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3437|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玛丽安·戈伦开“小灶”,新视角解读新闻照片评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2-4-30 2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摄网看了一篇文章,感觉受益匪浅,转过来和大家共同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 收起 理由
不老的七零后 + 10 多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0:24 | 只看该作者
视觉思维培育下的头头是道

    3月25日,借着第八届华赛在杭州评选的机会,作为赛事承办单位之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新闻中心主任近水楼台地将华赛评委之一——《时代周刊》前图片总监玛丽安·戈伦请到报社,给该报及其他兄弟媒体的摄影记者开起“小灶”,谈及诸多有关新闻摄影及其评价标准等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0:24 | 只看该作者
一以贯之

    玛丽安重点围绕参与华赛年度大奖照片角逐的作品和中国摄影记者的作品点评展开。综合分析玛丽安对各组照片的评语,她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汇是“一以贯之”。

    以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为例,他曾凭借一组《西湖边的一棵树》斩获第52届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此番面对曾爱极了他那组照片的当届荷赛评委会主任玛丽安,他参评本届华赛的一组同样流传甚广的《那么西湖》却惨遭淘汰。在玛丽安看来,《那么西湖》是一组很棒的组照,简单、干净、好玩,只是其中一少年于烟雨西湖边大撒把骑自行车的照片打乱了整组照片的节奏。玛丽安清晰地记得该组照片是在进入了第三轮评选时被淘汰的,她说:“评委这时就是挑错的。这张照片犹如高速公路的减速带一样,令整组图片的阅读节奏无法顺滑到底。”对此,曾犹豫是否将这张照片要编入参评组照的傅拥军检讨说,同样的抉择他在当年参加荷赛时也经历过,而这次他选择错了。“如果有张照片让你犹豫不决,就果断地杀掉(Kill)它”,玛丽安如是说。

    在玛丽安看来,风格同样没有做到一以贯之的还有都市快报记者朱丹阳的那组《年轻的夜》和另一位记者反映肥胖儿童的《胖孩子》。“《年轻的夜》看开始三张像是肖像摄影,第四张就显出了报道新闻的样式,然后又几经反复。这样的编辑给人以阅读的混乱感。如果是我编辑,这些照片也不妨肖像、报道循环往复,但这种反复必须有节奏,是有序的跳跃。”《胖孩子》“一开始几张像是拍摄的同一个小孩,看着看着后面又有其他的拍摄对象,这其中,被拍摄者发生了游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0:25 | 只看该作者
见人所未见

    大众传媒时代,摄影师发愁的一件事无疑是如何做到不同于他者,或者题材、或者手法、抑或材质,必须得有过人之处方可为人注目。身为资深图片编辑和众多国际知名赛事的评委,玛丽安希望看到的是摄影师“见人所未见”的作品。

    浙江日报记者储永志凭借《再生棉污染苍南 双刃剑过于沉重》获得本届华赛经济科技类组照铜奖,他还有一组《钱塘江污染》参评,不过首轮即遭淘汰。在见过太多关于污染的照片后,玛丽安认为,后者实现了形式和调子的统一,但在这种统一的大前提下,照片就更应该讲究细节,如此才可以在一致中包含更多的信息量,更加充分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表达一种观点。而获得本届华赛新闻人物与肖像类组照金奖的《二战劳工幸存者》,正是因为这种统一中的劳工们丰富的神态表情和作者并不明显的刻意才获得了大家的青睐。

    如果说《钱塘江污染》需要的是细节上的见人所未见,那评选中两组关于切尔诺贝利周年祭的照片则需要在整体的把握上更加推陈出新。“周年祭的照片太多了,照片需要别具一格才会吸引观者的目光。因为是周年祭,特别是像切尔诺贝利这种题材,摄影师的竞争必然激烈,如果想做到别具一格,就必须做大量的功课,不能仅仅是做应景的报道,还需要长期关注。”玛丽安说,“获得本届华赛自然环境类组照金奖的《切尔诺贝利记忆》就很好地做到了创新。摄影师不是拍摄核灾难导致的残破场景,而是选择了拍摄周年祭的展览。正因为是公开的展览,并不涉及其中人物的肖像权和儿童摄影极可能遭遇的儿童隐私权问题。”在玛丽安看来,此时摄影师的选择才是关键。

    同样的建议还出现在点评现场一位来自监狱系统的摄影人身上。玛丽安告诉他,即使是在监狱,日常生活同样丰富多彩,在他已经获得了别人并不具备的许可拍照情况下,他唯一要做的就是见人所未见,用镜头记录下现实中具有戏剧性的一幕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0:25 | 只看该作者
正如摄影评论家,大众日报图片总监孙京涛在不久前为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撰写的解读文字《影像探索佳作:为摄影插上另一只翅膀》中说:我们“对摄影这个舶来品的接受与借鉴,不是科学的态度,至多只是技术的态度……与西方摄影在一个大的逻辑时空和共同语境下的探索不同,中国既缺乏这方面的自觉,也缺乏这方面的充分试验。同时,我们对西方摄影理论与实践的‘拿来主义’长时间带有强烈的功利诉求,我们习惯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习惯于模仿与复制,这从根本上造成了我们的摄影实践无根、无序和无方向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0:25 | 只看该作者
回想第八届华赛评选现场,相对于来自国内的评委,以玛丽安·戈伦为代表的西方评委们似乎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表达欲,常年的科学性视觉思维教育,既教会了他们读图的能力,也培育了他们头头是道的对于图片的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4-30 20:4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7_2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4-30 20:4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4-30 21:09 | 只看该作者
{:7_296:}{:7_296:}{:7_296:}远影版主真慧眼-新闻摄影好帖欣赏学习支持-然后再详细读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4-30 21: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7_2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4-30 21:4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4-30 21:5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4-30 22:1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4-30 22:19 | 只看该作者
{:7_296:}{:7_296:}学习啦,谢谢老师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4-30 22:25 | 只看该作者
多谢远影老师分享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