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楼主: 笨笨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伟:你的照片不会说谎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1 |

色影无忌:5年里一定拍了大量照片,谈谈你是如何挑选/编辑出这部作品的。挑选照片的标准基于怎样的想法?

        周伟: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摄影师,倘若试图独立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是必须自己来编辑作品的,否则你永远是传媒的附庸。影像在传媒中的运用,往往不受摄影师控制,或许也正因如此,很多摄影师下意识地放弃了表达的权力。但是,“摄影专题”这种体裁,的确是可以让摄影师与一个作家、一个导演放到同一平面上来看待的,一个专题的呈示,可以如一本书、一部电影那样,完整而有力。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1 |
很长时间,我不知道如何从几千张底片中挑选出所谓“好”的照片,不知道如何来编排那些照片,即便我有媒体工作的经历,也阅读很多摄影专题,但编辑与拍摄毕竟不是一回事。我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慢慢确定了《怒姆乃依》的编辑脉络,即在传统与宗教生活中,人们所呈现的宁静与充实,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所呈现的迷惘与躁动。在这个框架下,剔除无关的,信息重复的,情绪不统一的照片。
        而就单个影像来说,我希望每张照片是优美的影像、丰富的信息和充沛的情感的集合,至少每张照片需要包含其中两个元素。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2 |

“我一直反对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


相机型号: FSBG2-Nikon LS-9000    iso:    快门:    光圈: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2 |

色影无忌:感觉你在拍摄中比较注重抓取人物的瞬间状态,你的拍摄手法有没有受哪些摄影家/艺术家的影响?

        周伟:我不这样认为,相反,我倒觉得对瞬间的抓取是我的弱项。我一直反对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这个概念的,这个概念毒害了很多人。摄影师往往为了抓取所谓的“决定性”的瞬间而专注于形式,专注于某些空洞的表情和场景,抓住了“瞬间”,而丢弃了摄影背后的东西,忽略了去思考什么是“决定性”的。我比较关注常态,我希望我拍摄的人物在他自己认为合适的,舒服的,习惯的状态之中,他或许知道正有一架照相机对着他,但他不需要掩饰什么,不需要表现什么,他就是他,该干嘛干嘛,这个时候他展现的动作和场景就是本来应该存在的动作和场景,是“常态”。被截取下来的影像瞬间可以轻松联想到人物的常态,这是我作为一个摄影师想传播和表达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干嘛还要费事劳神、跋山涉水去到那里呢?我们完全可以在影棚里面再现很多东西,一样有他的价值与意义。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3 |
我个人接受了两个摄影师的影响,在专题的选题与构建上我努力学习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我们知道萨尔加多是学经济学出身,曾经供职于联合国的机构,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与视野下,他的选题,你看,《劳动者》、《移民》,这些专题背后都有深刻的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也只有放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张普通工人的肖像,一个上海外滩的晨景才具有了不同的意义,这些肖像和场景我们拍不出来吗?显然不是的。某种程度上来说,萨尔加多是那种可以称为“影像作家”的人,他的作品,有故事,有情节,有观念,有情感,就像一部小说所能呈献给我们的一样。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3 |
另一个是尤金·史密斯(William Eugene Smith),我向他学习的是具体的工作方式与工作状态。史密斯极其重视拍摄前的准备工作,为了拍摄助产士,他先去修了助产士的课程;为了拍匹兹堡,他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做调查,阅读有关这个城市地理与历史的书籍;为了拍摄《水俣》,他在这个小渔村住了近两年。史密斯的工作方式,使摄影师始终处于亲密体验与疏离观察的双重状态中,我个人认为,这正是纪实摄影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也正指向纪实摄影的作用:它是摄影师饱含情感的观察与思考,但它也只是“偶尔,唤醒我们的意识”,不要以为摄影能够改变世界或他人。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3 |
萨尔加多和尤金·史密斯就是我脑海里的标杆,他们不是无法企及的,我清楚这个距离和需要付出的东西。
        至于在影像上,我倒没有刻意去学习和模仿,不同的时期会有一些喜好,总的来说,最终是影像阅读与审美累积的一个结果,这种审美的旨趣也最终决定了画幅的选择。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3 |

  色影无忌:如何想到要做这样一个长期纪实项目?有没有得到一些资金上或其它方面的帮助?

        周伟:一个人的时间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我选择做纪实项目,无非就是希望以有限的时间和能力,做一些可以比较完整地表述自我的东西。显然,“摄影专题”这种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一个摄影人对于社会、文化的综合思考,能够更个人化地抒发情感与思想。
        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得到任何机构在资金上的资助。但这么多年来,很多朋友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我也通过这个机会对他们表示感谢。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4 |

色影无忌:作品完成那一刻,你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怒姆乃依》最终是要告诉人们什么?

        周伟:当我编辑完成《怒姆乃依》的时候,我特别希望它被阅读,如今,被阅读是对一个摄影师最大的褒奖。这个世界,每天生产的影像无法计数,能够被阅读与传播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拍摄与传播越来越容易的时候,被阅读乃至于被记忆却是越来越稀罕甚至奢侈的事情。如果说我完成这个专题,想要告诉他人什么,也许只是一个似乎与专题无关的念头:我们是否可以从观察他人的生活中反观我们的生命与存在?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4 |
其实,当我呈献这部作品的时候,多少隐藏着一个“陷阱”:不是我告诉别人什么,而是在检视阅读者自己对于生活和情感的体验。每个人的阅读将是截然不同的,自然是那些对生命体验深厚的人,才能感受到影像所呈示的东西,也才能窥探到我的薄弱与缺失。影像,与语言文字有着不同的阅读心理过程,影像来得更抽象与歧义,但成熟的作品一定是“言之有物”的。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5 |

“总是一些小感觉,小想法,小情绪,小自我,诸如此类是不足以让自己的摄影站立起来的”


相机型号: FSBG2-Nikon LS-9000    iso:    快门:    光圈: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5 |

色影无忌:平时主要呆在常州吗?作为自由摄影师,平时都拍些什么?

        周伟:是的,我平时就呆在常州,整理图片,写点东西,更多的时间在阅读、聊天、喝酒。偶尔会有一些商业上的活儿和杂志的约稿。除此以外,我没有随身带着相机的习惯。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6 |

色影无忌: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的纪实摄影?似乎像骆丹的《318国道》/刘铮的《国人》等类似这样的“主观纪实”作品在国外名气更响,影响更大……

        周伟:没有哪一种摄影不是主观的,只是有些人把主观放在前面,有些则隐藏在背后,我个人认为,我的作品极其主观。我选择怒江、我选择拍摄对象,我选择他们的生活内容与场景,我从几千张底片中选择照片,最后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选择性的呈示。我无能完整呈现怒江,也不追求这种完整。不主观的摄影,那就意味着照片中没有你的选择和思考,好听一点,可以勉强叫做“拍照”吧。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6 |
但如果从纪实摄影的传统意义上来看,我觉得刘铮等人的作品已经算不上“纪实摄影”了,他很明显在“纪虚”。《国人》我很喜欢,虽然这个标题大了点。刘铮的道路,影响恐怕是很大的,我接触摄影师不多,但感觉到很多年轻人都在走这样“纪虚摄影”的道路,这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的内心有多少“虚”可以拿出来呈现,总是一些小感觉,小想法,小情绪,小自我,诸如此类是不足以让自己的摄影站立起来的,最终,影像之内只有“空”。看《国人》你就知道,刘铮的“虚”,也是一步一步从“实”走过来的。纪实摄影正在变成“纪□摄影”——那个方框里面缺乏实实在在的生活,有的只是虚、是空、是迷惘和不知所云。
        至于名气,跟摄影有关吗?
3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6 |

色影无忌:还是关于《怒姆乃依》,有个副标题是《怒江大峡谷的双重生活》,这里“双重生活”指的是什么?

        周伟:“双重生活”指的是传统的与现实的,宗教的与世俗的,怒江人的生活在一种冲突与传承的交织之中。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