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淇扈人家 于 2015-8-5 16:35 编辑
柳编手工艺已传承600余年
“小板凳,腿儿短,爷爷坐上编花篮。新柳条,白闪闪,又细又长又绵软,左一编,右一编,编的花篮真好看……”《浚县志》记载的民间顺口溜《编花篮》描写的正是浚县柳编手工艺的制作场景。柳编工艺在浚县庙会上特别有名,去庙会的人都知道顺口溜“上山挎个篮儿,下山抱个孩儿”,“这个篮儿说的就是柳编。”
在《浚县志》上有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由山西迁徙至浚县的移民,带来了编织、纺织等手工业技术。
如果不来浚县,你根本不会想到柳编的制作是在地窖里完成的。俗称“地垠”。一个长、宽均不超过90厘米的洞口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掀开厚厚的帘布,一股热气迎面扑来,居然是一个深约2米的地窖。顺着黑乎乎的台阶进入地窖,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平地展现在眼前,四周摆满了长短不一的柳条。顶部一排4个不大的采光窗,透过窗口射进地窖里的光线十分微弱,但不影响编织。人呼出的热气在窗口的玻璃上凝成水滴,不断往下掉。四周的墙壁用砖砌成,“原来的地窖都是土墙,用砖砌墙是为了加固。”
柳条的选择也颇有讲究。“柳条分为柴柳和棉柳,柳编所用的是棉柳,它的柔软性很强。。七八月份收割的柳条在去掉外皮和韧皮后呈白色,所以叫白柳;立秋后收割的柳条去掉外皮和韧皮后呈红色,所以叫红柳。“白柳比较干净,所以经常用于制作升、斗、簸箕等装粮食的柳编。红柳因为多长了两个月,比较结实,经常用于制作背篓、筐、篮等盛重物的柳编。柳条收割到家后,先在太阳下暴晒至干,啥时候开始编了,提前用水把它浸透,再放到地窖里储存。”
“编柳编是个技术活儿。”年纪太小没手劲儿不适合学,到了七八岁,开始撵麻绳,跟着老辈人从细柳条编起,随着练习的柳条由细变粗,手劲儿也逐渐变大,而且拿捏有度,这需要五六年的光景。
兴盛时柳编品种多达近百种
在浚县看到了许多没见过的柳编稀罕物:饭栲栳,相当于现在的保温饭盒,把饭装进去能保温一晌,并且结实耐用,不像现在的塑料保温饭盒一撞就碎。精妙的柳编书柜,和现在的书柜大小、样式差不多,并且防潮、防虫蛀。八角篮,就是妇女的针线篮。还有花瓶、食盘、排水斗、安全帽……柳编技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十分红火,8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塑料制品出现,用柳条制作的饭栲栳、安全帽等生产、生活用品逐渐被替代。“现在已经有近20个柳编品种失传了。”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5D Mark II iso: 1600 快门: 1/30s 光圈: f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