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0-06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满异 责任编辑:my
年轻的女摄影师苏丹在北京城扫街期间,发现了北京人“面相趋同的秘密”,这个“秘密”吸引她不断用影像深入挖掘。作品《面相》集中体现了她对面相背后意义的探讨,在此由色影无忌独家线上放送。
苏丹将拍摄的北京人面孔分组展示,在视觉呈现上使用刮花、做旧的手法,且打印在粗糙的牛皮纸上,用朴拙的质感巧妙暗示面具下的人格,分组并置的构架折射出整个城市中的百态人生同时也是千篇一律。“面相不仅是整个人生,也是北京这座城市的自传。”苏丹用影像探讨人类面孔的心理学、社会学意义,也为我们观看人们面孔时提供了另一种思考与解读的方式。
查看全部评分
2QS5123D6.jpg (46.81 KB, 下载次数: 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17 20:34 上传
2QS5123D6.jpg (46.81 KB, 下载次数: 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17 20:34 上传
摄影师苏丹
“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2QS5123D6.jpg (45.78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17 20:34 上传
2QS5123D6.jpg (45.78 KB, 下载次数: 5)
色影无忌:先介绍下《面相》,如何想到要做这样一部作品,是什么时候开始拍摄的?跑了北京城里很多地方吗?
苏丹:2008年底,我接到韩国琴山画廊北京站的邀请,参与了一个扶植中国青年摄影师的项目。这个项目要求以“北京”为主题完成一组创作,作品有机会在琴山画廊展出,出售。刚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很兴奋,这对于一个新人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但是这个“大馅饼”我却不知道如何下口,面对“北京”这个庞大的主题,根本找不到创作的入口。连续几个方案都被推翻,我意识到呆在屋里冥想是行不通的,就拿着相机走到户外,开始漫无目的地“扫街”。有关《面相》的最初的设想就是这么“扫”出来的。
色影无忌:“面相”系列共有八组,每组里的肖像看上去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每组“面相”都包括了儿童/青年/老年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这是否有某种暗示在里面?
苏丹:最初只是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拍摄的北京人的面孔,拍了很多很多,整理片子时才发现了“面相趋同的秘密”,《面相》的创作就是在展示这个“秘密”,并试图挖掘面相背后意义。人的面相是一个庞大的命题,现在看到的八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想通过这些作品发问:为什么生活在北京的人们,他们的年龄、经历各不相同,他们的面相竟如此地相似;为什么阅读这些不同人的面相就好像目睹一个生命个体由成熟到衰老的过程;是否生活在北京的人的成长及衰老的过程都符合这座城市设定的程式……
色影无忌:如何找到这些“面孔”,在街上吗?拍摄过程中怎样和他/她们沟通的?你有指导他/她们如何面对相机吗?讲讲拍摄中的一些故事吧。
苏丹:最初就是漫无目的地拍,见到人就冲过去要求拍照。大多数人都不理解我的行为(如果有人要拍我的脸,我想我多半也会拒绝,呵呵),所以被拒绝是常事。另外,受器材的限制,拍摄人脸需要靠得很近,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带有侵犯性的,所以愿意配合的人很少。
“百分百地记录表面,那么内涵自在其中”
062253452b7.jpg (42.77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17 20:45 上传
062253452b7.jpg (42.77 KB, 下载次数: 9)
2015-1-17 20:45 上传
色影无忌:作品使用什么器材进行拍摄?总共拍了多少人?如何挑选进入最后的作品?
苏丹:最初,佳能公司赞助了台EOS-1D Mark III ,但没用多久佳能年终清点器材就收回了。后来,佳能的30D、尼康的D 40、D60、D100手上有什么机器就用什么机器了。 总共拍摄了多少人,我也没有最终算过,拍摄文件总共有30多G,而且我现在还在继续拍着。
色影无忌:你挑选了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的人群进行拍摄,既然“相由心生”,面相一定传达了某种心相,你怎么看这些面孔下的人格?
苏丹:每个人的面孔就是自己的自传吧。可惜我还没有办法读懂这一本本生命之书。 我记得美国著名的写实大师怀斯,坦言自己没有学过解剖,当时同行都为之哗然,他给出的说法是:我画房子的外表,无须去了解房子里面是什么,我画田园风光无须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只要写实图形,百分百地记录表面,那么内涵自在其中。在我还无法参透面相背后的人生密码时,我想我只能忠实地记录拍摄对象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