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很多朋友都是玩数码相机开始的,自动化的东西接触很多,俺来补充些基本概念,理解了以后可能对提高对相机的控制能力有帮助,谈的完全是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可能说的不一定准确,欢迎共同探讨.
关于暴光控制(或补偿)中"挡"或"级"的概念,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对暴光控制的讨论中,如"增加(减少)一级(或一挡)暴光".这个概念来源于传统机械相机和镜头.传统相机的快门速度通常标识....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
镜头光圈刻度通常标识及定位....2.8;3.5;5.6;8;11;16;22.....在中间还有半挡定位在快门速度固定的条件下,每增加(或减少)一挡光圈,暴光时的暴光量增加(或减少)一倍,同样在光圈固定的条件下,每增加(或减少)一级快门速度,暴光量也相应增加(或减少)一倍.这就是"挡"或"级"的概念的由来.很容易地我们可以理解,F8,1/125秒的暴光组合的暴光量等同于F11,1/60秒或F5.6,1/250秒暴光组合的暴光量.这种等同关系在摄影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倒易律",当出现小光圈长时间暴光,如长于1秒的暴光时(或用很高的快门速度暴光时),这个规律不起作用,叫倒易律失效,通常这种情况不在讨论范围内.由于受机械工艺的限制,绝大部分镜头光圈和相机的快门都是这样设计的.所谓增大一级(挡)或减少一级(挡)暴光指的是在这些值之间的调整.例如经过测光应该用F11,1/125的暴光组合正确暴光,出于某种需要,调整为F8,1/125,或F11/60,称之为增加了一级(或挡)暴光,反之亦然.当需要调整半挡暴光时,通常是通过调整光圈的半挡设置(传统镜头的光圈环上通常有半挡定位)来实现的.所以传统机械相机的暴光调节的最小范围是1/2级(挡).后来传统相机电子化后又增加了感光度设定功能,有了ISO50,100,200,400,,,等设定,(在同等暴光组合条件下,ISO100和200胶片的感光速度差一倍,200和400之间差一倍)这种设定首先是为了在使用不同ISO值的胶片时,相机的测光系统能够正确测定暴光量,同时由于100和200,400之间还有细分设定,也可以通过调整来"欺骗"相机,起到进一步调整暴光量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数码相机中,由于大量应用了电子技术,快门速度打破了这个限制,光圈数值也打破了这个限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出现诸如光圈F3.2,,6.3,,7.1;快门速度1/80,,,1/100,,,1/320,,,等等数值,这样的好处是使得暴光控制更加精确.同时带来的问题是这种数值实际上并不符合传统相机"级"或"挡"的概念.
即不一定能形成完整的倍数关系.后期在传统相机上又增加了暴光补偿调整(EV)调整的功能,进一步方便了对暴光的调整,这一功能在数码相机上延续了下来,EV调整功能通常在正负2EV之间,1/3挡调整.EV每增加(或减少)一挡,暴光量相应增加(减少一倍).这种"挡"或"级"的概念是按传统相机的暴光组合的"级"或"挡"延续下来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EV补偿仍然延续了传统相机"挡"或"级"的概念,所以当数码相机的暴光组合不在传统相机的暴光组合数值上时,调整EV补偿,我们只能大概得出暴光量增加了或减少了的概念,而不能准确判断出所增加的量.如出现F8;1/125秒组合这样的情况时,调整暴光补偿+1/3EV,我们可以判断出在确定的暴光量的条件下增加了33%的暴光量,当数码相机出现F7.1,1/160秒的情况时,做同样的暴光补偿调整,我们只能判断出增加了1/3级,但是相对于这个暴光组合不一定是增加了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