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84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讲座38-用光、影调与平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2-13 1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讲座38-用光、影调与平衡
学习摄影从基本功学起,那是最省时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所以,作为艺术入门,我希望大家最好能从基本功学起。
这里,我们尝试一下艺术创作新观念。
这里,我们不要长篇大论,我们需要的是艺术创作的具体操作,需要简单清晰明了的入门课程。
今天的入门课程是光线运用。
我把光线运用分成三个要点。
光区寻找、影调控制、分区平衡




一、光区寻找

就是在现场找亮的区域并把暗区也一起以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现出来。

我们先从最简单的练习。
我们找地面或者墙壁的阳光区和投影区。
01


左下为阳光区(简称光区);右上为投影区(简称暗区)。
02




现场有阳光和没阳光都可以的,有阳光就硬一点,没阳光就软一点而已。

开始的练习要习惯拍完照片后画光区。
这样的光区画多了以后就自然地形成条件反射在脑子里画。这对于观察,对于把客观景物变为平面的理解都有很大的意义。
03

04



对光区的观察,看上去很容易理解,尤其是现在看我的图片,觉得很简单很幼儿园,但为什么很多人真正到了现场去拍就这样困难呢?

因为我们一般看景物,是不关心光区投影区之类的。我们通常都只是留心对象的属性,关注它的外在美。
现在我们要与平时的习惯对着干,就是不再关心对象的属性而刻意观察光线所造成的明暗变化。
这个因为和我们人的天性作对,需要通过好一段时间的努力来慢慢适应。
正因为如此,我们开头练习就尽可能简单,找些容易观察容易构图容易处理的。

对光区的寻找从简单到复杂。看见光区,在画面的构图上更要有足够的暗区,这样才可以充分地衬托主体(这里的主体也就是光区)。
画面好看与否,很大程度在于陪体对主体陪衬的位置关系与份量。
简单的构图,有亮有暗有变化。
05


稍复杂一点的构成,有亮有暗还有灰。(中部砖墙壁为灰)
06

07

08



二、影调控制
没有阳光,光区与暗区的反差弱了,但一样存在明显的明暗关系。
这样的片子应该怎样思想?
就是我们关心的不是草地不是树干,而是欣赏明暗各自的位置、面积、影调与组合所形成的奥妙关系。
柔软的影调,是前期后期的综合结果。
09

在室内的灯光下同样可以找到题材来练习。
10



以暗到亮的过渡来说,右边从上到下(红框)我们称为硬过渡;下面从左到右(绿框)称为软过渡。
影调,就是从暗到亮过渡的级数。级数越多层次就越丰富,否则反之。
绿框就比红框的层次要丰富很多。
层次丰富与否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不存在好和不好。
层次丰富也可以叫影调细腻,也叫软。否则反之称为硬。
以上的过渡就是影调的变化了。通过我们的技术来调整这个变化,就称为影调控制。
不同的影调控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都成立都好看。
作为初学者,为了打好基本功,最好先把细腻的影调掌握好。软的熟练了硬的就不难。
11



刻意地寻找能够明显地显示软影调的题材,这就是借用题材,表现了影调的软和硬。让你在影调的变化中感受质感,感受触觉,感受那美妙的过渡。
这个欣赏过程是愉悦的。
什么是摄影的主题,什么是摄影的题材?
这里的画面主题就是清清楚楚地表现细腻的影调。
这里的影调,这里很硬很软的明暗过渡,就是我们的创作要素,就是我们那与众不同的观察本领所收获到的画面效果。
通过这样观察拍出来的片子,就叫做艺术片。
12

软的人像。
13


路过看见这几个年轻人,面对洋溢着青春的群体,我不由得停下脚步。
我趁此在现场为同行的朋友讲课了。我没有对着这帮年轻人,我对着的是他们的另一侧。
我说先对这里的空地面测光,这叫替代法。再看ISO、看光圈快门的组合,看对焦,看景别等等恰当否。经过检查,设置一切到位。
上课过程这几个年轻人也被我的滔滔不绝而吸引,他们也不自觉地好奇地听我的讲课。
我说,怎样叫人物抓拍,大家看我的演示了。
冷不防,我一个转身,以不够一秒的时间就把他们毫无防备的神态抓拍下来了。
一个女孩笑着说:这个老师真坏。
我把相机屏给他们看。我微笑地问他们是哪的,他们说是南京在读的大学生,出来旅游。我说我是中大的老师,很高兴能够遇见同学们。
年轻人是亲和的,阳光的,这同样会感染了我。我与他们告辞,他们就小鸟般地喊老师再见。
片子是散射光,冷调。我特别注意后期在层次上的表现,力求最大限度地在影调上保持细腻的过渡。
人头位置轻轻地压暗一点,这样人物会干净些,跳一些。
14

在船舷,外面阳光灿烂,里面遮棚下光线显得柔软。人站在这样一个地方,相当于逆光。以人脸为曝光标准,外面大海和天空的曝光过度就不用管了,艺术嘛。至于以人脸为曝光标准是怎样测光的啊?你用手动曝光,乱调光圈快门试拍,直到相机显示屏看见人脸曝光你觉得舒服就行。这样的过程,就是今天数码相机最准确的测光方式,传统所有测光包括什么点测光矩阵测光等等都是落后的淘汰的。
15

直接在猛烈的阳光下,打到人上的光线就硬了。
16


局部光线打过来,人站在这个小光区里面,让大面积的暗区烘托小面积的亮区,如此,在亮区的人物就显得格外响亮,更加吸引观者。
17


三、分区平衡
平衡有两大类意思。
一是亮度的,二是构成的。
亮度-----就是明亮的程度;
构成-----就是画面几个题材的形状、位置、关系的意思。
利用明显的光区做文章。人站在光区,色彩鲜艳,暗区曝光不足,刻意地让人物因为明暗的对比而跳跃。
运用光线营造效果,这就是艺术作品。而不是拍个女孩的大头像摆得很嗲的样子就以为是艺术照了。
艺术,不是具象的克隆,而是通过你有意识地运用了某些要素手段来呈现出间接的美。
对比原图,完成图做了这样的处理与平衡:
1.调整了反差,加大色彩饱和度;
2.加高了人头上部的墙壁;
3.拉长了人腿;
4.压扁了人脚以下的地面;
5.恰当的裁剪。
18
19


分区平衡就是在一个画面里,上下左右在亮度上或者构成上的协调平衡。
在后期处理,我们大量运用了蒙版的技巧。
你可以把某一块区域的明度调整得暗一些或者亮一些;你可以把某一块区域的几何尺寸调整得大一些小一些宽一些窄一些高一些扁一些。
一切为整个画面的协调服务,一切为整个画面的构成服务。
这就是今天数码艺术摄影的最大特点,更是那无以伦比的优势所在了。
20



光线强烈的反差,给予了我们塑造画面的有利条件。
现场明显的光线效果,会让片子最终与肉眼看见的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越大,就越能突出艺术的潜在魅力。
调整局部的亮度,例如调整远处的楼房,可以让画面的纵深感随你的意愿而变化。
主动利用光线表现影调变化,善于利用组合经营画面构成。
21



没有了直射阳光,我们可以拍中性灰调。
各部分区域的明度与物理尺寸,可以恣意改变,一切随心所欲,一切都为了你觉得好看而服务。
欲穷千里目,带上长镜头。(本人原创)
22


对一个场景拍照,没有说是黑或者是白的概念的。
人和相机的感光原理是一样的,两个都能够感光只是外形不同的装置而已。
因为是两样不同的装置,所以就完全可以各自不同的调整。
也就是说,可以是人眼看成很黑而相机可以看成很白或者反之。
这就是人眼看见一个对象黑而相机拍出来不一定就黑的道理。
相机拍出黑(暗)或者白(亮)取决于你对相机调整的曝光量。
所以,在某一时段某一环境说拍照会很黑或者很白都是外行话。

很暗的光线,通过现场那一抹最后的余辉,表现明暗既有强烈的对比(白云与天空),也有柔和的影调过渡(地面)。
注意亮度的变化与平衡,注意布局的比例与平衡。
23



一切,离不开你前期对光线的理解与运用;一切,离不开你后期对分区的平衡与修改。
还是那句老话:以光线变化为构图,不以属性具象为目的。

艺术创作的模式之一:就是光区寻找、影调控制、分区平衡。

你以后尝试拍片就按这样的思路,那你的进步一定会很大。


感谢大家的观看。谢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9
 楼主| 发表于 2014-2-14 15:19 | 只看该作者
一介草民 发表于 2014-2-13 20:26
浏览欣赏学习!

谢谢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2-14 15:19 | 只看该作者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4-2-13 17:58
谢谢分享,浏览欣赏支持。顺祝情人双节快乐!

谢谢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4 15:19 | 只看该作者
渔水翁 发表于 2014-2-13 16:34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谢谢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4 15:18 | 只看该作者
十里河 发表于 2014-2-13 15:32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谢谢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2-13 20:26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2-13 17:5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浏览欣赏支持。顺祝情人双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2-13 16:34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2-13 15: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