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注册 登录
光影中国网 返回首页

旧时茅店的个人空间 http://sy.01ny.cn/?2011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碑帖介绍!

热度 1已有 3278 次阅读2009-12-16 13:24

 此碑全称《汉泰山都尉孔宙碑》,孔宙墓之碑,孔宙为孔子第19世孙,历郎中都昌长元城令,泰山都尉,东汉延熹六年正月卒,碑以次年(164年)七月立。 碑原在孔宙墓前,清乾隆间移置孔庙,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东庑。篆额阳文篆书“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两行10字。碑文隶书,碑阳15行,满行为28字。碑阴上题“门生故吏名”篆书5字;下隶书题名三列,上二列各21行,第三列20行。

  《孔宙碑》是汉碑之精品, 其书风属方整秀润一路,结字中宫绵密,左右开张,横画甚长,波磔分明,用笔圆转遒丽,有篆书意味。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孔宙碑》属流丽一派,书法纵逸飞动,神趣高妙。清杨守敬《平碑记》:“波磔并出,八分正宗,无一字不飞动,仍无一字不规矩。视《杨孟文颂》之开阖动宕、不拘于格者,又不同矣。然皆各极其妙,未易轩桎也。”

 《汉白石神君碑》,东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立。碑文隶书,十六行,行三十五字,碑阴三列,上列四行中列十二行,下列十一行。额篆书一行,阳文五字。圆首,有额,额题为“白石神君碑”五个篆字。碑通高2.4米(座已失),宽0.81米,厚0.17米。

  碑系常山相南阳冯巡、元氏县令京兆王翊所立。碑文内容:前为序文,后为颂铭。序文主要叙述了白石神君的神功。并说它“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意思是在这县境的方圆内,不断有人来祈雨请福,都是按日准期得到应验。 白石神君碑是研究秦汉以来民间风情的宝贵资料。
碑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25公里的白石山上的白石神君祠。1974年由元氏县百货公司院内移至正定县隆兴寺内。1989年元氏县旅游部门经过多方求访,才于隆兴寺内访得此碑,于是年五月与祀三公山碑一起运回元氏县,重新移置在距县25公里的封龙山上,并建碑楼加以保护。

  《汉白石神君碑》,此碑碑字方正整齐,笔力遒劲,但此碑将隶书扁方的字形特点演变为方或长方形,减弱了波动的媚姿,呈现一派方整森严之力 ,因此有的怀疑它为后世之作,历代学者,书法家对此碑的时代有不同的看法。宋洪适《隶释》:”汉人分隶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在古意。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丝毫汉字气骨,全与晋魏间碑相若,虽有光和纪年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耳,”清吴玉晋亦同意此说并提出“叙铭亦非汉人所作”(见《金石存》,翁文网不同意此说,他认为“是碑书法专主方整,在汉隶中最为洁齐者,然风骨遒劲,似犹在《校官碑》隶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朝、唐人而概疑之。”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熹平石经》与三国魏正始年间刻《正始石经》、唐文宗开成2年刻《开成石经》为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石经。

  因古代印刷业不发达,读书必须靠人工抄写,抄来抄去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著名学者蔡邕 ,杨赐,马日磾等建议,将儒家经文刻制成石头书籍,供学官们正定校勘,作为 向太学生讲授的标准经本。熹平石经共刻《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经,凡六十四石,计200910字。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至光和六年(183年),历时九年才制作完成,立于河南洛阳原太学门前。(今偃师市朱家圪垱村),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O多辆。

  《熹平石经》为主由蔡邕等人用隶书体写成,陈兴等人刻于六十四碑石上。 蔡邕:(公元132一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董卓被诛后,他受到牵连,被捕处死。 蔡邕工书法,善篆、隶,而尤以隶书闻名。他的书艺特点是:结构严整,点画俯仰,法度有素,变化得体,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评。

  石经碑面无纵横界格,系一字隶书直下行文,故也称“一体石经”。每石行数、每行字数各不相同。经文自右至左,每经自为起讫,先表后里,每经的每篇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占一行。根据王国维考证,每碑一面约35行,每行75字左右,为标准的四分体隶书,每10字约合“建初尺”一尺许。

  这部石经刻成后不久,董卓毁洛阳宫庙,太学荒废,石经屡遭破坏,原碑已不复在,后又几次迁徙,至唐贞观初,几乎毁坏殆尽。自宋代以来时有石经残石出土,后世陆续在河南洛阳、陕西西安两地发现一些零碎残石,这些极为珍贵的残石除收藏于西安碑林、上海博物 馆、河南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台湾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外,有的已流到国外 ,另外,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亦收藏残石数块。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隶书,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 张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今河南宁陵县境)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谷城故吏韦萌等追思其德,刻石纪之。篆额有“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碑阴刻捐钱人题名及钱数,共三列。碑高2.92米,宽1.07米。碑阳隶书正文15行,其中第13行后空一行, 再接第14行。每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

  此碑在明初山东东平县掘地时发现,立于东平儒学明伦堂前,当时碑文完好可读,到明正德年间,仅残缺5字,建国后,在东平县政府院内建亭一座,立碑于内。1966年移至岱庙炳灵门,外置玻璃罩加以保护。此时残泐65字,不可认读的36字。1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

  《张迁碑》以其方劲朴茂,雅拙雄强著称于世,字体方整刚劲,笔画端正粗壮,折角棱条分明,有严峻之态。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此碑以拙取胜,初看此碑似有笨拙之感,然细细咀嚼,则会领略出其体态变化多端,巧拙兼备之妙,加上篆籀笔意的运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气。 

 《鲜于璜碑》 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刻,鲜于璜在东汉安帝初年任雁门太守,食俸2000石,死于安帝延光四年(125),终年81岁。鲜于璜墓位于天津城北武清县高村乡兰城村东南。墓为中型砖室墓。1972年发现墓石碑,碑身上锐下方呈“圭”形。圭首、额阳篆书“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两侧线刻青龙、白虎;额阴线刻朱雀。碑通高2.42米,宽0.82米,厚0.12米。前后两面篆刻隶书铭文,共827字,整座石碑保存完好,除9字泐损难辨外, 通碑字迹清晰。该碑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完整,字迹最多的汉碑。 一九七九年文物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由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保存的“首拓本”,一下子轰动了书法界,并被认为是明代出土《张迁碑》以来,唯一可相媲美的汉碑。

  《鲜于璜碑》是汉碑中的佳品。字体古朴雄健,浑厚凝重,隶意颇浓。结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浑厚有力,斩截爽利, 有波势挑法的笔划,具变化之妙,在汉隶中独树一帜,古朴、雄壮、稚拙于一炉,堪称书兼众美。

 《西狭颂》摩崖刻石,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天井山下的丰泉峡,石刻纵约300厘米,高约210厘米,由《黾池五瑞图》、《西狭颂》正文、题名共三部分组成,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为在此刻石颂文正中之顶部竖刻有“惠安西表”4字篆额,故又名《惠安西表》。又因《黾池五瑞图》中有“黄龙”二字刻于全图及其他题字之上,乡民又将《西狭颂》俗称为《黄龙碑》。

  该碑刻镌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碑主李翕史书无传,刻石主要记述了李翕生平及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政绩,以及其率民修通西狭古道,为民造福之德政。东汉书法家仇靖撰文。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石门颂》是著名汉隶摩崖刻石。东汉建和三年(公元148年)书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崖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 栈道沿途及石门内外,有汉魏以来历代文人学士留诗题名百余方,通称为“石门石刻”。主要有《石门颂》、《衮雪》、北魏《石门铭》等书法精品,被誉为“汉魏十三品”。1971年石门建河水库。因石刻在蓄水线下,便将《石门颂》等重要刻石17件,完整地切割下来,移入汉中博物馆珍藏。

 《石门颂》和陕西省略阳县灵崖寺《甫阁颂》,甘肃成县天井山《西狭颂》并称为《中国汉隶三颂》,是我国东汉隶书成熟时期保存最完整的代表作品之一。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此颂为东汉汉中太守王升为歌颂原司隶校尉杨涣开通褒斜道的功勋所刻。“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征和年间初置。“楗为”:郡名。杨君即杨涣,字盂文,任职期间,“甚有嘉声美称”。

  原刻为竖立长方形。通高26l厘米,宽205厘米,22行,行30或31字。总共655字。书体为隶书,此刻看似平常,实极古拙浑厚。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飘逸自然。通篇布局,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汉碑隶书,虽然千恣百态,但都中规中矩,《石门颂》则率意而为,动感十足,将隶书的整饬变为灵动,把规整变为奔放,开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

  前人对此摩崖书评价极高。如清人张祖翼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我要注册

人才招聘|手机版|小黑屋|南阳网 ( 豫ICP备05017472号 )

GMT+8, 2024-4-20 05:0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