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上相”或“上镜”──相机与被摄影对象的互动规律 佛经上说,“像从心生”,“身心不二”。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相貌,就代表着具有怎样的心灵,因为相貌是随着内心产生的,相貌其实就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人像摄影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通过人物相貌的刻画来充分有效地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当然,这里面的学问十分复杂,因为有的人愿意看到真实,有的人不情愿看到真实,有的人刻意回避真实,有的人则想方设法将真实伪装起来。关于真假的互现,谁都有份,谁都无法真正超脱,只不过人类社会总是按照世间生存的法则有节制、有选择性地加以合理地发挥和利用罢了。男人希望将男人拍得英俊一些,将女人拍得妩媚一些;女人则希望将女人拍得苗条一些,白净一些,将男人拍摄得健壮一些───但不管怎样,谁都喜欢将自己拍摄得精神一些,健康一些。
几乎所有的正规肖像都包含有某种赞赏、溢美的成分。无论是画像还是照片,人们总都希望能比本人更美一些,谁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形象受到贬损与歪曲。因此,修饰润色甚至不惜代价地进行装扮,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求得别人的认可,获得自信心与虚荣心的双重满足。有些人长得就适合于拍照,俗称“上相”或“上镜”,相反,有些人平常看起来长得蛮不错的,可是到了照片上就满不是那么回事,这就是“不上相”或“不上镜”。然而,不管是怎样的人,在镜头前总有一两个角度是比较可取的。我们可以运用变换角度的方法去修正美化,这也是人像摄影中最常用的一种“矫形”方法,若再结合用光的“矫形”措施,效果就更理想了。例如,长有尖而窄额头的人,可以用高机位俯角度拍摄,主、辅灯的光位可以升高一些。因为高机位俯拍使头部的透视关系发生改变,令较靠近镜头的额头部分得到夸张,从而接近于正常水平。另外高位灯光的照射可以使额头部分显得更亮一些,而亮部在心理感受上面积变大了。如果采用大画幅后背直接取景式相机拍摄,还能通过镜头与后背的升降、俯仰的调整来改变透视关系,以获得修正脸型与身材的效果。
摄影,人像,理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