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楼主: 笨笨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阮义忠:我是一个很孤单的旅行者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31 |

我觉得120相机倒蛮好玩的,我尽可能的换各种相机,但135的不换,那是我最熟练的变成我肢体一部分的相机,但只要看到120,我就想买一个来玩一玩。

135是绝对精准的不会失败的,120失败就失败了,拍起来没有心理压力,管它呢,不是要证明什么嘛。只是为了放松。本来嘛,有时拍摄作品就是需要放松一下嘛。你们看我120的作品有一种松弛的感觉,不像我135的作品有一个绝对的视觉,好像有洁癖的痕迹。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32 |

这次展览的作品之所以全是正方形,是策展人顾铮的建议,我也觉得很好。其实120的照片原先出过一本书叫做正方形的乡愁现在变成乡亲,有一种重新秩序的安排,用时间来断代。80年代,90年代,英文名定义为未来的乡愁。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33 |

色影无忌:据说135的相机您迄今只有两台?


阮义忠:差不多,现在只有一台,以前是leica跟nikon的,一个单反一个双反,台前幕后就用莱卡就够了,双反的。后来莱卡离我而去,有一次乘车的时候,相机包我拿了,相机没拿(笑),然后我就跟我那个双反告别了。不过我到很自在,掉就掉了,不用就是了。现在用nikon单眼了。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33 |

“我前面拍照的第一个十年,是台湾的黄金岁月;第二个十年,是台湾的变化岁月;

第三个十年,我一边拍,一边失望。”



        色影无忌:您信佛教已经10多年了。您觉得这对您的作品有没有一些影响?

阮义忠:所谓的信教,不是一种很仪式化的信教,因为我所皈依的师父证严法师她不是一个出家人,而是一个当代很特殊的人物。她除了是一个宗教家之外,还是一个慈善家、教育家,甚至是一个思想家。我皈依她是因为我从她身上看到的宗教是“走入人间”的宗教。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35 |
这个师父在42年前创办了一个慈济基金会。一旦台湾、世界发生什么灾难,慈济的义工就会第一时间到现场。台湾9·21地震的时候,灾区很多学校被震垮了,重建需要大量的经费,大量的投入,所以他们希望透过文化界的人士,增加曝光率。他们希望一些文化人士能到灾区去与孩子互动,就找上我,我才认识这个慈济。也立刻变成了慈济的一份子。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35 |

那个时候,我正是要举行告别20世纪四个大展览的时候,展览是1999年10月4号,地震发生不久,差点展览都没法进行下去。大难当前,自己还开个人摄影展览,我觉得不对。当时我想,我还能做点什么呢?成为慈济一员以后,我决定把展览的作品变成义卖,因为那样作品才有了真正的社会价值。


换句话说,那个灾难让我重新认识到,身为一个艺术家,要对自己的创作尽一份社会责任。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38 |

色影无忌:您如何看待数码时代的摄影?您自己会使用数码相机么?

阮义忠:数码相机也有其合理的地方。我现在开始拍慈济这部分的东西,用的就是数码,因为跟他们的档案系统有很大的相容性。但我拍自己的东西还是喜欢用传统的。因为我做什么都把它当成享受。我绝对不会说因为哪个比较简单,哪个比较快速,就选择那个。我是哪个比较享受,就选择做哪个。比如我家里现在还是我扫地,洗碗盘。很多人认为是苦差事,但我认为做起来很快乐。因为我把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试着变成一种快乐。我要找到快乐点。那做起来就有意思。摄影让我得到最大的快乐就是,心跟眼睛,还有大脑同时聚焦在一点的时候,投入。我投入在眼前的景物,人物,事物当中,这是一个很大的能量,你没有拍照,就不会把这三者同时聚焦,只有摄影的时候才这样,不然拍不到好照片。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39 |

生命中撞击的火花在那个时候会释放出来,变成你的作品。按快门时的感动,就是照片出来观者的感动。

另一方面,要保证影像的感动力,技术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东西会打折扣,所有技术上的失败都会使得影像的表现力打折扣,包括你相机操作的技术,暗房的技术等。我做什么都喜欢做到最好。你会发现当你技术很好时,就会把别人的东西不打折扣,使别人的感动力再加倍。这就是一个技术很重要的地方。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40 |

“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艺术之路如果有两条路供你们选,一条是最快到终点的,一条是曲曲折折最慢才到终点的,而你们一定要选择最慢到终点的。”



        色影无忌:您觉得胶片与数码摄影的区别在哪里,或者说数码时代的摄影师应该注意些什么?

阮义忠:我说过,一张照片的产生,从按快门到影像生成,有太多的可变因素;你只有琢磨它、掌握它,才会有一张好照片出来。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这个漫长有时候甚至不止一天,两天,有时候是一个礼拜,甚至好几年才开窍。这个过程对别人来说,怎么那么难熬,那么费事,可对我来说,这个过程才是美妙的,它使你生命丰富。所以你会珍惜每一次拍摄过程。每一次按快门,每一次后期制作经验。你会懂得珍惜,珍惜拍照的每一步,甚至是拍照的材料,因为每按一张都要花材料的。你会珍惜一切。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41 |
可是,数码相机不会,数码是不需要材料的。你按就好。也不会尊重,其实你多按根本就是打扰别人,比如你拍一个人物画面,拍个三四十张,人家烦都烦死了,头都大了。我有一次在广州美术馆,有个媒体记者要拍我,至少拍掉两三百张,我也不好意思说他,我在想,要是有底片,你要花掉多少钱?但他已经有那种习惯了。数码相机的一大缺点就是让人养成这种不珍惜的习惯。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41 |
但是不珍惜就不会尊重你拍摄的对象。所以我一直有一个比喻,常常告诉我的学生,你们是来学艺术的。艺术之路如果有两条路供你们选,一条是最快到终点的,一条是曲曲折折最慢才到终点的。我说各位同学,你们一定要选择最慢到终点的。因为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很重要的,而过程就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成熟,不是买东西,买完就好,数码跟传统来比较,当然是传统要慢得多了。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42 |

色影无忌: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胶片影像会消失?

阮义忠:有一天,可能我还活着,但我没办法拥抱传统摄影。传统底片、相纸都再生产了,这都有可能,但不要觉得可悲,你要觉得幸福,我何其有幸在一个即将完蛋的工艺在没有结束之前还能拥抱它。这是何等的幸福,我是抱着明知它会完蛋,更要拥抱它、珍惜它的心态在用胶片拍摄。(笑)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43 |

色影无忌:台湾摄影圈是用数码的多还是传统的多?

阮义忠:这个不用问,当然是数码多,而且不是台湾,是全世界,这个地球上。在台湾,传统拍照已经变成稀有动物了。哪个角落都一样,当电脑来临后,全世界的儿童、青年都变成了一种儿童和青年。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44 |

如果你一直只是停留在知识上,你就是一个无根的人


        色影无忌:最后一个问题,你之前务农用过农具,你喜欢写作用过笔,您拍照用过相机,您觉得这三种器材之间有何相似性?你对哪种有偏好?或者你觉得他们串联起生命的整个过程?

阮义忠:事实上我很痛恨务农,也痛恨手工,一心想成为知识分子,我有一个不愉快的童年,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在玩,而我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要去做那些事情(务农)。那些事情让我觉得很低下。于是我拼命读书,想要逃离我的命运,不想自己的人生和所有小镇人一样,世代都是那个样子。那个时候,从某种程度上,我是有点排斥和看低农夫跟工人的角色的。但是,很庆幸,摄影帮我回过头来。之前我获得知识都是从文艺作品,从绘画中而来,而事实上最好的知识都是来自生活本身。梵高没有那么苦的生活怎么会画出那样的作品出来?托尔斯泰的写作也是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养分。通过摄影我认识到,如果你一直只是停留在知识上,你就是一个无根的人。

所有这些工具与我的关系都是亲近的,不是遥远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45 |

关于阮义忠:

1950 7月20日生于宜兰县头城镇木匠人家
1966 就读头城高中时开始作钢笔画,勤读哲学,文学书籍
1967 联考落榜,在台北求职,于幼狮文艺任编辑,为小说画插图,并替上百书刊作封面设计
1968 入伍服役三年,为海军舰艇通讯士官,开始写诗,小说及艺评
1972 进入英文汉声杂志社(ECHO)工作,开始拍照
1975 转入台视文化公司为家庭月刊摄影编辑,发表60多篇本土摄影报导文章
1976 和袁瑶瑶结婚
1981 儿子阮玺出生
1981 开始制作电视节目,发表《映象之旅》、《户外札记》、《大地之颂》、《灵巧的手》
   等纪录像片200多集,为台视文化公司节目制作组长
1987 成立“阮义忠暗房工作室”,教授摄影。
1988 开始于国立艺术学院美术系担任摄影课程,现为副教授
1992 创办《摄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中英文双语国际杂志
1999  开始为佛教慈济基金会工作
2002  和太太袁瑶瑶合作慈济志工列传《看见菩萨身影》系列
2005  开始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客座讲学
2007  获得台湾“东元科技文教基金会”的人文讲座。得奖评影:“用镜头带着大部分人的眼睛,凝视台湾即将逝去的人文价值,在逐渐物化的环境中,重新唤醒宝贵的记忆。”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