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说如果纪实摄影丧失了“民间性”,就会苍白、萎缩、变异。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关注民间真实的照相者,那么不论你身居何处、何职,你都要设法永远保持民间性。只有如此,才能获得相对真实、真诚、打动人心的民间影像。
中、青年者甚至趋向纪实的边缘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5D Mark II iso: 200 快门: 1/640s 光圈: f10 05.jpg (69.99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1 16:24 上传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5D Mark II iso: 200 快门: 1/640s 光圈: f10
05.jpg (69.99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1 16:24 上传
李胜利作品《留守的女人》
色影无忌:当下的陕西摄影师群体和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陕西群体”有什么重要的不同,有哪些更新?
焦景泉:首先声明,这个10人的展览,还有相继的介入者们,都还不能称其为“群体”;或许日后也可能形成不了群体。因为昔日的“陕西群体”,是在“极左”的围困下冲突的,所以必须把众人的镜头捆绑在一起行动。虽然当时提出了“张扬个性”的主张,但那是针对“只要一个思想、一个声音、一个风格”而言的,并没有在多元化的影像表现上做有力的进取。这是历史的存在。对于这个群体,若否认它,是不公正的;若诅咒它,则无甚意义;而若死搂着它裹足不前,将会失去开拓进取心。
色影无忌:你怎么看待其中一些摄影师的转型?比如李胜利、彭祥杰等。
石宝琇:彭是陕西中年摄影师中的突出者,他原先忠实地学习前辈的朴实纪实手法,以单幅和组照为主。后来,渐渐离开老师的脚印,采取了西方摄影师惯用的密切跟踪的方式,关注社会底层的江湖戏班子和马戏团。这一追踪就是四五年时间。接着陆续拍摄了《采棉女》等故事。但后来,他逐渐开始淡化情节了,又放弃了连续性的故事,进而转入对场景和空间、影调、透视等视觉因素的发掘。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作品题材渐渐转移到第二位。
这些趋势正是纪实摄影不断进取的信号
06.jpg (50.3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1 16:27 上传
06.jpg (50.38 KB, 下载次数: 3)
2015-3-1 16:27 上传
张晓明作品《向北》
色影无忌:本次联展作品中似乎也能嗅出当下纪实领域的些许趋势,比如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比如对自身生活琐碎的不摒弃,比如对摄影语言的再挖掘……你如何看这些趋势?
石宝琇:我觉得这些趋势正是纪实摄影不断进取的信号。纪实摄影,其实就是“关切性”的摄影行为,它离不开对人自身生态环境的关切;离不开对生命个体的关切;甚至离不开对摄影自身存在规律和形式的关切。而对人类活着的生态的关切似乎更为重要。比如在这次展览当中,就有对农村妇女留守家园的问题,盲人说书群体的悲惨境遇,城市夜生活里“边缘儿童”的生活情景。只要人们坚持的使这种关切性的摄影,这种使命就会不断传承延续,而且会逐步加深,题材的涉及会更广泛。
关于策展人:
石宝琇
原先供职西安铁路局文联。1992年被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聘为编辑、记者。曾任采访编辑部主任;现任采访部主任;曾兼任《华夏》人文地理杂志执行编辑。现在常驻西安;间或游击五湖四海。
焦景泉
著名陕西摄影师、策展人,“陕西群体”代表人物之一。主要摄影作品包括“中国野生朱鹮”等。
无忌访谈(80) 陕西纪实摄影展(2) 民间10×10(1) 焦景泉(1) 石宝琇(14) 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