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楼主: 笨笨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远凌:给“十八梯”留份视觉档案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16 |

久了,人就变得多愁善感了。

        当然,对于这种离别的题材来说,柔和中的平静与庄严更能够承载个人巨大的情感浓度,金庸笔下快意恩仇的令狐冲固然潇洒,但古龙书中那寡言少语的傅红雪才令人胆寒。

        以庄柔之静显我之离愁,于我,于他,都应该是正确的。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16 |

“我们还在十八梯里面租了个小房间,搭建了一个临时影棚”


         色影无忌:你在相关文字中说,你用老式graphic大画幅相机,加以影棚灯补光拍摄的这些,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在这些照片已经进入了艺术的谈论范畴?

        王远凌:是不是艺术我说不上,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什么是艺术都充满了巨大的困惑,我甚至认为要为“艺术”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义后,我才能按图索骥地走上艺术的道路。但我很清楚我必须要这样地为这些人拍下去,大机器和影棚灯会让他们感知到你是在拍照片,这跟他们自己花钱在影楼拍照片在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唯一不同的就是,照片按我的意图实现。这不知算不算进入“艺术范畴”。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17 |


低保户   拍摄/王远凌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17 |

  色影无忌:说说你跟他们的交流吧,你们说的最多的话题是什么?

        王远凌:刚开始交流是最困难的。明明很想给某个人拍照片,但又怕别人拒绝,所以经常装着若无其事地在那里歇个脚,借个火什么的,搭上话之后就聊聊拆迁,问问计划什么时候搬,乱七八糟的,反正对方对什么感兴趣就聊什么。为了取得证明自身的可靠,我们还在十八梯里面租了个小房间,搭建了一个临时影棚,然后把人家带过去看,起码能证明我不是游摊小贩吧。后来就好点,手上有了一些照片,都随时装在包里。给人家看,说自己的拍照片的,想给你拍张照片,拍了呢,回头打一张出来送给他。好些人家里会去上很多次。后来那里的人也就熟悉了这个背个大包,扛着灯到处拍照的小伙子。见面打个招呼,有的甚至还给你说“去某某某那里拍照去”,重庆人就是这样,有着糙糙的热情。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18 |

“我们是来怀旧的,但怀的不是旧物,而是那些曾经有过、但已不复存在的生活”


         色影无忌:他们现在的处境怎么样?

        王远凌:不大相同。条件好点的,交了房搬走了,条件差点的,因为安置房房源相对紧张,还在等着政府的安置房。他们不是不想搬,甚至还害怕成为钉子户,但是一时间又找不到合适房子,很是焦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18 |

最自由的还是那些小旅馆里面的住客,老板让住一天就是一天,反正2-3块钱一天,出去了就找不到这样的价格了。

        离开的人越多,越觉得不想靠近。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18 |

色影无忌:“在这个被‘代言’了落后居住条件的十八梯里,更能找到原本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被丢弃或者被侵蚀的原质。”,这个原质是什么?在你的影像中,体现在哪里?

        王远凌:这个原质应该是生活中人与人之前社会关系。

        这些东西在我的影像中是不存在,但又是存在的。说不存在是因为我并没有去刻意地表现关系,表现生活,表现世俗化的具象场景。我选择了另外的一面,孤独的一面。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19 |
说存在是在广义的大层面上。中国有那么多的老城区,所谓“老街印象”的照片比比皆是,但人在哪里?照片中的人充其量不过是那些老街老房子的注脚。我的照片无非是想强调,这些表面上在旧物的离间下导致时间错觉而产生审美的地方,其实是因为有了这些居住于此的人散发出的气场,让我们不自觉地徜徉于自身过去经验中。我们是来怀旧的,但怀的不是旧物,而是那些曾经有过、但已不复存在的生活,那时的我们就是现在的他们。然而,遐想终归是遐想,代替不了真实的生活,在居住上百平米却不识邻人的现代独居关系与风雨难避却能互闻鸡犬声的大杂院式的传统群居关系之间,你会如何选择?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19 |

“拆迁的速度,人撤离的速度,气场衰弱的速度相比,文本应该让位于摄影”


        色影无忌:你曾说你的拍摄是想和这些人“重新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拍摄关系”,这个关系是什么?

        王远凌:互知的平等。我之前拍的人的照片,分两种类型,要么彼此不认识,比如江边游泳,我知道他在游泳,他知道我在拍照,虽然我拍他,他让我拍,但彼此无言,一闪而过,基本算是平等,但不知;要么就是明目张胆地进行采访时,被摄者讲述自己经历后,我根据发稿需求按下快门,我知道他的一段人生经历,他除开知晓我是个记者以及他的照片会在某日刊发于报纸之上外,对我一无所知,各取所需,虽知了,但不平等。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20 |
但拍十八梯这些人不同,一来二往中彼此熟识,他们给我聊自己的过去,我也给他们讲我的见闻。照片拍出来后,有些他们会说觉得拍得不好看,愁眉苦脸的,我也会跟他们解释,反正就像给家里人拍照片一样。本来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在建立这种关系,是有一次,给一个小院子的居民拍合影的时候,有个老婆婆叫我站在他们中间跟他们一起拍,还说“我也算是十八梯的人”的时候,顿时心中一热。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21 |

相机型号: Creo iQSmart 2    iso:    快门:    光圈:

还俗的方丈    拍摄/王远凌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21 |

色影无忌:拍摄之外,你建立了哪些文本?

        王远凌:这个项目今年6月才开始进行,本身是应该在文本上有所覆盖的,因为他必然涉及到了城市发展脉络或者社会学上的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对中国的城市是有普遍意义的,但是跟现在的拆迁的速度,人撤离的速度,气场衰弱的速度相比,文本应该让位于摄影,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尽可能多地印影在底片之上才是重中之重。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21 |

色影无忌:这个专题,实施到哪个地步了?

        王远凌:说不好,反正三天两头就去拍拍,找不到人拍就拍点搬了后的空场景,感觉他们不是在搬,是在逃,能不带走的东西都不带走,经常是乱七八糟一屋子东西。另外,十八梯其实只是庞大的重庆下半城改造中的一个部分,虽然名字叫十八梯,但是拍摄的范围随着各个地段拆迁的陆续进行,会扩大,到最后到什么地方终结,我也不知道。拍的人越多,越难继续下去。但我会把最后一张留给自己,以最庄重的姿态,以回馈这里对我的给予。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22 |

  关于王远凌:

        王远凌,1980年生于重庆,现重庆时报摄影记者

        2009年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年度摄影师

         2010年南方纪实摄影展银奖

         2010年徐肖冰展艺术类收藏奖

[url=]共5页[/url]<<<12345>>>


王远凌(7)   十八梯(6)   重庆(75)   严明(33)   重庆时报(1)  



30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5:22 |
{:7_307:}{:7_307:}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