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与智慧的光芒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多与传说相伴生。 一则起源传说的主角是一条小青龙。传闻玉帝醉酒不醒,天下大旱,小青龙不忍民不聊生,偷降一场大雨。玉帝醒来大怒,将小青龙贬下天宫囚禁于黑水湖中。身陷囹圄的小青龙看到人间大旱,再次冒犯天规涌起湖水浇灌大地。玉帝被激怒了,让雷公劈死了小青龙。在一位长老的帮助下,小青龙转世,叫作龙生。龙生得知玉帝要在正月十五夜普降天火,烧毁人间,便告诉长老让各家门上挂灯笼、街上搭起灯盏棚。人们按照龙生所说的去做,避免了一场天灾。后来玉帝得知是龙生泄露天机,再次杀害了他。为了纪念龙生,人们每到正月十五便张灯结彩闹社火。 元宵起源传说还有很多,大致如下:某事惹怒玉帝,玉帝决定正月十五火烧人间;有神仙同情人类,泄露天机;人们想出张灯放烟火的办法瞒过玉皇大帝,躲过一劫。为了庆祝胜利和纪念感恩,人们年年在那个时间张灯放烟花。 这些传说充满了臆想,却积淀着百姓最真实的情感。“玉帝”是“自然”的隐喻,是天灾缘起,多数元宵起源讲述的是人类凭借仁爱与智慧,在天灾面前化险为夷的故事,集中反映了民众对集体力量的赞美。 “重首尚新”为“元宵”本义 真实元宵节起源到底若何? 《史记·乐书》载,“汉家祭祀太一,以昏时祀到明”。汉武帝颁布太初历,采用夏历建寅,月朔月望日是重要的时间节点。正月十五(月望日)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此时一元复始、大地春回。国人历来重首尚新,正月望日的地位自然高出其他望日,更容易被选择成为从事特殊活动的时日,这是“元宵”本义。 正月望正式成为节日在汉魏以后。起初南北方节俗有着较大差异。南方主要流行与祈求蚕业丰收、子嗣绵延有关的祭祀活动。人们做白粥,上加肉脂以供奉蚕神。又因老鼠是蚕的天敌,荆楚一带还有逐鼠的仪式。在北方,则有打粪堆、打簇的做法,还有在夜间举行角抵戏的群众活动,场面壮观:“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外内共观,曾不相避。” 隋朝是中国经历了数百年分裂重新走向统一的朝代,各地节俗交流频繁。从这个时期开始,张灯习俗开始兴起。隋炀帝《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云:“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华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从“法轮”“梵声”“幡”“钟”等宗教名词来看,这一做法明显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常以灯喻佛法,认为佛法能照破迷界痴闇,如灯火照亮黑夜。史书载,西域佛教早已形成“燃灯礼佛”习俗,时间正是中国正月十五。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日益扩大,由于时间相合,燃灯礼佛便被吸纳进中国原有的正月十五习俗之中,但在世俗狂欢的氛围中,宗教色彩大大淡化,成为大众娱乐的节日。 繁荣富裕、自由开放的唐朝是元宵节获得重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它不仅是“盛饰灯火之会”,而且给了人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国家将正月十五定为法定假日,给予一天假期,在节日期间取消了正常的宵禁制度。“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烂熳唯愁晓,周游不问家”,成为动人的风景。宋以后,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节更为兴盛,假期也呈愈放愈长之势,宋神宗时放假七天,明成祖竟给了十天的假期。在传统社会,元宵节一直保持着民俗大节的地位。 纵观元宵节发展,好比一条纵横的大河,汇流过程中,南北、东西、宗教与世俗文化等“支流”不断交融,让她浪花奔腾,异彩纷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