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师贝歇夫妇》:一种工业“圣像”(2)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责编: 作者:曾焱 2014-05-06
贝歇夫妇和其子马克斯
这样的拍摄延续了差不多50年,直到2007年6月伯恩去世。早期拍摄的时候——20世纪60年代——他们的拍摄对象大都还在正常运转,尚未成为工业文物,只是经常会听到某某工厂或矿山马上就将关门停产的传言。再过一些年,他们就已经在拍摄被废弃的、行将消失的。“当我们发现它们正在慢慢消失时,我们觉得,至少应该留下一些视觉记忆。于是我们决定将它们拍成照片,以便随时可以揣在怀里带走……”比起希拉,与童年记忆不可分割的伯恩有更多的伤感。希拉跟我回忆起当年伯恩对她的邀约,伯恩说:我一定要把这些记忆留下来,你要加入吗?
工业文物
对拍摄主题的选择是主观的、感性的,对拍摄对象的表现是客观的、精确克制的,从构图到光线从未加过任何特定阐释:大画幅、长焦、漫射光。观者从贝歇夫妇的作品里看到的,永远是一组组精确的重现:成排列的高炉、提升井架、水塔、通风塔、储料罐……但精确和克制本身构成了静默的张力。
功能性的工业建筑,通过他们而第一次被作为艺术图像记录,并以百科全书式的方法按照外形和历史分类来组合和展示,仿佛一种工业“圣像”。希拉说她从不怀疑:存在一种特定的类型,对于高炉、提升吊塔或水塔具有典型意义,“这些典型就是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标准和形象”。
冷却塔
石灰窑
锡根市的鲁特·诺尔画廊在1963年为贝歇夫妇举办了他们第一个作品展。在这次展览中,伯恩和希拉已经试图用到类型学的对比,至少在形式上有了对“排列”的初步尝试。他们将4张、6张甚至十几张照片排成一个个方块,他们意识到,“把许多相近的拍摄物体放在一起,就会呈现出一种震撼的效果”。多年后,策展人鲁德格·德伦塔尔(Ludger Derenthal)在那部关于贝歇夫妇的纪录片中提到了“工业文物”的概念,他说:“这些摄影让民众意识到这些矿区其实是一种身份认同,鲁尔区的移民们围绕着矿区生活是一种自觉行为,这跟普通的村庄不同。一般来说,教堂是人们生活的中心,而在鲁尔区,矿区设备尤其是提升井架,成为这个地区的地标建筑。”
但是在七八十年代,当时的德国摄影界对这些“毫无构图”的作品不太接纳,反而是美国当代艺术界——以极简主义艺术家卡尔·安德烈(Karl Andre)为代表,给予了他们很高的评价。1990年,当代艺术界的权威奖项“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也颁给了他们,据希拉说,这是他们获的最奇怪的奖,因为威尼斯双年展并没有设置摄影奖项,他们拿的那个奖原本是颁给雕塑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