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渔水翁 于 2014-3-6 07:12 编辑
李树峰:面对大众化浪潮,摄影理论研究的设想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 King 2014-03-05
![]()
中国红色摄影史录 顾棣编著 (配图与原文内容无关)
一、数字技术给摄影带来巨大变化
1839年法国公布的摄影术,严格地说,是影像存储技术。164年后的2003年,数码相机销量首次超过胶片相机销量,这又是一个分水岭。在此后10年时间里,数字存储技术迅猛发展,在光学系统、机械控制系统的配置上,和存储的速度、成像质量上,不断突破,日臻成熟。最近两年,微单和手机已经成为摄影的常用工具。
数字技术的革命,带来了摄影的大众化和日常化。摄影的使用人数和影像产量惊人地增长;影像生成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数字影像已经成为当下摄影创作的基本形式;摄影的价值追求多维拓展。相机从一种奢侈品—一小部分人的玩具或职业摄影工作者谋生的工具,变成今天随时随地能使用的日用品,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千年梦想终成现实。这种进步促使影像视觉记忆和影像艺术在更多的时间点上和更大范围里生成。
摄影的大众化与日常生活化,是并行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大众化的直接成果是摄影进入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被大众随时随地地记录着;另一方面,摄影的日常生活化需要大众的参与,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分享影像生活。两者给摄影带来众多的发展和变化,呈现出新的生态现象,形成了现实与影子的双重世界。
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已经成为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观察!将无形变成有形!我们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影像建立认识;物体、进程、现象、地方、相貌,必须通过影像才能接触到的东西数不胜数……如果没有照片和影像,会有今天的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和医学吗?事关重大,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我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来自科学生产的画面。”①
人类一边生产和生活,一边记录着生产和生活,就像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客观的世界,一个是影子的世界。影像不但是产品,也是思想;不但是记录性的信息,也是艺术作品;不但从属于我们,也左右着我们;不但是当前现实,而且会形成影像化的人类历史教科书。“从达·芬奇的肉眼到‘探索者号’的精密仪器,从文艺复兴时代有丰富的实物插图,但读者有限的基础读本,到网络上大量传播所形成的视觉世界化,视觉机器管治着我们的知识和视觉。”②浸泡在影像的大海里,我们不出门而看天下,通过影像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网络以无差别的方式存储、共享和无穷尽地生产影像。虚拟世界介入现实空间,对现实进行阐释、复制或扭曲,这种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对比、紧张和焦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新内容和新感受,我们必须花费精力来区分哪个是现实世界,哪个是虚拟世界,而且有时分不清楚二者的界限。
然而,“最不科学的东西莫过于影像,它一古脑儿地摊在你面前,无从着手,无法推论,因背景变化而改变意思,影像根本谈不上任何的严密性。它不提供可靠的解释,无法描述,无法用语言说得清楚。尤其是—虽然有各种各样客观的说法—它仅仅在感性认受的层面上起作用。”③双重“摄影影像并不属于自然世界,它是人类工业的一个产品,是一种假象……然而,这一影像的特点就是让人觉得它好像是一种自然程序的产物……摄影是这样一种悖论式的影像,它没有厚度,没有物质,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非真实的’,但人们无法不认为,它通过它的物理—化学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留住了现实中的某种事物,而它就属于这一现实。这就是摄影影像本质上的欺骗性。”④(以上4处引文均见于[法]莫妮卡·西尔卡《视觉工厂》,杨元良翻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摄影者站在现实世界与影子世界之间,而读者站在影子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贯穿始终的是话语系统。“一图胜千言”指的并非影像可以脱离话语体系独立存在,而是指影像在特定的语境中有言语不及之处,可以增强现场信息传达和感染力。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衡量,一个发达的社会,影子世界充分生产,同时这些“影子”无论从整体、从细部,都有相应的话语融合在一起。通过影像与话语的融合,全人类能更加直观和直接地交流。
在传统社会里,一小部分人拥有摄影话语权,要么以自身的视角和意识形态选择现实世界的切片呈现给公众,公众的观看已经是被过滤后的二度观看;要么以时代流行的款式装扮人,给出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人类肖像,塑造时代性的审美趣味和范式。由于技术的壁垒,一般公众被排斥在外。现在,由于影像自动化、机型袖珍化、存储便捷化的实现,任何人都可以拍照,相机已经成为与笔一样的东西,发挥着记录和表达功能。
大众化、日常化摄影时代的多元生态,有生生不息的动力;双重世界的存在增加了我们的视觉负载;大众多方位、多角度的观看已经实现;而艺术,永远是树立在我们前方的一个目标。
新技术革命给摄影带来的第二个变化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影像作品更加多元化。高感光度下高品质影像使摄影人走进了暗光环境,去捕捉以往难以呈现的情景;多种影像软件的产生使我们很便捷地获得理想的效果。摄影更为本质的一个变化是进入了私人空间,各种现场、各种机位、各种角度的影像,都有可能产生,也都在产生。“大众拍大众,百姓拍百姓”,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为大众拍、大众拍、拍大众”,酝酿着新的视觉风暴,“为大众拍”,突破了摄影原有的宣传工具局限;“大众拍”,冲破了专业摄影人的行业垄断;“拍大众”,使过去有意和无意之间被遮蔽的事物进入了视野,在影像记录的平台上,社会上下层之间拉得更平,有了更多的对话和沟通机会。
每一个社会,都有集体无意识下的观看秩序。在传统社会里,摄影人的观看,意识形态框范下的观看,起了塑造和示范作用。最主要的,是我们在照片、电影、电视触目相接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养成了看什么和不看什么,以及怎么看事物的视觉思维定式,这些定式甚至被内化为下意识的、习惯性的眼球动作。规格越来越繁多的镜头,朝着焦距更近、更远的两端延伸,其实都是变相的人眼,习而久之,拓宽了人类的视域,也深层次地改变了视觉心理习惯。
新技术革命给摄影带来的第三个变化是摄影组织如雨后春笋,在各个行业系统、各个层面上活动。摄影组织十分繁多,会员很多,数量增长很快,难以统计。这些组织有自己的领头人和骨干,有自成一体的会员系统,有财力和物力来源,他们在各自的价值体系中活动,既活跃了业余生活,也提高了艺术素养,甚至推出了不少人才和作品。
第四个变化是摄影活动在运作模式上走向多元。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丽水国际摄影节、大理国际影会、响沙湾国际摄影周等都举办过三届以上,形成了品牌。此外,还有山东东营“一品”国际摄影节、贵州都匀国际摄影节、武夷山国际摄影节、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北京摄影季、沈阳工业国际摄影节、北京国际摄影周等等。可谓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而以摄影为载体、以策展人形式组织的各种主题展览,宣传性的、反映社会问题的、呈现自然地理的、提炼观念的、宣泄个人情绪的、追逐时尚的、创意的,难以尽数,总的特点是:展会相接,良莠并陈,呈现出各自组织、各自发展的生态景象。
五是技术革命不仅体现在获取和存储影像上,也体现在传播方式上。现今的传播,范围是全世界,时间是几秒钟。任何一个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都可以随时拍照,随时发送,在几分钟内就让全世界的人看到,影像无法再垄断了,用影像言说的权力从少数人手里解放出来。流动的媒体普及到大众里,推进了图片的传播。我们对影像形成了依赖病,任何信息我们都渴望有影像呈现,所谓有图不一定有真相,但仿佛无图无真相。而技术仍然在强劲地推进,摄影在十年后、二十年后,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现在难以预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