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影无忌:5年里一定拍了大量照片,谈谈你是如何挑选/编辑出这部作品的。挑选照片的标准基于怎样的想法?
周伟: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摄影师,倘若试图独立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是必须自己来编辑作品的,否则你永远是传媒的附庸。影像在传媒中的运用,往往不受摄影师控制,或许也正因如此,很多摄影师下意识地放弃了表达的权力。但是,“摄影专题”这种体裁,的确是可以让摄影师与一个作家、一个导演放到同一平面上来看待的,一个专题的呈示,可以如一本书、一部电影那样,完整而有力。
“我一直反对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
相机型号: FSBG2-Nikon LS-9000 iso: 快门: 光圈: 2QS5123D6.jpg (64.7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15 22:42 上传
相机型号: FSBG2-Nikon LS-9000 iso: 快门: 光圈:
2QS5123D6.jpg (64.7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15 22:42 上传
色影无忌:感觉你在拍摄中比较注重抓取人物的瞬间状态,你的拍摄手法有没有受哪些摄影家/艺术家的影响?
周伟:我不这样认为,相反,我倒觉得对瞬间的抓取是我的弱项。我一直反对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这个概念的,这个概念毒害了很多人。摄影师往往为了抓取所谓的“决定性”的瞬间而专注于形式,专注于某些空洞的表情和场景,抓住了“瞬间”,而丢弃了摄影背后的东西,忽略了去思考什么是“决定性”的。我比较关注常态,我希望我拍摄的人物在他自己认为合适的,舒服的,习惯的状态之中,他或许知道正有一架照相机对着他,但他不需要掩饰什么,不需要表现什么,他就是他,该干嘛干嘛,这个时候他展现的动作和场景就是本来应该存在的动作和场景,是“常态”。被截取下来的影像瞬间可以轻松联想到人物的常态,这是我作为一个摄影师想传播和表达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干嘛还要费事劳神、跋山涉水去到那里呢?我们完全可以在影棚里面再现很多东西,一样有他的价值与意义。
色影无忌:如何想到要做这样一个长期纪实项目?有没有得到一些资金上或其它方面的帮助?
周伟:一个人的时间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我选择做纪实项目,无非就是希望以有限的时间和能力,做一些可以比较完整地表述自我的东西。显然,“摄影专题”这种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一个摄影人对于社会、文化的综合思考,能够更个人化地抒发情感与思想。 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得到任何机构在资金上的资助。但这么多年来,很多朋友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我也通过这个机会对他们表示感谢。
色影无忌:作品完成那一刻,你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怒姆乃依》最终是要告诉人们什么?
周伟:当我编辑完成《怒姆乃依》的时候,我特别希望它被阅读,如今,被阅读是对一个摄影师最大的褒奖。这个世界,每天生产的影像无法计数,能够被阅读与传播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拍摄与传播越来越容易的时候,被阅读乃至于被记忆却是越来越稀罕甚至奢侈的事情。如果说我完成这个专题,想要告诉他人什么,也许只是一个似乎与专题无关的念头:我们是否可以从观察他人的生活中反观我们的生命与存在?
“总是一些小感觉,小想法,小情绪,小自我,诸如此类是不足以让自己的摄影站立起来的”
相机型号: FSBG2-Nikon LS-9000 iso: 快门: 光圈: 2QS5123D6.jpg (18.44 KB, 下载次数: 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15 22:45 上传
2QS5123D6.jpg (18.44 KB, 下载次数: 8)
2015-1-15 22:45 上传
色影无忌:平时主要呆在常州吗?作为自由摄影师,平时都拍些什么?
周伟:是的,我平时就呆在常州,整理图片,写点东西,更多的时间在阅读、聊天、喝酒。偶尔会有一些商业上的活儿和杂志的约稿。除此以外,我没有随身带着相机的习惯。
色影无忌: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的纪实摄影?似乎像骆丹的《318国道》/刘铮的《国人》等类似这样的“主观纪实”作品在国外名气更响,影响更大……
周伟:没有哪一种摄影不是主观的,只是有些人把主观放在前面,有些则隐藏在背后,我个人认为,我的作品极其主观。我选择怒江、我选择拍摄对象,我选择他们的生活内容与场景,我从几千张底片中选择照片,最后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选择性的呈示。我无能完整呈现怒江,也不追求这种完整。不主观的摄影,那就意味着照片中没有你的选择和思考,好听一点,可以勉强叫做“拍照”吧。
色影无忌:还是关于《怒姆乃依》,有个副标题是《怒江大峡谷的双重生活》,这里“双重生活”指的是什么?
周伟:“双重生活”指的是传统的与现实的,宗教的与世俗的,怒江人的生活在一种冲突与传承的交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