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每年二月十五,有百花生日之说,俗称“花朝节”。
新洲旧街花朝节,始于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当时附近庆福寺落成开光,四方信徒云集于此。之后,每年的颂神活动渐渐演绎成如今的赶集庙会。
新洲旧街位于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麓,过去百姓冬季难得下山,春暖花开之际,就必须出来交易春耕物资。清朝时,邻近的黄冈、麻城、红安等地农民慕名而来,顺便带些竹、木器等土特产出售;武汉、黄陂以及安徽、河南等地人闻讯而至,带的多是铜、铁制品。民国期间,江苏的绸缎、湖南的湘绣、江西的木耳和香菇等都来赶会,花朝节成了鄂东乡村不可或缺的物资交流大会。“烟花三月下扬州,群驴三月下新洲,扬州观柳瘦西湖,新洲花朝赶庙会。”这首古老的民谣描述了当年旧街庙会在全国的影响之大。
花朝节经历800多年战乱和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停办,依然长盛不衰,究其原因,就是花朝节所扮演的亲情交流、物资交换的特殊角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今日的花朝节已由传统的物资交易大会,改变为区域性的民俗文化节日。自2003年起,新洲区就将纯民间的花朝节变身为花朝文化旅游节,政府意在借民俗节日的气场,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征联活动、书法大赛、歌舞演出等成了它吸引远方游客的金字招牌。花朝节也跟随时代不断增添现代气息。除了耕牛、农机具交易,小轿车也开进了会场。旧街花朝节已被列为武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的新洲区第九届旧街花朝文化旅游节, “百花盛会、美在花朝”为主题,人山人海的新洲旧街三庙河滩,鄂豫皖湘赣5省20余县市8万民众“朝圣”般地涌聚旧街。
上一次拍旧街花朝节,已是07年。近几年,都是时间都不凑巧,居然未能成行再拍花朝节。拍摄人文题材一直就是我的最爱,工人、农民这些普普通通的百姓在我镜头里永远那么鲜活,我始终记着这句话的话:人间真情是摄影的永恒主题!
今年的旧街花朝节应该是3月17号开始,奇怪的是开幕式挪到了19号。清早起来,细雨蒙蒙,约好的朋友打电话问我去不去?我说,下刀子也要去。
像是考验我们的耐心,车过堤角,就被堵了2个多小时。距离旧街还有2公里,车就无法向前行驶了,不宽的公路上,人流正涌向旧街。街道还是那个街道,比几年前干净了许多,几个新疆人的烤肉摊的烟雾和孜然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大小喇叭传出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现在的小商人都有很强的宣传意识,一个数码摄影的小摊子,老板用和孔雀合影招揽顾客,效果非常理想,10元一张还应接不暇;卖各种果树苗的估计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一样的招贴画,上面果实累累煞是好看,不仅吸引了农村人,也吸引了城里来的游客,同行的影友也买了2株葡萄苗。
花朝节的戏台修在三庙河滩边,放眼望去,黑压压的人群都伸长脖子向戏台张望,戏台上空无一人,原定的10点开幕式2点半还没有音讯。大家居然不急不躁地等待领导的到来。此时,小雨停了,小孩子台上台下窜来窜去,好不开心。河边零星有一些小农具的摊点,生意清淡。距离舞台最远的是牲畜交易区,有人告诉我,那个穿着打扮很土气的是区里有名的养牛大户老杨,这里的7、8头待售黄牛都是他家的。一头小牛犊卖300元,我们这些城里人直呼,好便宜!农村大集卖汽车可能早都不是新闻,几个厂家把轿车,面包车开到河滩搞起了车展,看车的人比看牛的人多了不少。
忽然,舞台对面的河边一阵骚动,原来是一对母子被挤掉到了河里,好在河水只有20多公分深,有惊无险。要是城里估计有皮可扯,乡下人厚道,两母子爬上岸估计就回家换衣服去了。这时,开幕式终于开始了,一阵锣鼓开场后一个女作家上台哇啦哇啦喋喋不休,等不得作家的演讲完,我们几人一边拍摄一边往回走,按计划,我们要到汪集喝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