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寺原名开国寺,为越南佛教的文化标志,始建于前李时期(李南帝541年―547 年),位于靠近红河的伊华村。到黎中兴年代(1615 年),红河溃堤,该寺迁移到安阜堤内,建在李朝的翠华宫和陈朝的韩元殿的基础上。阮朝初年,该寺得到重修、铸钟和造佛像。1821年, 明命皇帝来寺参观并赐20两银做修缮费。1842年绍治皇帝到寺参观,赐予大金币一枚和200贯铜钱,并改寺名为镇北寺。然而早在黎朝熙宗皇帝(年号正和,1680-1705)时,就有了的镇国寺一名,并为河内人所熟悉而称呼至今。1998年镇国寺祖庭住持金刚子法师修建了六角莲台宝塔,该塔共有11层、 高15 米、台基面积为10.5 平方米。塔的每层都有6个拱形门和以宝石制成的阿弥陀佛像。全塔共有66尊佛像,塔顶有九层莲台,皆以宝石建成。镇国寺建筑独特,包括许多高低不等、大小不同的佛像。最为特别的是寺里还有木制贴金释迦涅磐像和14块石碑,其中包括1639 年和1815年竖起的阮春正状元和范贵释进士石碑。此外,寺内还有由印度总统普拉萨特(Prasat)1959年访问越南时赠给胡志明主席的天竺菩提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