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327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索市场规律 聚焦影像收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7-14 1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7-11 11:07| 发布者: zhcvl| 查看: 173| 评论: 0|原作者: 现代摄影网

摘要: “直面摄影家杨元昌.2014墨奈751影像收藏论坛”专家发言摘要 一、会标:直面摄影家杨元昌.2014墨奈751影像收藏论坛二、主题:探索市场规律 聚焦影像收藏三、时间:2014年7月5日(周六)15:30-17:00四、地点:上海市 ...



“直面摄影家杨元昌.2014墨奈751影像收藏论坛”专家发言摘要
一、会标:直面摄影家杨元昌.2014墨奈751影像收藏论坛
二、主题:探索市场规律 聚焦影像收藏
三、时间:2014年7月5日(周六)15:30-17:00
四、地点:上海市宜昌路751号

五、出席:

杨元昌 著名摄影家,上海现代摄影先驱,《上海摄影》杂志艺术总监、副主编
陈  村 著名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雍  和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新闻纪实摄影委员会主任
陈海汶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创办人
姜  宁 上海朗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EO,朗斯国际?墨奈751艺术收藏中心主任
姜  纬 摄影评论家,策展人,出版策划人
许德民 抽象艺术家(诗人、画家、艺术理论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复旦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中国抽象艺术学学科、抽象文学、抽象艺术文化创导者
叶明文 策展人,现代摄影网主编,上海现代摄影艺术中心总监
周  兵 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艺术家》杂志主编
朱  刚 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主任、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副总裁、上海声像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五、主持:渠  成 上海广播节目著名主持人,全国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词曲作者,摄影家

六、主办:朗斯国际.墨奈751艺术收藏中心

七、摘要:

姜  宁

影像收藏一直是朗斯国际.墨奈751艺术收藏中心重点研究的目标。起初我们以收藏欧美老照片为主,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也发现了很多市场机会。这次恰逢著名摄影家杨元昌老师的画册《上海影像典藏?杨元昌摄影名作》新鲜出炉。朗斯国际?墨奈751艺术收藏中心采用铂金印相工艺精心制作杨老师的作品,将经典的上世纪80年代的摄影作品进行了精美展示。

铂金印相技术于1873年由英国人威廉.韦利斯(William Willis,1843-1923)发明,并申请了专利。铂金的性质非常稳定,不会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接触而变质或褪色。铂金本身没有感光性能,它是利用一起涂布的草酸铁的感光性能,最终生成铂金影像。这种印相方法产生的影调非常丰富,不易褪色,光泽始终如初,非常适宜制作收藏级作品。


采用铂金印相工艺呈现以往年代的作品时,人们感受到的不只是一种对逝去记忆的纪实重现,影像本身的时代性也更加浓烈,从而让影像作品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种视觉体验、一种回忆载体,更是一种力量。当今,数码技术让铂金印相工艺重现生机,且更容易实现,这对艺术品的收藏是个福音。

本次论坛邀请了艺术界、收藏界的专家学者共济一堂,通过回顾上世纪80年代的影像,展开学术研讨,从影像的内容、形式等多方面共同分析与探讨影像收藏的现状,希望能对影像收藏文化进行一些理性梳理,从而为中国影像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以期使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走上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

渠  成

朋友们,在1980年代,上海有幸出了一位具有大胆创新、坚持探索的当代摄影先行者。他的当代艺术影像的观念和作品,影响了一批摄影人,为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代表作包括:《师徒》、《沉重的回忆》、《自由》、《生命的旋律》、《人生.自我.忏悔》等,这些作品分别获得了国际新意作品联赛总评冠军奖、香港国际比赛金牌奖、中国青年摄影十大杰作奖等。

杨元昌摄影作品 《师  徒》
上世纪80年代— “假大空”风行一时,杨元昌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摄影师,潜心踏实地走出了一条真实的纪实摄影之路。他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与生活场所的日常风景。他说:“摄影不过是一种形式,背后的支撑仍然是自己的内心。形式上的变化不重要,真正的是要用内心来摄影。”正因为他的图片如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才给我们带来了沉甸甸的历史感,是那么的有力量,又是那么的现代。
下面请尊敬的、著名的摄影大师杨元昌老师进行1980年代作品分享。
杨元昌

尊敬的朋友们:下午好!今天,作为朗斯国际.墨奈751艺术收藏中心主办的这次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这次收藏的赠送仪式以及铂金印相工艺的介绍,抛砖引玉,促进上海、乃至中国的收藏事业健康发展。



作为我个人,从80年代就开始拍照片了。当时主要是寻求一种快乐,说实在的是没有一点点经济头脑,没有想到我们的照片、平面能够变为金钱。对于这个问题我当初确实是没有想到的。现在,国际上的影像收藏工作红红火火,我们也应该与国际接轨。怎么跟国际接轨?怎么样把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乃至30年代、40年代的作品,包括现代的作品,通过收藏的手段,提高它的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所以,我很感谢朗斯国际首席执行官姜宁先生,感谢墨奈751艺术收藏中心搞的这次活动。这次活动的缘由很简单,当时上海声像出版社策划出一本书,上海1980年代影像作品的典藏,制作一本画册,作为我来说,有幸作为一名作者,就是通过这本书引出的这次活动。所以,我还要感谢朱刚总编辑,感谢上海声像出版社。

今天,我们邀请了很多专家、学者,主要请他们就影像收藏工作进行探讨、研究,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整个摄影事业的发展。

陈  村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打酱油的。因为我不是这个行业的人,所以,我可以比较放松地看影像收藏这些事。我觉得蛮有趣的。尤其是杨元昌老师,我过去参加过他的许多影展。但今天,又是一次把杨元昌老师提升一下的展览,我觉得非常好。

收藏,对于每个拍照片的人,尤其是早期照片比较少的时候的那些作品,都应该把它好好保存起来。因为,这是关于时间、关于历史的一个记忆。由于历史的变迁,有些东西看上去是很不牢靠的。比如,今天这楼刚刚盖好,明天它又拆了。今天,我们街上的人是这个样子的,可能20年后又不是这样的,这些东西我觉得,网上有句话叫“有图有真相”。像我们这些作家来描述一条街道、一个人以及所穿的衣服,有时是很困难的。但是,图片就能非常清晰地把这些情况表现出来。我想,这就是有价值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就值得去收藏。这可能是出于热爱,也可能是因为有价值而会升值。

杨元昌摄影作品《沉重的回忆》

我不懂什么是铂金印相工艺。今天来,我也有点好奇,想知道铂金印相工艺是怎么玩的,它怎么做到把影调弄得那么丰富、那么有层次。把平常的看上去不大起眼的作品,一下子就鲜亮了很多。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杨老师的作品,比上次看展览时要鲜亮很多。我觉得这一招挺好。因为,摄影术诞生一百多年来,一代代科学家、艺术家,在影像里花了很多精力,把照片弄得那么精致和完美,后来又被数码给摧垮了。那么,我想这些新技术或许今后还会出现。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当年我们的许多影像作品如何更加逼真地还原它、保存它,甚至保留更长的时间、留给后人,铂金印相工艺是一门非常好的技术,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商业化的手段。

雍  和

我没有收藏过别人的作品,也没有被别人收藏过。但是,今天,我要讲的东西很多。比如,杨元昌老师,我和他交往了几十年,在座的比我早认识他的人不会很多。咱们那时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当然,作为战友,杨老师可能不认我。因为,当时我是兵,他是头,是上海天马摄影艺术沙龙的主席,我是其中的成员之一。
现在,回过头来讲收藏。我觉得影像还是有力量的。力量在哪里?就是在同样拍得很好的前提下,为什么有的影像有力量,而有的影像没有力量?也就是说有的影像是有影响力的,而有的影像没有影响力?我看关键在传播。


要传播出去,包括你的想法、你的记录和你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有传播出去,才可以影响别人,影响到社会的进程。我想,影像的影响力主要在这里。当下的传播,一方面是通过媒体、报刊等;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手段,就是收藏。它是纵向传播,比如,进入历史博物馆、档案馆、画廊等,私人典藏也是一些历史文脉的记忆。我觉得,收藏是很有效果、很有意义的。今天,我们研究这个问题,触动我也要收藏。

我们与杨老师之间就不要买卖了,是不是我给您收藏两张,您也给我收藏两张。关于铂金印相工艺我还不掌握,我想,专业的事情还是由专业的人来做比较好。

朱  刚

首先,我要祝贺杨元昌老师,同时也预祝今天这个论坛成功。

杨元昌摄影作品《宝贝儿子》

我和杨老师相识30多年,很早就是他的粉丝。我觉得杨老师拍的纪实摄影,从一个侧面真实地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脉络。所以,当时我就想是不是能够把这些作品留下来,做成画册,就把这个想法和杨老师说了。杨老师的作品在过去30多年里火过一把。这些作品现在更有收藏的价值。
在国外,影像收藏已经得到很大的重视,无论是拍卖、收藏,它的价值已经得到充分体现,有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在国内,影像收藏还刚刚起步,有很大的空间。所以,我想今天这个论坛,对于影像事业发展、影像作品收藏来说,很有价值。因为,现在老百姓的生活都提高了,装修一套房子、买一块瓷砖,愿意花费很多的钱去买国外的瓷砖。但是,一旦装修完毕,要挂一幅画或一幅照片,往往就随便买一幅。当然,收藏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收藏人的修养,但是,随着这种论坛的不断普及,我们中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收藏的价值。

今天,又有了新的铂金印相技术,我想这种技术对收藏来说,肯定会起很大的作用。

周  兵

我和杨元昌老师是30多年的朋友。刚开始做朋友的时候,我们都是搞宣传的。后来,我到出版社以后,我非常希望杨老师能成为我们的作者,但是没能成功。所以,我非常羡慕朱刚主编。他不仅有眼光,而且盯了30年。他们认识30年,一直关注了30年,没有浪费功夫。相反,我跟杨老师30年的关系,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浪费了很多机会。希望杨老师在下一个30年里能给我一些机会。

首先,我要祝贺杨老师在摄影活动中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而且跨出了可喜的一步。应该说,不仅在上海领先,在全国也领先。正像他的摄影作品一样,着实在那个年代火了一把,希望他的作品收藏也能带领我国摄影收藏火一把。

杨元昌摄影作品《22矿工(组照之一)》

今年四月份,在上海艺术研究所的《上海艺术家》杂志上,我们就杨老师的摄影艺术进行了专题报道。我在翻阅整个稿子的时候,就发觉,因为我们那份杂志着重是对当代艺术进行探讨和研究,虽然非常遗憾,上海艺术研究所对所有的艺术样式都进行过研究,唯独摄影没能专门研究。原因一言难尽。一方面,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有杨老师自己主持了那么一份摄影画刊;另一方面,也反映我们过去对摄影艺术的研究,可能不大重视。所以,上海艺术研究所作为上海唯一的一个对艺术进行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有必要开启对摄影艺术进行专门研究。所以,《上海艺术家》杂志当时的一个话题就是对当代摄影进行一次专题讨论。杨老师的稿子给了编辑们很大的震动。翻阅杨老师在80年代创作的作品,现在看看也没有一点落伍的感觉。现在也有很多人在专门搞当代摄影,拿他们的作品与杨老师的作品相比较,我以为杨老师的作品在形式上一点都不落后。说明一个问题,杨元昌先生在当时的创作当中,已经融入了他自身的修养方面、他的钻研和他的眼界。在他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视觉语言聚焦的准确与超前,并且,也融入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一种深刻的思考。

平时,杨老师家长里短,轻松话非常多。说到学术问题,除了在讲坛上他会非常认真地在教授每一个学生,一般他对研究的事都只字不提。但仔细想想,他的研究全部体现在他的画面里。所以,今天我们搞这个研讨会,从某种角度上说,不仅仅是一个收藏问题。收藏作为一种手段,对整个摄影界来说是一个推动。

如果说过去摄影还是作为有钱人的一种玩意,那么现在随着数码摄影的普及,大家已经用摄影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创作队伍空前膨胀。过去,除了那些专业摄影工作者在新闻等重大事件的摄影中留下的记录之外,自发的群众性、艺术性的摄影流传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还很少,更没看到非常多的样式。其实,除了影视这种形式把历史记录下来,我觉得收藏也是一种流传有序的很好方法。如果能把摄影的内涵继续发扬光大,把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把整个社会的时代特征,都能通过摄影作品记录流传下来,我想今天的影像收藏论坛,是值得大家关注并值得我们摄影界在座的朋友在上海、乃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我相信,影像收藏不仅仅是转换成金钱收入一个层面上的问题,更多的、更关键的是把我们当下创造的文化以及一切值得纪念的东西都能留存下去。

姜  纬

很惭愧!过去我们在策展过程中,不是很注重收藏问题,今后一定要注重。

去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广东开了个理论年会,我是论坛嘉宾。其中,一个主要话题就是修史,也就是盛世修史。修什么史?中国摄影史。我在会上是泼了冷水的。为什么泼冷水?因为,以目前的条件,包括人员的构成、资金的状况、尤其是意识形态的环境等,这本中国摄影史是修不好的。为什么?如果你是个人修史,要受制于很多方面的条件;如果你是机构修史,又会受到很多的牵绊。比如,很多历史上敏感时期的摄影作品到底是收还是不收?如果不收,怎么解释缺了的这一块?如果缺了,中国摄影史还算不算是完整历史?所以,不客气地说,这是一个非常扯蛋的话题。
为什么要谈到这个话题呢?今天的杨元昌老师,或者将来另外一位老师,他作品的价值到底是多少?可能也不是姜总或者杨元昌老师个人一拍脑袋就说,这样吧,我们就把它定位为2万元一张或3万元一张。我觉得这是不科学的。那么,科学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杨老师在上海摄影史,甚至在中国摄影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到底是什么?说到这一点,我就要提到一个美国人,曾任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的约翰.萨考夫斯基(John Szarkowski)。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他以一己之力梳理了美国摄影史,能够一锤定音。比如,如果萨考夫斯基说杨老师的作品就有这么一个历史地位,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可以和萨考夫斯基叫板说:老兄你说得不对,我认为杨老师的价值被你低估了。没有这样的人能和他叫板,为什么?因为他是有公信力的。

杨元昌摄影作品《教堂婚礼》

我们说美国的摄影收藏,或者西方的摄影收藏,可以总结出很多优势,比如说诚信、画廊、三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包括市场方面制度的完善。但是,还有一点,就是它有像约翰.萨考夫斯基这样能够一锤定音的、指谁是谁的权威人物存在。放眼当今中国,包括我在内,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还没有一位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中国的评论家、理论家可以有这样的公信力。因为,我们在这个染缸里浸润太久,受到太多利益、人际关系的牵绊。你就是说出来,说实在的也没有多少人会相信。萨考夫斯基之所以有这么个公信力,因为他做人就摆在那里,他可以一锤定音,说陈海汶老师就应该比杨元昌老师多买,没有办法,他就可以这样决定。

现在回到第一个问题,就是在历史中的定位,作为像姜总这样的机构或个人、公司,在中国摄影史修不成的情况下,到底有没有作为?我认为可以有。这个问题我在理论年会上也提出来了,作为一个个人,你可以先从艺术家或摄影家的个案入手,为后人修史做好个案准备。现在条件不成熟,不等于永远不成熟,若干年后也许成熟了,但是拿不出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个案,那也是蛮大的损失。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像姜总一样,把一个一个在摄影史上,有地位、有价值、有坐标的摄影家的个案搞好。这是我们现在能做的,而不是说我们就不可以作为。

第二个问题,就是说到历史坐标上的定位,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会比较忽略。就是杨老师他和同时代的其他人的那种关系,而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历史坐标上的定位。比如说,美国有一本书,我经常会去翻看,就是《沃克.埃文斯和他的同伴》(Walker Evans & Company),书中举出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1903—1975)和他同时代或者受他影响的摄影师,在哪些方面受到他的具体影响,比如说,左面是一张沃克.埃文斯的照片,旁边或者后面有包括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1924—)或者很多人的照片。它就像中国画里的临摹一样,找到它们同样的地方,和老师或者精神上的导师拍一张相同的或差不多风格的照片,把它梳理出来。梳理出一个学习、临摹甚至改进的脉络。也就是说,除了考察杨老师个人对上海摄影史或中国摄影史的贡献,同时还要考察杨老师对同时代的、或者下一代的人的影响,或师承关系。我觉得这个也是同样重要。

第三个问题,就是杨老师的摄影与同时代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我觉得这个问题在中国摄影市场的收藏、研究、探讨或者在理论评论方面也是比较忽略的。下个星期我要去纽约,到了纽约,我一定要看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有个非常重要的展览,这个月刚开幕,就是“霍普与摄影”展。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一个非常重要的画家。他的画作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时候,同时列出了美国摄影史上几位大师级摄影师的作品,像Stephen Shore,William Eggleston,来说明画家霍普对美国当代摄影的影响,这七位美国重要的摄影师里就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几位大师级人物。又比如,今年九月,我要去巴黎,正好赶上一个末班车,因为在巴黎的罗丹博物馆(The Mus e Rodin),有一个名为“梅普尔索普与罗丹”的展览。大家都知道,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1946-1989)是美国的一位国宝级的当代摄影家。罗丹博物馆作为一个展览,展出了100多张梅普尔索普的原作,同时把馆藏的50尊罗丹的原作拿出来,放在梅普尔索普的照片旁边。梅普尔索普的照片很多都是拍人体、拍肢体。我从他们的官网上看到的,大吃一惊,就是梅普尔索普的很多照片,从某个角度来说,几乎和罗丹的雕塑是一模一样的。我不知道梅普尔索普在拍这些照片的时候,有没有看过罗丹的雕塑,不是一张两张,而是很多的图像。

我再说一个例子,西方的策展人、理论研究者在做一件事,就是摄影这门艺术与其他视觉艺术的联系。我觉得他们在动脑筋、在做这些工作。以前,我写雍和老师评传的时候,对雍和老师有一个采访。雍和老师说:我可以和人家说,我的作品不是艺术。我到现在也非常理解并赞成雍和老师的这个说法。但他指的这个艺术是一般的风花雪月,还有风光等。但我在不同的场合同时也指出,雍和老师的基本功,他照片的构图、光影,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的新闻摄影师里脱颖而出?其实,他对形式的考究是隐藏在他作品的背后。没有这些支撑,雍和就不成其为雍和。那么,反过来说,除了新闻纪实摄影,我们也应承认,摄影还是有视觉艺术的很大成分。我们中国人就很少跳出摄影这个比较狭窄的区域,去做一些像我刚才提到的,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或者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这种策展的事,就是思考摄影与同时代或者下一代人以及其他视觉艺术的关联影响。

我觉得刚才我说的这三个部分,如果说我们将来在摄影的收藏市场,比如说要基于这个市场来给某个摄影师的作品定价或者说给他的价值定位的话,我们不得不从很多方面,要去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功课,这不仅是我们笼统地说杨元昌老师影响了陈海汶老师,影响了谁谁谁,他当时受谁谁谁老师的影响。我觉得光有这些是不够的,还有其他方面要去探讨,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真正帮助到一个摄影家,确定他真正的市场价值或者收藏价值,给收藏家一个定心丸:我收藏了这样一幅作品,从不同的方面,都有一个参考价值所在。

叶明文

我非常荣幸应邀参加这次论坛。我是带着一颗学习的心、观摩的心来的。过去,在上海举办过很多类似的摄影论坛,有些是关于摄影作品的,有些是关于摄影理论的。但今天,在朗斯国际?墨奈751艺术收藏中心举办的这次论坛,可以说在上海开了一个先河,是专门研讨影像收藏的论坛。首先,我表示祝贺,祝贺论坛成功举办。

第二,我认为,朗斯国际.墨奈751艺术收藏中心为上海的收藏界和上海的摄影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工艺,就是铂金印相。尽管我还不十分懂,但我想对上海的收藏界一定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个人不是一个收藏人,但是很有缘分,我购买的第一张摄影作品,恰恰是杨老师的作品。那是在两年前,在田子坊杨老师作品的一个展览上。这是我第一次购买摄影作品。今天,我来参加这次论坛,一下子就感觉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买一幅作品和看一幅作品感受是不一样的。我看20张或30张,是在欣赏它。但如果我特意去买一张,那会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呢?对于我个人来说,因为不是专门搞收藏,我的想法是:首先,我会不会喜欢它?在这些作品中,哪一张是我最喜欢的,我就会买它。再进一步,如果是一个比较资深的收藏家,他会怎么考虑?他会想,杨元昌老师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他是上海乃至中国人物环境肖像摄影的代表人物之一,首先他的作品具有代表性。其次,还要考虑杨老师作品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更高一个层次,如果他是职业收藏家,他的考虑可能会超越前面两种情况。他会想,这些作品将来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升值?能不能流通?在流通中能不能增值?等等,这些是职业收藏家考虑的问题。仔细想一想,不论是业余的、资深的或职业的收藏家,他们购买这次作品的本质特征实际上就是作品的价值。我们很多摄影家是创作型的。但实际上他们也正在进行一种价值的创造。

杨元昌摄影作品 《自 拍》

过去四年中,我主要做现代摄影网,属于传媒业。我有一个深切的体验,就是人们现在拍照片,缺少一个价值的提升过程。为什么呢?其实,人们的作品都被一个“人”收藏,但是大家从来没有感谢过它。这个“人”的名字叫什么呢?就是电脑。我们很多摄影的朋友,在外面拍照很辛苦,有的在上海,有的在周边地区,有的甚至去国外拍照,但是拍好以后,基本上就是看片、选片、修片。然后,微博、微信发一发,几个朋友看一看,最后全部就存放在自己的电脑里。被电脑收藏了,再也没有进行价值的提升。那么,怎么进行价值的提升呢?我认为就是两个字:传播。

今天,杨老师有这么多作品在这里挂着,最终经过5年、10年以后,什么样的作品能够产生最高的价值?那一定是传播最大的那张照片。中国有位著名的摄影家,解海龙。他拍的希望工程拍了很多张,但是前年卖的最好的,且版数还比较多的“大眼睛”。但我一直认为“大眼睛”不是他最好的照片,不一定能全面反映那个时代的特征。为什么它卖的特别好,就是因为那张照片当年在宣传媒体、报刊、杂志上刊登的最多,价值得到了提升。所以,我建议,大家拍好作品以后,第一时间要去传播,大家或许会问,现在有什么好的传播手段?其实,现在有三种很好的途径:第一是纸质媒体,第二是展览,第三是网络媒体。所以,从今以后,在座的各位摄影师,你们在拍好照片后,第一时间选好片子,送到《上海摄影》杂志社,第二时间是不是考虑把你的照片送到朗斯国际?墨奈751艺术收藏中心做展览。如果还意犹未尽,那么,第三,是不是送到现代摄影网,向全国人民传播。

许德民

今天,我主要谈收藏。收藏有个大环境的问题。中国目前的大环境,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还不是很成熟。从整个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来看,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资本膨胀作为价值手段,资本增值作为追求。

资本增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金融证券资本的增值;另一方面是房地产资本的增值。证券资本市场的增值在最近几年,已基本不动了,死虾一只。房地产市场经过10多年的快马加鞭,这两年也基本上没有戏唱了。昨天,我在一个聚会上听房地产市场研究专家的报告认为:当今上海房地产的均价为2.4万,未来十年,上海市的平均房价可能会到4.8万。我觉得他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跌了还会涨。有没有这种可能?完全有。但是,我还要提供给大家一组数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房地产增长了多少倍?300多倍。艺术品市场增长了多少倍?增长了8000倍。从2000年到2010年,房地产市场增长了6倍。艺术品市场增长了25倍。从西方100年来的三大市场来看,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和艺术品市场。美国证券市场100年以来,100家上市公司,倒掉了95家,还活下来5家。所以,百年的企业基本上都倒掉了。在我们记忆中的凤凰、永久都没有了,连强大的柯达也没有了,简直难以想象。所以,投资证券市场的,风险非常大,这是西方的统计。

那么,100年来的艺术品市场情况如何呢?100年前,拍卖市场的100名艺术家,100年以后,95个还活着,翻了多少倍,至少都是几千倍以上。2006年,全世界最贵的一张画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森?波洛克(J.Jackson Pollock)的一张抽象画,拍到1.4亿美金。在58年以前的1948年,这张画是2000美金,我算了一下翻了七万倍,平均每年是200多倍。所以,艺术品的馅饼是非常大的。

当下的资金有两大流向,其中,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是一种流向,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另一流向,就是中国当下的现状,每分每秒可能都有亿万级的基金,准备投向艺术品市场。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是:证券市场是沼泽地,房地产市场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顶部。那么,艺术品市场呢,还处在老八股时代,价值还没有被充分发现。而在艺术品市场中,影像市场又相对是个洼地,尽管近十年来,影像市场在整个现代、当代艺术品市场中崛起速度是最快的,有后来居上之势。

杨元昌摄影作品《教堂婚礼》

大家知道,投资艺术品,一方面要投资洼地;另一方面一定记住要投资领头羊。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是不讲道理的。我举个例子, 80年代同时代的抽象画家,当年价格水平都差不多。但现在,领头羊是1000万。他当年的难兄难弟们,充其量也就是30-100万,合理吗?不合理!但是没有道理可讲。当然,剪刀差以后有减少的可能,他们之间的价格有靠拢的机会,但道理还是没有的。为什么呢?就是名人的马太效应,领头羊效应。谁的知名度越高、谁的地位越高,对不起我就买他的。

我绕了这么大圈子,大家听明白了吗?上海现、当代摄影艺术的领头羊在哪里?就是我身边的杨元昌老师。这是肯定的,我一点都没有夸大。杨元昌很早就开始了当代艺术摄影的探索与实践。上世纪80年代,我就作为模特和杨元昌合作创作超现实观念摄影作品。当时摆拍在摄影界还是一个很忌讳的话题,认为摆拍是作假。但是,当时很多人还不明白,纪实摄影的摆拍是造假,而艺术摄影、观念摄影的摆拍则是一种创新和创造。杨元昌在他拍摄《人生?自我?忏悔》这组获大奖的作品时,已经很娴熟地运用了这个规律。他后来主持上海天马摄影艺术沙龙,就充分体现出他的这一优势。作为上海现当代摄影艺术的先行者,杨元昌对上海当代摄影的贡献是巨大的。

当代摄影艺术,无论从市场角度还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从历史的地位角度,总是要寻找一个、二个、三个领头羊。今天,我们这里都有了,雍和和陈海汶也都在这里。这是上海摄影界的三驾马车,上海当代艺术摄影、文化摄影、纪实摄影的三架马车。

综上所述,当我们要寻找艺术品市场的机会时,一是要去寻找价格洼地,二是要去寻找洼地里的领头羊。现在,洼地有了,就是影像市场,这是我们现代、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洼地;领头羊也有了,就是杨元昌、陈海汶、雍和。大家还等什么呢?我的话完了。谢谢大家!

陈海汶

今天的日子比较特别。为什么呢?大家看我穿了件红衬衫。我平时穿衣服比较随意,但今天是杨元昌老师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活动,我需要穿件衬衣。这体现了什么,体现了我对杨老师的一种尊重。

刚才,我还参加另一个摄影活动。车子开路口,我看到另一位在上世纪70-80年代和杨老师具有差不多的身份,在我的印象中也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一位摄影家,一个人过了马路。我感触很深。为什么杨老师至今在社会上还能得到大家的尊重?我想,除了他的作品外,还有就是他的为人。为什么有的一些摄影家,曾经也影响较大,今天就销声匿迹了呢?

照片是拍出来的。照片挂在墙上,它的力量大家都可以感受。随着时代的过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懂照片。懂照片的人就会更懂得对像杨老师这样的摄影家的尊重。
下面,我想谈谈画廊、谈谈感想、谈谈收藏。

说到画廊,在中国第一个搞摄影画廊是我陈海汶。2000年,我经营了一家三亚摄影画廊。这在中国摄影史上是第一家。当时,很多人不知道画廊是干什么的,不知道画廊是展览照片的地方,是大家交流、开心的地方。我策划、组织“夜上海”摄影活动,成为当时摄影界轰动一时的活动。策划组织了《传媒时代的影像》论坛,在中国摄影界引起关注。我还搞过三次策展,《与我有关》、《中国当代摄影展》和《法国阿杰150年摄影作品展》。《与我有关》是几个年青的、跨界的艺术青年,不全是搞摄影的,我们从美术,从其他方面着手,然后用影像的方式来表达,在画廊里面展出。今天中国摄影界的这批人,大概有70%左右在我的画廊里展览过。我们还展出了法国阿杰150年的摄影作品。法国领事馆来了感到很惊讶,阿杰的作品在中国也有?大家都知道,尤金?阿杰(Eugene Atget,1857-1927)是法国的摄影大师,被认为是街头摄影的先驱,其拍摄的大量巴黎街头的照片成为重要历史记录。当时反映很好。这三次展览是成功的,对于这个画廊是失败了。当时,大家都没想明白,好玩、冲动,不久,我就把这个圈子关了。

说到收藏,我研究了西方的收藏史。我发现西方图片收藏的形成、价位、市场也就是最近30几年。最经典的、引领市场的摄影家,也就是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或40年代早期的。因为,在西方社会动荡时,在城市变迁还看得见时,或者还处在原生态的时候,有些图片经过30年、50年、70年,它的价值逐渐显现出来。照片价值的形成,价格有多高,不是今天我拍了,明天就能卖得出去。


当然,今天还有另一种情况,客观地说,现在到欧洲,像布列松的照片满地摊都是,当然,他的真品在博物馆。但我感觉,我们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形成。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真正能称为摄影家的,他的照片能体现时代特征的,能得到社会尊敬的,或者是自己拿起相机而不是为了某个政治任务进行拍摄的,也就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个时候开始,也就是从杨元昌老师、雍和老师和我们这一批人开始。

我们说市场,什么叫市场?买卖照片,我今天把杨老师的照片买进来,再卖出去,他把这张照片拿出去卖,知道能赚钱。再卖给三个人,三个人都能赚钱,这就叫市场。中国有这个市场吗?没有。因为,我们和杨老师这一批人,都经历了30-40年。但目前,这些照片在上海、在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形成。

当然,今天我比较敬佩姜总。2000年,我搞画廊的时候是失败的。当时我算了算帐,亏掉六十几万,然后认识了什么叫画廊。但今天,姜总因为喜欢摄影所以介入收藏。但我总的感觉,中国近阶段影像收藏的市场还没有形成,但即将形成。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或者有理性的人,在上海这块土地上,如果要从事影像作品的收藏或经营,或者把这些在上海曾经产生过影响的作品传播到世界上去,我想,在经营运作方面,是不是可以作进一步的尝试。

我有个建议,在市场没形成之前,要储备,不要等到市场成熟了,再去储备就来不及了。我认为,我们今天就要去储备,而且有姜总这样的企业家身份,由我们这些人来支持,比如说,由我发起,请杨元昌老师、雍和老师和我,一起来组建朗斯国际?墨奈751艺术收藏中心这样一个筹委会,或者鉴赏委员会。我来承担收集70-80年代上海最有影响力的照片,朱刚老师、周兵老师等一起参与。比如有10个人,或者30个人、50个人,看作品的影响力,涉及到有影响力的人,相互之间把作品都拿出来。相互之间举办摄影展,然后每人各收藏一套。我拿出去一张作品,能拿回一套作品。多出来一张作品派什么用处,放在运作机构里作为成本运作费。如果是100个人的画展,就有100套,这是一笔什么费用呀?几十万。如果你有眼光,组成100个人,大家相互拿出一张作品来,作为储备,就那么一套,作为收藏。然后,相互之间每个人都对摄影做了一件好事,在市场还没成熟之前,五年、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做储备。当市场形成时,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套你所持有的作品。当然,还有另一种方法,我们从80年代找3-4张,10个人;从90年代一直到今天,再收集类似的作品,你找3个、7个或10个,墨奈751作为资金的投入、支持。2000年我搞画廊时,其中,有个小青年,当时满年青的,今天非常红,就是王庆松,是中国当今照片在世界上的收藏拍卖价格最高。2006年,纽约苏富比王庆松《跟我学》以318400美元成交的历史记录,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张在正规的艺术机构里面拍卖的。他现在思路很清楚,他的照片每年都拍卖,每年都收藏。他就是靠这个生存。一年创作两幅作品,每幅制作八张,六张由世界各地艺术馆、画廊等收藏,一张送拍卖,剩一张留自己收藏。收藏是有收藏规律的,我想,你如果用这种方法去做,给摄影家、给社会、给今后的市场,大概都会是有生命力的。这是我的有感而发。不知道杨元昌老师、雍和老师愿不愿意,大家可以探讨,如果按这种方法去做,可以做些准备。

最后,祝贺这次论坛圆满成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发表于 2014-7-14 16:1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精彩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7-14 21:50 | 只看该作者
投票支持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7-14 21:50 | 只看该作者
投票支持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7-14 21:50 | 只看该作者
投票支持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7-14 21:51 | 只看该作者
投票支持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7-14 21:51 | 只看该作者
投票支持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7-16 08:59 | 只看该作者
{:7_296:}{:7_296:}{:7_2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0-25 11:50 | 只看该作者
浏览学习,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