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镇江警方动员志愿者撤下休整。孟俭 摄
昨日,本报刊登了《SOS!扬镇联手搜救失踪“驴友”》的报道,引发市民的广泛关注,大家在为扬州“驴友”镇江遭遇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对一群志愿者前往搜救而感动。但记者前天在搜救现场发现,志愿者在突发应急支援方面,仍需要加强专业训练及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免救援不成反成“负担”。
事发地
一些搜救志愿者需要照顾
“不好,我要中暑了,我走不动了。”11日当天,在镇江五峰山上,赶来支援搜救白老师的一志愿者,因体力不支,险些摔到山下,幸被身边的两志愿者抓住。这位志愿者休息一会后,撤回了山下。
志愿者吴先生告诉记者,大家赶来帮助的心情,还是值得赞赏的,但很多人自身的情况,就不宜上山搜救,一旦发现不适,还要抽出其他志愿者照顾,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支援人员的精力。
“一些志愿者,精神可嘉,但对救援现场的困难没有足够认识,有些盲目。”吴先生说,部分志愿者到来前,没有想到五峰山的山体这么复杂,更没意识到,搜救当天气温会这么高,在物资准备等方面,显得很不充分。
防意外
志愿者中途被撤安置休整
接近中午时,五峰山脚下,仍有不少志愿者赶来,盲目地上山寻人。“这么上去,因为对山的地形不熟悉,有可能人没找到,自己也出了意外。”志愿者朱先生说。
朱先生表示,一旦盲目上山,极可能破坏被搜救人员留下的痕迹,会给后来的专业救援带来不小的麻烦。
“事实也证明,能在那个稍矮一些的陡山上找到白老师,是因山脚下的痕迹没遭到破坏。”朱先生说,如果一群志愿者也从中穿过,留下凌乱的脚印,白老师当天很难被发现。
事实上,就在救援当天,镇江警方也担心志愿者们在搜救过程中发生意外,将参与救援的志愿者临时从山上撤下安排地方休整,而让更熟悉地形的当地民兵、村民等上山搜救。
“就连我们当地人,爬这个山也有可能出现磕碰,别说外地人了。”65岁的镇江五峰山当地村民孔庆国说,他在附近住了这么久,山上不少地方还不熟悉。
待统一
呼唤互动平台组织救援
“我知道自己到了那里也是添乱,别人喊我去,我没去,只是听着广播,祝愿白老师脱险。”在镇江,的哥杨师傅告诉记者,他一早就听说了这事,也听说有很多志愿者在往五峰山赶,但他觉得,警方会统一安排救援力量,自己体质较弱,去了可能帮不了什么忙。
对此,专业登山搜救志愿者沈扬林表示,民间的志愿激情很高昂,但其中不少人,对救援知识、户外防护等了解不足,有时帮不了别人,可能还会成为支援的“负担”。
“国外一些国家就做得不错,有一个公益互动平台,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登记报名参加。”沈扬林说,一旦有事发生,公益互动平台会根据支援需要,有针对性地联系符合专长的志愿者赶去支援,到了现场后听从指挥和分配,这样就很少有志愿者因意外反需要被救援。“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