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44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埔县百侯镇:隐匿山间的书香古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3-9-3 0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第一旅游网:www.toptour.cn

[摘要]      走进梅州大埔县百侯镇,如同进入了一座巨大的客家建筑、民俗博物馆。漫步其中,一幅幅颇具客家风情的景色画卷让人目不暇接。
  经历时光洗练而保存至今的明清古建筑,蜿蜒曲折宛如迷宫般的鹅卵石路,别具风格的客家民俗文化景观……走进梅州大埔县百侯镇,如同进入了一座巨大的客家建筑、民俗博物馆。漫步其中,一幅幅颇具客家风情的景色画卷让人目不暇接。

  从梅州大埔县城驱车十余分钟,便可来到梅州市目前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镇”—百侯镇境内。据了解,该镇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有120多座。更令人惊叹的是,此地历来文风鼎盛,书香氛围浓厚。提起当地流传的“同堂七魁”、“同榜三进士”、“一腹三翰林”等佳话,几乎每个村民都能娓娓道来。

  客家村落建有西式建筑

  站在位于百侯镇侯南、侯北村的百侯名镇旅游区正门前,游人们很难不被公路边一座雕塑精美、气势恢宏的院落吸引。步入庭院,这才发现院内不仅有一座典型的客家式院落,另一侧还有一幢二层楼的西式洋房。中西建筑元素在这一处小小的庭院空间内交汇融合,让人惊奇不已。

  百侯镇镇长吴文新告诉笔者,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被称为肇庆堂,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步入客家院落屋内,正堂的横匾“肇庆堂”是原国民党将军张发奎所书,下堂横匾“人登寿域”则是军阀陈炯明所写。在院内抬头仰望,中式院落的雕梁画栋刻画得栩栩如生,西式洋楼外墙上的雕刻亦是精美绝伦。据介绍,肇庆堂由侯南村人杨敬修的三儿子杨荫垣兴建,建房时选取优质石材、木料,并从各地请来建筑、雕刻、绘画水平精湛的工匠,建造西式洋楼时还特地聘请外国人监工,先后共历时3年才落成。

  据了解,像肇庆堂这样中西合璧的建筑,在百侯镇上并不只一处。清末民初时期,百侯镇许多村民外出经商,后回乡建房,引进了不少独具外国风情的建筑。历经时光的洗礼,其中一部分仍然保存至今。

  如今的侯南村内,客家古建筑随处可见。更为难得的是,其中大部分建筑仍有村民居住。村民杨育超如今仍然住在祖辈传下来的海源楼内,他告诉笔者,这幢外形欧式,内为中式的楼房已有95年历史了。这么多年来,除了一些小修小补,楼房的格局并没太大改变。

  在侯南村内漫步,常常会在铺满鹅卵石的小道中迷失方向。吴文新告诉笔者,先前村内到处是铺满鹅卵石的小道,连道路两旁的墙体都是鹅卵石铺成,被称为“三十六巷,巷巷都一样。”后来为了村民出行方便,有一部分要道被改建为水泥路,但村内仍然或保存、或新建了一部分鹅卵石小路,颇具古时意趣。

  “一腹三翰林”传为佳话

  “这里原来叫"白堠",民国之后改为"百侯",取的就是多出文侯、人才的意思。”吴文新告诉笔者,明清时期,百侯镇就拥有翰林5人,进士23人,文武举人134人。在近现代,这里亦是人才辈出,原国民党上将、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将军和著名爱国大实业家肖畹香等都是百侯人。

  在旅游区内漫步,道路两旁竖着不少“百侯名人”、“百侯名文”的宣传栏,衬托着古镇内浓厚的书香氛围。百侯镇共有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是肇庆堂,另一处则是具有两百余年历史的“通议大夫第”。在当地广为流传的“一腹三翰林”的故事就与这座院落相关。清康熙年间,此地有一名读书人叫做杨之徐,育有七个儿子。其中第三子杨缵绪、第六子杨黼时、第七子杨演时三人先后考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进翰林院。一母生下三名翰林,造就了“一腹三翰林”的佳话。

  据介绍,这座客家大院正是乾隆年间陕西按察使—杨家第三子杨缵绪的故居,这座九厅十八井的官厅式大院外表气派,内饰精致考究,屋内抬梁斗拱均雕刻各式花草图案。通议大夫第的正门前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远远望去,生机盎然的自然风景与古朴大方的客家院落相映成趣。

  陶行知弟子曾在此施教

  在驱车离开百侯名镇旅游区时,笔者在路旁发现了一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雕像。这不禁让人产生了疑问:陶行知和百侯镇有何联系?

  细问之下,吴文新才告诉笔者,国民政府时期,中将杨德昭曾邀请陶行知来百侯施教。陶行知便委派了他的学生潘一尘等十三人,到百侯开展“生活教育”,以“小先生制”普及百侯乡村教育,为百侯镇培育了丰厚的文化教育土壤。如今,百侯中学仍然悬挂着陶行知为该校建校十周年的题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百侯中学也成为了国内知名的陶行知教育基地,享有“北有晓庄,南有百侯”的美誉。1985年,省教育厅还将百侯中学定为“广东省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基地”。

  坐拥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百侯人保护村落、发扬文化的意识正在觉醒。虽然镇财政并不宽裕,百侯镇仍投入200多万元,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缮了肇庆堂、通议大夫第等20多座古民居,修复了200多米谷巷道,并在主要游览线路上安装了景区导览图、路线指引牌等。景区内种植的大量罗汉松、紫薇等名贵花木,也是百侯镇大手笔投入的结果。为维护环境卫生,镇政府还专门聘请保洁人员清理镇区主要街道。

  据吴文新介绍,目前侯南村的一座老祠堂将被翻新,作为向游人展示翰林文化的展览馆之用;村里的另一座素谦公词,修建后已成为村里老人演奏汉乐的好去处;位于侯北片区,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骑楼街,目前正在进行全面修复工程。“工程完工后,当年民国骑楼老街的风貌将重现百侯。”吴文新说。

  (采写 南方日报记者 范琛 袁丁 柯鸿海 通讯员 丘佳纳 摄影 王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12
发表于 2013-9-3 17:46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17:24 | 只看该作者
娄群才 发表于 2013-9-3 17:23
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关注,谢谢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9-3 17:23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15:14 | 只看该作者
一介草民 发表于 2013-9-3 12:40
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关注,谢谢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15:14 | 只看该作者
秋之韵 发表于 2013-9-3 12:12
学习欣赏,关注支持!!

谢谢关注,谢谢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15:14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从 发表于 2013-9-3 11:40
关注、浏览、谢谢分享。

谢谢关注,谢谢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15:14 | 只看该作者
老兵新手 发表于 2013-9-3 10:36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谢谢关注,谢谢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9-3 12:40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9-3 12:1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9-3 11:4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浏览、谢谢分享。{: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9-3 10:3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