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介草民 于 2013-1-28 16:16 编辑
相机型号: NIKON CORPORATION NIKON D90 iso: 200 快门: 1/500s 光圈: f6.3
靳岗天主堂历史悠久,风雨沧桑。现摘抄“南阳地区志”的一段: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法国传教士安恩利格首次流动到南阳靳岗传播天主教并设立教堂,南阳始有天主教活动。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有外籍传教士到南阳城内传教。清康熙五年(1666年)下令没收教堂,南阳天主教活动中断。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法国传教士又先后间断地到靳岗活动,均因受到当地官民的缉捕而中止。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河南省内天主教发展很快,教徒达到2000人左右。是时,罗马教廷为进一步扩大传教范围,派法国传教士安巴都(安西满)来靳岗,筹划成立天主教河南教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靳岗为“总堂府”的河南天主教区正式成立,安巴都任首届主教,河南省内的教徒由2000多人骤增至3500多人。同治八年(1869年),罗马教廷令法国遣使会撤离南阳,教务由意大利米兰外方传教会派人接替。翌年,由意籍传教士安化成借用原法国主教安西满的护照,受命来靳岗接管河南教务,成为第二任主教。安西满这个名子在教会中影响较深,后来教会开办的学校常用他命名。安化成于1904年2月死于鹿邑县,葬于南阳靳岗。
民国6年(1917年),意大利传教士包海容接任南阳主教,曾在靳岗创办圣母无原罪修女会及西满中、小学各一所,到1936年因病回国。所遗主教一职,由副主教梅岭南接任。1948年梅逃往汉口,南阳教务交副主教孔宪章负责,盲至1953年。河南教区自1844年从江南教区划出后,陆续将全省划分为九个小教区,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才将原设在靳岗的河南教区“主教座堂”迁往省政府所在地开封,靳岗遂变为南阳教区总堂所在地。
南阳教区成立于民国27年(1938年),下辖9县(分堂)、44个堂口。
民国36年(1947年),南阳教区管辖的南阳、唐河、方城、南召、镇平、内乡、浙川、邓县、新野9个县中,有大小堂口44个,念经处109个,神职人员371人(外国传教士24人、修士32人,中国神甫8人、传教先生172人、代洗先生10人、教员83人、修道42人),教徒26355人,未受洗教友7542人。靳岗天主教堂的主要设施有:大经堂、女经堂、司铎楼、教学楼和神职人员墓地等。其经济收入,除接受罗马教廷资助外,还占有土地3000多亩、出租房屋近千间(包括上海、武汉两地88栋楼房)等不动产;在市内尚有医院、商号和兼办汇兑等经营,以及教徒们的各项捐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开办一所培训神职人员的圣心修道院,先后培训出的修士,升为神甫的47人。继而又增设圣母无原罪修女会、仁爱会、炼狱会、圣衣会等各类善会15种组织,其附属机构先后有西满幼稚园一所、西满小学一所、德星女子小学一所,民国25年(1936年)又开办西满中学一所。1946年改德星女小为西满女中,全区共有教会开办的中学2所、小学18所,医院诊所11处,孤儿院2所,孤老残废院l所。 自靳岗建女教堂起,南阳人民与教会的斗争连年不断。部分传教士和教徒依仗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有恃无恐,勾结官府,欺压人民,霸占财产,包揽词讼,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同治五年(1866年),桐柏县人民愤怒捣毁平氏教堂。光绪年间,泌阳、唐县、桐柏三县人民组织“齐心会”,焚烧乌金沟教堂,南阳县人民围攻靳岗教堂等,列入教案的就有13次。腐败的清政府对人民的正义斗争不予支持,反而强制地方向洋人赔款。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教案涉及的南阳、南召、泌阳、桐柏、镇平、唐县六县和裕州,由地方官员与安西满主教共同议定,共赔偿天主教损失白银75348两,铜钱29083串。
民国年间一些不法传教士和教徒串通军阀、官府、土豪、恶霸,包揽词讼,盗窃文物,搜集情报,从事间谍活动。靳岗主教梅岭南、孔宪章勾结日本军队,充当日寇爪牙。他们还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反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直接干预教徒的爱国行动,破坏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教徒们的控告下,1950年依法处理了教会内残害人民的恶霸分子。1952年,南阳市人民政府依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宣判帝国主义分子法式典限期出境。同年,意籍传教士穆聂蒂、彭士沛殴打少年儿童常建国、王芳杰事件发生后,学校纷纷起来抗议、游行示威。经《南阳日报》揭露以后,全国人民来信2万多封,声援靳岗人民的反帝斗争。9月20日,南阳市人民政府依法对穆、彭二人发布限期出境命令。至1953年,在南阳的外国传教士或被驱逐或自愿申请离境,全部回国。人民政府又先后接管了由美国津贴或教会主办的南阳公教医院,内乡县、南阳县赊旗镇和方城县内的天主教堂医院(诊所),以及靳岗教堂的西满中、小学和孤儿院、养老院、残废院。
人民政府对宗教人士在政治上关心爱护,除安排他们参加历届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外,还注意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每年政府有计划地送他们参加省、地学习班或政治学校学习,并且组织他们到外地参观。仅1956年至1958年,组织宗教界人士到省内外地区参观的达30多起、583人次。1951年,靳岗天主教徒率先实现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并建立起三自革新筹备委员会,不久更名为靳岗天主教反帝爱国爱教委员会,1953年又改称靳岗天主教反帝爱国运动委员会。其他教徒较多的县也分别建有这一组织。同年,公安部门发出通告,取缔天主教内反动组织——圣母军。1957~1958年,区内教会派代表到北京、郑州两地出席全国天主教代表会议和河南省天主教代表会议,张宛祥神甫和南阳市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张雨汝、委员吴子奇被选为省天主教爱国委员会委员。1960年,在进行反帝爱国教育的同时,废除了宗教的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使教民恢复了正常的公民权利。改革后,教徒由原来的6660人减少为432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宗教政策遭到破坏,宗教活动基本中止,大部分宗教界上层人士也受到冲击。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靳岗天主教堂于1980年8月15日首先恢复了爱国会组织和正常的宗教活动。1981年,南阳市内、南阳县李家湾、唐河县官庄和桐河四个堂口也得到恢复,对蒙受委屈的6位上层人士亦分别情况一一正名,全区已成立南阳市、唐河县天主教爱国委员会。为培养后继神职人员,1984年和1985年选派青年教徒4人分赴北京、武汉两地神学院学习。到1985年恢复活动的大小教堂5座,有神职人员5人,教徒29人,圣诞节进堂诵经者500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