之为“准则”,在这里介绍给大家,供参考借鉴。

(1)均衡与稳定:

在画面上要考虑景物的均衡,局部过于拥挤,或过于稀疏,则不均衡。同时也要考虑色彩的均衡,局部色彩偏重或偏轻,也属于不均衡。有的相机局部太明亮,会出现高光闪烁的提示。

把地平线拍斜,将建筑物拍歪,都会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

(2)留空与想象空间:

天空、草原、海洋或大地,可能在画面上占的面积比较多,但是却引起人们更加广阔无限的想象。又如:在拍集体照时,上下左右都适当留空,既显示出拍摄环境,又使画面疏密得当。

(3)节奏与旋律:

视觉的节奏感是复杂的。是指点、线、面、形、色等构图要素的重复出现。而且它们又象音乐般有强弱、大小、长短、续断、高低等具有特色的重复出现。如:高楼的鳞次栉比,山峦的高低起伏,森林的疏密相间,房舍的错落有致等。

有人说:画面要象诗歌般的有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就是说要有节奏感、旋律感。

(4)统一与变化:

有时画面强调统一,如:行进中的仪仗队、车间里的纺织机,给人以端庄、整齐、简洁的感觉。有时画面强调变化,或是既有统一又有变化。这些都要根据创作意图来选择画面的构图。

关于构图的艺术构思和方法,做了以上综合性的介绍。要提高自己的摄影创作水平,必须要欣赏大量的摄影作品,反复琢磨其创意和构思,以扩大视野。在模仿学习基础上的创新,才会进入摄影艺术的更高层次

著名摄影家对构图的建议
著名摄影家对构图的建议
人们常说,画家所面对的挑战,是怎样在一张空白的画纸上,加上一些东西来使它变得有艺术性;而摄影家所面临的挑战则是迥然不同的,他们要从杂乱的环境中,超过运用构图技巧,把其中无关的景物除去,使画面看来具有艺术性。换句话说,作画是从一个空白的画面开始,然后决定把一些东西加进画面内,来表达自己的意念。摄影师(除非是静态的摆设)所关注的,就是怎样安排现有景物内的元素,借以表达自己的意念。
摄影家要想拍出好作品,就必须追求构图上的和谐。长期以来,人总结出了一些取得好的摄影构图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这些法则在一些摄影书刊和文章中,已经介绍得很多了。国外一些摄影名家却经常告诫人们,对摄影构图法则不要过分拘泥,因为它会束缚人们的创造性,重要的是理解其“精神”和“作用”。事实上,他们的许多名作也并非都是采用这些法则来创作的。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构图法则却有引导作用,容易入门;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平时记住一些构图要 领,在拍摄以前就能生动地想象出照片拍出后会是什么样子,对于成功地创作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也是大有帮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39 | 只看该作者

构图的方法

构图是千变万化的,没有绝对遵循的方法可言。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构图方法,供大家参考。

(1)三分式构图法:又称井字构图法。将照片的横与竖各分成三等份。形成井字格。这种分割是符合黄金分割律的。井字格的四个交叉点是视觉重点,而右侧的两个交叉点又是视觉趣味中心。这是人的视觉心理的规律。它们往往是景物主体的理想位置。

(2)中心构图法:把被摄主体放在中心位置,即主体居中。如:拍摄宫殿、庙宇等。更显示它们的庄重和尊严。在人像摄影中,主体在中心是很常见的。因为照片里的人是主角。

(3)均衡构图法:均衡是人类视觉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均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是指两个形状不同,但是在分量上相当的物体,使画面得到视觉稳定。平衡有:形的平衡、量的平衡、色的平衡等。  另一种是呼应。其主要特征是异形异量达到均衡。

均衡的画面可以传达出恬静和秩序的感觉,达到静态均匀的境界。

在某些摄影的创意中,又往往追求的是不均衡的构图。以传达紧张、动荡、不和谐、不稳定的氛围。或者是用来描述被压抑情感的宣泄。

(4)对称构图法:对称是一种特殊的均衡,就是在中轴线两侧等形、等量的排列。在大自然里有太多的对称形式。如:树叶的排列、双翅的排列等。具有特殊的对称美感。

对称可以引起视觉的美感,体现和谐和秩序。但是,对称又可能出现画面的呆板。于是又有不少不对称的构图。同样具有欣赏价值。

(5)对比构图法:在构图中,对比就是运用摄影构图的要素——形状、线条、明暗、色彩、质感和内容上的种种差异,使画面更具有更多的欣赏力。对比有:形状对比、明暗对比、大小对比、方向对比、色彩对比、曲直对比、聚散对比、动静对比、柔坚对比等。对比的构图使画面更加活泼。

(6)辐射构图法:是以某点为中心,向四周成放射状画面的构图方法。使用变焦镜头,在曝光的同时推拉或旋转变焦环,就可以获得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照片。

(7)水平线构图法:在风光摄影中,往往用水平线或地平线来表达景色的壮观、辽阔。地平线居中的比较少,如果天空的云彩很漂亮,天空占五分之三,也是可以的。至于天空与海洋、天空与地面所占面积的比例,这要看具体的情况。水平线或地平线的构图,多用横幅,以便于横向展开,具有向两侧扩展的空间。

(8)框式构图法:框式构图别有情趣。拍摄时可以用近景的门框、桥洞、窗口、树林等物体把主体包围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

框架可以是明亮的也可以是阴暗的。用以增加画面的明暗对比或色彩对比。

(9)三角形构图法:可以是三个类同的物体成三角形排列的拍摄,也可能是三角形物体构成的稳定画面。如:埃及的金字塔。倒三角形的构图,富有特殊的动感。但是,会有不稳定的感觉。

(10)对角线构图法:画面里有明显的线条结构,在对角线的方向上延伸。欣赏者的视线随线条而移动,画面比较活泼。如:左上角的老鹰向右下角俯冲。一列队形在对角线方向上行进。

(11)S形构图法:具有丰富曲线的物体,如:河流、曲径、田陌等,弯弯曲曲。能引导视线向纵深移动,充分显示出曲线的美感。

(12)L形构图法:景物的分布在L的折线上。如:左侧竖向的树干与地面横向景物的组合。

(13)X形构图法:景物的分布X的交叉直线上。画面显得平衡且稳重。

(14)平行构图法:相同或类似的物体,在横向、竖向或斜向上平行排列。如:高耸的楼群、岸边的船舶、并列的铅笔等。给人以整齐划一,简洁明快的感觉。

总之,构图的方法多种多样,分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有的还提出:变化式构图法、紧凑式构图法、小品式构图法、向心式构图法、垂直式构图法、对分式构图法等。这些在内容上与前面有重复的地方,这里就不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38 | 只看该作者

总结一下,我的拍摄习惯是(个人习惯,不足为范):
1、简,去掉不必要的景物,使画面简洁,才能使画面的结构醒目
2、偏,在偏中求平衡
3、注意观察一些不起眼的东西

谢谢您的浏览。

                    构图的涵义

简单地说构图就是画面的结构。(Composition )是画面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关连,所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如:主体与衬体、天空与地面、人物与背景、近景中景远景的安排等。

构图又是一个艺术构思的过程,是一种画面组织的技巧。他要从无序的众多景物里,找出秩序。把点、线、面、光、色等视觉要素,做出分析组成一幅优美悦目的画面,并传达出作者的理念和感情。

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说:“把不同的部分组合起来获得一个统一的整体,以达到简洁、达意、提炼、悦目的目的。这不同的部分是线条、形状、明暗、质感和色彩。”

构图的方法是多元的,构图的准则是不确定的。在国画的绘画法则里,有一句话:“画有法,画无定法”。这精辟地说明,在艺术领域里创意是无止境的、是随意的。何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的审美倾向差异很大,所谓的“正统”、“正宗”与规律,只是相对的、暂时的。

美学的原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前进着。崭新的创作倾向,使摄影家从历史和自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寻求自己“合适的空间”与“正确的瞬间”。

多读一些摄影作品,潜心研究这些作品构图的微妙所在,从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出发,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基本的规律的,可以借鉴。


构图的组合(要素)

一张照片是由哪些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的?这里,谈几个主要的方面。

(1)形状:照片上的景物形状是平面的。有方形、圆形、菱形、梯形、三角形和其他不规则的形状。形状大小不一,简繁不同,情况各异。形状是展示被拍摄物体意义的最基本的元素。

(2)线条:所有的被摄物体都有线条存在。有轮廓就形成了线条。线条有直线、曲线和其他不规则线条。线条可能是动感的、连续的、中断的、指向的……它们增加了视觉的美感和力量,所以说线条是画面里主要的一部分。

(3)明暗:因为有了明亮和阴暗才分辨出线条和形状。不同的明暗影调,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有了光线才会形成明暗,摄影艺术实际是一种用光的艺术。

(4)色彩:客观世界是色彩缤纷的,色彩增加了形状与线条的特有魅力。不同的色调可以引起欣赏者不同的心理与情感的反应。

(5)质感:物体表面的质地,在照片上是通过光影与色彩的效果来表达的。并在照片上造成可以触摸的幻觉和立体的想象。

又有的把构图的要素简称为:点、线、面、形、色。也有一定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3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在画面中容纳一些其他的景物、色彩、脚印和人物,哪怕是远远的,也能起到色彩的搭配,会别有一番味道。所以摄影是很自我的东西,有很多需要自己去体会。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5D    iso: 100    快门: 1/400s    光圈: f7.1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D60    iso: 200    快门: 1/15s    光圈: f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34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光线与建筑物正面成45度角的时候,明暗对比鲜明,立体感强,很容易把建筑物本身的气质表现出来。

适当加入一些视觉元素,让大场景不再单调

  对于大场景,如大海、湖面、草原、沙漠,拍摄者都会运用大量广角视觉。但是风景拍摄也有讲究,如果只拍摄海面、沙丘,颜色就显得比较单调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32 | 只看该作者
避免透视现象,拍好建筑物

  拍摄建筑首先要避免透视现象,就必须保持拍摄主体建筑的水平,在使用广角镜头的时候尽量避免仰拍和俯拍,否则建筑物在画面中就会向中央或四周倾斜(把镜头朝上仰拍,建筑物会向里倾斜,镜头向下俯拍,建筑物会向外倾斜。这是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造成的)。

(站得离天安门城楼较近,又想把红旗拍进去,只好把相机向上仰拍,结果两边的建筑向里倾斜。同时拍摄主体天安门城楼也不水平,建筑物倾斜得厉害,这也是特别要避免的。)
如果环境允许的话,最好选择较远的位置,用中焦距的镜头进行拍摄(站远一点,然后通过变焦把拍摄主体拉近,不过雨雾天画面可能会灰朦朦的),这样就能够完全避免透视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28 | 只看该作者
合理构图 塑造稳定感

  树林背景和人物的脸部形成了平行结构。结果不能突出人物的脸部表情。另外,画面下侧多余空间的比例也过大。红线标记的水平线向右倾斜,整体上表现了不稳和沉闷感,该图是典型的取景失败的实例。
失败的取景
塑造了稳定感。就如红线所分割的区域,画面的分配基本一致。照片把广阔的蓝天作为了主背景,而脚底的黄色草坪与人物的高度又接近,这使得整体上突出了色彩的搭配及画面等份分割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23 | 只看该作者

光圈F5.6 曝光时间1/500s 焦距55mm
广角镜头的选取,不仅使人物得以充分表现,同时对环境的交待也恰到好处


没有距离的友谊

  同朋友外出游玩,无非是想拥有更多在一起的时间,其间总免不了合影留念。此时,即使没有什么壮观或者美丽的景象,只要能通过镜头表现出朋友的亲密无间,就已经足够了。对于朋友间的生活照,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以自然、随意的方式表现。比如说,尽量鼓励他们做一些可爱的动作、有意思的鬼脸,等等,要避免被摄人物做一些模式化的动作或者表情。

  当然,摄影者还可以对人物进行抓拍。主体在没有意识到被拍摄的情况下,其表现是最自然的。摄影者要眼疾手快,趁其不备,在低声耳语或者追逐打闹的情况下,快速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