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作者: 张亚杰
随着新闻媒体的产业化发展,媒体的报道也逐步深入到具体的问题之中。揭示带有普遍意义的具体问题,就好像医生给人看病,只有找准病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知道从何处入手,才能对症下药。纪实摄影的关键是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而摄影者手中的照相机就好像是医生手中的手术刀。他要把典型的、具体的、可感的人与事件进行揭示或找出来给人看。这一点就如同目前颇为流行的纪录片摄制,概括为一句话,即为什么拍,拍什么和怎么拍。
由于独幅摄影图片所涵盖的内容与信息量越来越无法满足对一个事件或一个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人的描述和揭示,因此类似于纪录片摄制的摄影纪实系列报道,开始在纪实摄影这一形式中占据主流位置,它就好像是一部纪录片的凝炼的缩编。
纪实摄影讲述的是有深度的真实事件,它关注普通人的命运,更关注普通人或普通事件的典型意义,尤其是关注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因此,它不是单纯地讲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或记录一个事件,而是通过故事、人物或事件本身来揭示隐含的意义及其作者所给予的关注和评判。
从这一观点来看,大多数的报刊媒体所刊载的纪实摄影报道并没有发挥出这一报道方式的作用,对主题的挖掘不深,揭示的真实性和隐含的深刻意义为某些摄影技术所遮蔽,从而违背了纪录摄影的真实性原则。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由于所表现的主题,彼此的出发点的不同,它们的表达方式及处理手法上亦有很大区别。纪实摄影以揭示现实的典型性,具体性,真实性为原则,它并不把审美及艺术形式置于首要地位。 因此,即便是一幅毫无审美与艺术感受的照片,但由于它真实而独特地反映了某一有普遍意义的现实,它就是一幅成功的纪实摄影作品。反之,如果一幅照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但它违背了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原则,那么它也是一幅毫无价值可言的照片。摄影者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在报刊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这类纪实摄影报道,它们大多只是对一个事件的简单描述,或者是成为一段文字的附属品,或者在某一媒体的版面中起到装饰点缀作用。纪实摄影本身远没有获得其独立地位。摄影本身的独特魅力,具体化的,不可言说的与观众读者的心理沟通作用,没有得到真实的审视与理性的选择。人们看惯了明星艳影,对生活与存在的单一记录,习惯于这类的摄影表达;在文人趣味,唯美与猎奇的象牙塔,或类似于肥皂剧般的大众趣味中,人们对现实生存本身从最根本,最本质的追问到升华常常熟视无睹。
对摄影主题的选择与深入挖掘要求摄影者能够找到带有社会性及人的自身处境、命运及选择的典型性,并要求具有特有的新闻职业敏感。例如:出生于以色列的自由摄影记者阿龙瑞宁格拍摄的《艾滋病在美国》在1986年第30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获最佳新闻照片奖不是偶然的。1981年5月的一天,他偶然在《纽约时报》的报缝里发现一则小消息,提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位医生发现一同性恋者感染了一种类似于癌症的性病,不知如何医治。阿龙瑞宁格以他的职业敏感对这一题材发生了兴趣,立刻着手查找有关资料,开始将镜头转到艾滋病上。随着采访的深入,他逐渐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就越坚定了他继续充分报道一题材的决心。经过六年的深入采访,在1986年他才拍出了一幅震撼世界的新闻特写照片《艾滋病在美国》。这幅作品被称为是当今世界人类对这一肆虐病魔尚无良策现状的形象概括,是对人性这一古老主题进行挖掘的具体的、生动感人的形象写照。这些照片记录了病魔所带来的残酷现实,记录了人类的痛苦与不幸,记录了这一现实给人类带来的社会的、道德的、生存现状的结果。阿龙瑞宁格的纪实摄影报道这一系列事件的传播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其意义的关注,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从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对事件主题的选择及深入挖掘是纪实摄影成功的关键。它要求摄影者深入到所选择主题的具体事件中去观察体验,随之运用有效的摄影语言进行深入揭示,这是纪实摄影报道的必由之路。
纪实摄影的另一个问题是,它要求摄影者既要深入到具体的人和事件中去,又要求其对这一题材本身进行升华和超越。要求作者是这一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介入者,同时又是发言者。他的视角从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俯视的视角(即被拍摄者的地位的相对低微)发展到逐渐走向平视的角度的变化。这种平视的角度是一种平视、平民、平等的精神。由于摄影者角度的转化,摄影者本身的价值与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它一方面要求摄影者把某一题材的真实介绍给观众,又要求摄影者找到这一题材与观众的连结点,由个别性引发群体性关注,这就是纪实报道摄影的有深度的揭示。我国当代青年摄影家袁冬平拍摄的反映我国大城市中精神病院的一组纪实报道摄影是近年来我国少有的在对主题的选择和揭示达到一定深度的系列作品,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其独特的摄影语言对这一题材进行了深刻揭示。这种摄影所特有的视觉冲击力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刺激。这种个人化的形式使人难以忘怀。 [FS:PAGE]
纪实报道摄影的几个要点,是拍摄者不能违背的。首先是它的真实性原则,其次,它应准确地反映人物的职业、身份特征及文化环境并且要求有典型性。对于事件,它要求反映具体的环境,时间和典型性特征及事件的意义。有时还要求交待事件所产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结果。纪实报道摄影《阿V姑娘的日子》通过视觉形象比较深入地揭示了一个16岁少女的生存状态,拍摄者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来反映她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的生活、工作。由具体的事件来反映她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人际交往等。这些生活事件揭示她的人性的一面。作者显然已超越了事件本身的限制,而是把她放到特定的生存环境之中。然而我们通过一幅幅具体画面,直接感受到了她的真实存在。可见对所选择的主题进行揭示,应发掘出尽可能多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又必须是典型的,生动的,有代表性的。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不能产生任何心理隔阂,要尽一切可能地去接近对象,同他们溶为一体,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如此,才能进入到具体的事件中去,也才能具有真情实感。这是对拍摄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揭示事件与人物的典型性、独特性、具体性,很显然是通过客观视觉形象来传达的,视觉形象的符号指向,符号意义属于视觉语言符号系统。纪实的意义是在于把这一视觉语言符号在现实之中的典型的、明确的指向形象地表现出来。它的意义在于揭示而不是创造,它的符号特征不应是含糊不清、不可名状的而应是具体明确的,同时又必须是独特生动的视觉表现。纪实摄影的表现是隐现于作品题材之中的而不像艺术摄影那样,有明显的形式和美感诉求。但纪实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符号的传达,它不是在说一个人或一事件,而在于表现,这种表现是通过摄影的视觉语言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摄影者能熟练掌握除照明技术以外的视觉语言的表现手段,通过光影、空间构图,质感,色彩等视觉语言来准确传达出视觉符号的特征和意义来。这也是我国的纪实报道摄影所欠缺的。我国在纪实报道这方面并不缺少有意义的题材,而是在表现的力度上有所欠缺。有一些国外的摄影家来我国拍摄了不少有水平的纪实摄影并在国际新闻摄影大赛中得了奖,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而我国的纪实报道摄影在题材的选择、意义的挖掘及表现的力度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影响了他们在国际上的位置,他们还没有使纪实报道摄影获得所应有的独立地位,这与传播媒体在现阶段的社会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相一致的。(作者单位: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责编: 潘可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