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鼓楼西大街,柳荫街,护国寺,后海……尽是和记者一样的不停拍照者,操着南腔北调、英语、法语、日语……拍不知是不是原装的红墙绿瓦,也拍翻新得很假的深灰的院墙、虚掩院门缝隙里露出的破败。 松树街居委会的一个工作人员说,现在本社区,外来人口已经占到将近90%。 而在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鼓楼西大街的居民接待处,拿号排队的居民倒是以京腔为主,大家聊的主题多数是扛到最后会不会补偿得更多,忧患意识强的则担心不签约,是否将永远留在大杂院里,继续蚁居生活。 在离开鼓楼的出租车上,显然是老北京的的哥冲着旁边施工的工地骂骂咧咧:“还拆,还折腾,京味就是这么折腾没了!”问他住哪儿,意料之中,不是久居胡同之人。 胡同里的张大妈们,小高们,断不会这么说,因为在他们心中,自打什刹海开了酒吧,京味就渐行渐远了,什刹海的腾退,初衷良好,结局难料。不过,或许京味还会留存于他们的记忆中,也必定留存在林海音、刘心武的书里,一代代传下去。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李牧鸣 中伏刚过,北京进入一年中最热的10天,空气潮湿得能攥出水来,好在温度没过35度,不然定是标准的桑拿。 护国寺,张大妈迈下111路电车,车站斜对面正是如今和南锣鼓巷差不多齐名的护国寺街。对于这条“知名”的、被好多人当成一景儿来逛的翻新的老街,张大妈撇撇嘴表示没什么了不起的,“打小儿这片儿长大,这片儿溜达,没觉得特别,现如今倒给炒起来了。”说是这么说,早已经搬到西二环外的张大妈每周依然习惯性地回来两趟履行“视察监督”任务——护国寺小吃店吃早饭,护国寺中医院扎针灸,四环胡同菜市场采购,刘海胡同的老街坊家串个门……然后仿佛充了电一般,心满意足地坐车回家。 今天过来,除了“三板斧”的程序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昨天接到居委会电话,什刹海地区要旧房改造、院落腾退了,过来看看通知。 一年前开始的改造工程 张大妈平时不大看新闻,其实,什刹海地区的旧房改造、院落腾退工作早在一年多以前就拉开了序幕,现在刚刚推行到她家老宅所在的胡同。 “北京中轴线核心保护区·什刹海地区”旧城保护示范项目的设计规划思路,是去年6月27日正式公布的。 当时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透露的消息是:一期试点项目范围涵盖什刹海地安门外大街、烟袋斜街及白米斜街三个街区。 按记者走访的路线,“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西城区政府为此次院落腾退工程专门成立的全资国企)贴出的公告已经拓展到簸箩仓、大红罗、鼓楼、鼓西、旧鼓楼、护国寺、柳荫街、米粮库、前海北沿、前海东沿、西海、后海、后海西沿、四环、松树街等十几个环什刹海的社区。落款日期是2014年7月4日,公司官网对这次扩大范围的腾退仍算作其一期试点,之后又于7月10日、7月18日、8月10日分别推出致居民的第二封、第三封和第四封信。 张大妈没见到第三和第四封信,已然沉不住气了,没到“省亲”的日子就忙不迭地赶来打探消息。 按补偿政策,“这可是个机会” 张大妈年近70,看上去还算硬朗,按她自己的话讲“没一个零件儿没毛病,将就着活吧”。不在什刹海住已经快10年了。10年前,北京房价还没高得离谱儿的时候,正好儿媳妇怀孕,儿子以改善住宅条件的名义在自家附近给老两口买了套小两居。 老两口搬出生活了大半辈子、生儿育女、统共25平方米的两间半平房,欣然“上岗”。没过多久,小屋租给了一家孩子在附近上学的夫妇。自此,张大妈摆脱了上公共厕所、每天早上倒便盆的生活。虽然当年张大妈的儿子小高经常安慰全家人,“王菲回娘家也去胡同里公共厕所倒便盆,狗仔拍照都淡定如常”,但张大妈现在回来尽量忍着不如厕,和邻居并排蹲着嗯嗯,确实有点不习惯了。 在同院的老街坊李素家坐定,俩老太太开始研究政策。李素现在和儿子媳妇一块住,没张大妈这般幸运,搬了家还在三环内。她在郊区有套二居,“太远了,回去一趟懒得进城,进城一趟没勇气出去。” “这可是个机会,按补偿政策,我们家能给两套房加一百多万,虽然是西二旗,但交通还可以,和儿子一家一套。快签吧,张姐,全院走80%以上就能享受这个优惠。”张大妈拿计算器一算,自个儿家和李素差不多,这飞来的“横财”比出租两间半小房挣的零花钱划算多了。“老伴听我的,给儿子打个电话,签了得了,通知上说优惠就到9月16日。”张大妈思忖着开始掏出手机。 纠结的小高:受不了灯红酒绿的什刹海 东二环,保利大厦附近的一座写字楼,张大妈的儿子小高其实已经奔四,正在参加公司的中层会议,他不得不挂断了母亲的来电。 会后回电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让母亲稍安勿躁。小高开始纠结,如果不是本能般的“钉子户”情结,他恐怕也跟母亲一样果断签了要房拿钱走人了。是不爱什刹海了?哪能,那里是满满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回忆,是脖子上挂着钥匙疯跑的乐园,是和女同学星光下泛舟吟诗的碧波。 “不过,我爱的是原来的什刹海,酒吧泛滥后再也没回去过。”小高特意找了远离什刹海的咖啡厅和记者聊天。“受不了灯红酒绿的什刹海。” 说起什刹海的“前生今世”,小高一副九斤老太般的口吻,对记者拍的或幽静、或古朴、或热闹的胡同院落表示不屑一顾,“这个上马石是仿的,见过这么簇新的吗,和院门都不配套,有意思吗?”“这条胡同就院墙是后刷的漆,形象工程。你看这儿,没几天就掉了吧,露出里面的旧颜色还看着顺眼点……”那些故事里的事的是与不是 小高对胡同的情怀,确实是又爱又恨。他家的院子,准确地说,他家曾经住的大杂院,在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的刘海胡同。 一直以为刘海胡同是和脑门前的那一排头发有关,谁知问过度娘,却是因一个叫刘汉的人而得名。但是没有人说得出,这位明朝时的刘汉到底是何方好汉。于是,到了清乾隆时,被改作刘海胡同。同时清代神机营所属右骁骑马队厂设于此。刘汉是谁,再没人惦记了。 张大妈从小就跟小高念叨,文绣与溥仪离婚后,就住在这条胡同里。而且,就是在他们家这个院,还是他们家住的正北屋。 文绣是蒙古族人,清顺治元年(1644),家族跟随多尔衮入关。文绣的祖父锡珍官至吏部尚书,父亲端恭是锡珍长子,曾在内务府做官。 文绣于宣统元年(1909)生于安定门内方家胡同老宅,端恭死后不久,文绣随母亲蒋氏搬到崇文门外花市附近居住。1922年,13岁的文绣进宫,成为16岁的溥仪的淑妃。 1924年,冯玉祥派兵将溥仪逐出皇宫,文绣于1925年随溥仪到天津居住,1931年同溥仪离婚后,按张大妈的说法,就住到小高出生的屋里了。直到1947年同李宗仁部下的一名军官结婚,搬入白米斜街。 对此小高一直将信将疑,后来有了万能的百度,悄悄一查,门牌号不对。不过,即使不是文绣,小高相信自己从小到大生活的院落也不简单。 娘儿俩拼凑出来的美好回忆 “我刚搬来的时候,这院里还没有自建房(因为人口增加不够住,把四合院毁成大杂院的私搭乱建房,随着年头的增加与户口本的变厚,逐渐被官方认可),屋里都一水儿的绛紫花纹的小块水磨石地砖,后来房管局翻建的时候都叫可惜,至少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了。” 说起2007年的院子翻建,张大妈苦着脸,不知怎么说好。“全拆了,就剩下地基,确实都用倍儿好的砖瓦盖的,国家一分钱没要。原来都是苇薄墙,不隔音,房顶也长了好多草,老怕漏。就是,感觉不对了,完全不对了。” 小高和记者聊起“老宅”时也反复提到水磨石的花砖,“可惜没留几块做纪念。那时我们同学家里,甭管平房楼房,一般都水泥地,就我家地面最高大上。不光地面,小时候,每年入冬和我妈糊窗户纸,木头窗棱子都是手工雕的,什么百鸟朝凤、喜鹊登枝之类的喜庆图案。对了,院里的厕所都是这种地砖和门窗。 看来,北京胡同茅房里一块砖头的历史都可能比美国历史长,也是没准儿的事儿。只是,记者眼中古老而拥挤的宅院,早就不是张大妈甚至小高童年的家了。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题是,如果雕栏玉砌都变了呢? 从四合院到大杂院 小高刚参加工作时,好多外地的同事听说他家住什刹海都无比羡慕。大家数次向他求证“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情景时,小高无奈又尴尬,到后来都懒得解释四合院与大杂院的差别了。小高家住的院子无论有没有住过文绣,都曾经是个高大上的四合院。这个张大妈最有发言权:“我们家前面没接出两间自建房时,正经前出廓子后出厦。北方人买房喜欢朝南,可现如今楼房朝南冬天还好过,夏天整个儿一个烧烤。有前廊子的北屋,冬天太阳是一直晒到墙根儿,夏天刚过门槛儿,那才是真正冬暖夏凉。” 小高还记得小时候,前廊子里还有两根电线杆般粗细的柱子,虽斑驳却依稀能猜出曾经朱红的辉煌。前廊子比地面高出不到两尺,正中是青石板的三级台阶,边上是同样的青石斜坡,“和经常在北海、故宫当滑梯玩的台阶差不多。” 只是,和北海里面一样的台阶回忆只维持到上小学,为了给孩子单独的生活学习空间,哪怕小如蚁穴,老高约几个同事,买了点红砖、水泥、砂子和白灰,把美好的前廊子变成了儿童房。那时北京胡同里生活的老爷们儿,无论是工人还是老师医生,个个都是泥瓦匠和水电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院落的史诗 小高家扩建的同时,李素刚嫁到这个院,她婆家天生是扩张地盘的高手,不久后在三个儿子成家的压力下,把西屋的两居变成了六居。踏出她家大门,正好撞上原来差不多在院子中间的石榴树和鱼缸。 她家正对面的是某医院的护士长一家,幸运又不幸的是也有三个儿子。在那个儿子成家必须“人才”引进的年代,平房院落里的婆家能做的只有扩建再扩建。于是“东宫”复制着“西宫”模式,再次两居变六居。原来的葡萄架被挤成窄窄的一条,刚好够推过一辆自行车。 这下,南屋牛姨(注意,这是张大妈的牛姨,论起来是小高的姥姥辈)生了仨闺女、在院里十几二十年抬不起头后,终于幸福了一把,虽然很厚道地只是两居变四居,但比起另外几家,明显老两口生活质量高出众人一块。挨着石榴树不远的香椿树正好是门口的遮阳伞了。 可惜牛姨前几年过世了,生前一直和牛姨生活的最小的外孙女小叶在首都机场上班,和小叶的通话中,这个沧桑的院落虽然仍未能被大起底,但拼图总算又对上几片—— 牛姨家应该是这个院解放后的第一家住户,据说解放前这个院子住的是个律师,后来一家都去台湾了。然后房产充公,分给劳苦大众。除了牛姨一家几十年没变,其他东西北三家都不是原住民,像张大妈这样能住上二十年以上的都算少见了。 这个夏天,这个曾经的四合院住着6户人家,其中3家都是没户口的临时租户,两家长年没人,李素一家在等着这次胡同改造的安置房…… (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文内人物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