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fans:看你的画册里说,你拍这组一开始是因为看了张承志的《北方的河》。
张克纯:是这样,我最早想拍黄河大概是08年,那时我第一回到黄河,中国人对黄河还是有一定情结的,你到那就有自己的感受。但我准备着手这事的时候挺困惑的,一个是费用,另一个是我是不是要下这样大的决心去做这件事。后来我找这方面资料,正好看到张承志的那本书。我挺认真地看了几次,但主要并不是看他描写黄河怎样怎样,而是当时他那个环境与我所处环境的对应关系。书中主人公是要报考地质专业,他要下定决心。我要创作,也要下定决心。
Photofans:书里的确是这样。但其实《北方的河》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摄影师,这个身份也与你挺符合的。会不会受到她的影响去拍一些画面?
张克纯:有一定的关联。他里面的一些描写挺有画面感的,彩陶流成河(注:书中女主人公的代表作品)啊,我也会有意识的去找这些,但找不到。即使如此,他书里的一些东西在当时的情况下还是让你热血澎湃,完全不过时。
![]()
北流活活 张克纯作品
Photofans:张承志的这本书很热情,但你的照片给我的感觉却非常含蓄,平静。
张克纯:是的,我做了调整。我在拍摄之初去的山东,那次最后一张都没选到这个系列。为什么要调整?之前我在家里做整理,找资料,但与每天实地呆在那的感觉是不同的。所以,我会找现实与我有关联的。我当时还对Alec Soth的《眠于密西西比》有感触,我觉得那组太棒了,我想,我要拍就要拍出那种感觉——诗意,与梦想有关。但后来发现,我眼前的这个现实,是避不开的,它每天不停地出现在你的眼前,我觉得我要花大量的笔墨、大量的胶卷,去拍这些东西。
Photofans:所以这也是你作品中把许多中国符号纳入其中的原因么?
张克纯:对。
![]()
北流活活 张克纯作品
Photofans:但我觉得,中国,或是说东方的一些元素,是否更会引起西方人的猎奇心理?你在作品中是否会刻意去寻找这样一些元素?
张克纯:我觉得所有人都有猎奇心理,这不可避免。但我觉得我的作品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猎奇,还是有一些我个人的特质在里面。在拍摄时,我不可避免地会去找冲突很剧烈的元素,构成有一定形式感的画面。这些形式感的东西,都是在拍摄之初就定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