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小草 于 2015-7-14 09:22 编辑
□本报记者曹国宏实习生曹怡然通讯员杜福建张晓东
他是一名普通的变电运行工,在机械、枯燥的岗位上一丝不苟地巡视维护着供电设备,一干就是30年。
他是同事眼中的“老好人”,手把手地教年轻人技术,乐此不疲地为大伙儿种菜、做饭。而隐藏在他朴实外表下的,却是抓小偷、救大火、赡养孤寡老人、勇救落水儿童的一件件不凡之举。
他就是桐柏县供电公司变电运行工刘科元。
52岁电力职工勇救落水儿童
7月7日,生活在唐河县大河屯镇敬老院的孤儿马钊,迎来了两名特殊的探望者——刘科元和张涛。半个月前,这两名桐柏县的奇石爱好者在大河屯镇泌阳河边捡石头时,冒着生命危险营救了五里堡村的四名落水儿童,马钊是其中之一。
12岁的马钊眼睛黑亮,脚上穿着用旧凉鞋剪成的拖鞋,后跟已露出鞋外,手里攥着两位救命恩人送来的钱时,纤细的胳膊不自觉地抖动着。一周前,因不放心患有心脏病的马钊,刘科元已让“石友”老郑开车带自己来探望过一次,也是因为老郑的参与,刘科元和张涛勇救四名落水儿童的事迹才被媒体和社会所知晓。
6月22日,夏至,52岁的桐柏县供电公司田园操作队职工刘科元在家轮休,上午11点多,在安棚镇送桶装水的“石友”张涛把当天的水送完后,就骑摩托车带上刘科元到30公里外的大河屯镇捡石头。因为是枯水期,两侧的河床已裸露了出来,但并没断流,采过沙的河段内存有大量积水。
下午两点多,正当两人准备收工时,忽然从100多米外传来两个孩子的呼救声,刘科元和张涛当时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相距200多米远,就在俩人中间的河面上,有人在水里上下挣扎。
两人从两头同时向溺水者挣扎的方向跑去,边跑边脱衣服。时值正午,气温有二三十摄氏度,而三四米深的河水却异常冰凉,从上游游过来的张涛首先将11岁的马建翔救到岸上,紧接着,逆流游了三四十米的刘科元也找到了10岁的马金叶,拉着他游上岸。
刚到岸边,马金叶就告诉他们,自己的妹妹马金平和另一个男孩马钊也掉进了水里。刘科元和张涛立马向孩子们指的方位游去,而两个孩子已被流动的河水冲得不知所踪。他们再次潜入河中,奋力摸索着,到水面上换了好几次气才找到沉入水中的两个孩子。刘科元先找到了7岁的马金平,紧接着,张涛也把12岁的马钊救上了岸。
上岸后,患有心肌炎和风湿的刘科元手脚不停地发抖。但两人顾不上歇口气,立马开始对两个刚被救上来的孩子进行抢救。想起以前在部队和单位培训接触到的一些急救常识,刘科元捏住女孩的鼻子,使尽全力用嘴将其身体内的水往外吸,一旁的张涛也照着他的样子,抢救最后上岸的马钊。几分钟后,两个孩子相继苏醒了。此时,附近的两名当地村民也赶了过来,认出了患有心脏病的孤儿马钊,而刘科元和张涛已累得瘫坐在河岸上,村民赶紧找人把孩子送到医院检查。
孩子被送走后,两人就在原地休息,29岁的张涛恢复得快一些,刘科元就让他骑摩托车先回去,自己则给“石友”老郑打电话让其开车来接他。据老郑回忆,他从安棚赶到大河屯已是一个多小时后,可刘科元依旧是瘫软在地上,几乎是被自己抱上车的。路上停了六次车,即使用手指抠嗓子眼儿,也没能把救人时喝进去的脏水吐出来。
回到家后,刘科元只是简单和妻子曹春华说,自己在河里救人喝到水了,难受得很,在床上躺了一两天都没咋动弹,并未再向人提起救人的事。直到身体恢复后,一直放心不下孤儿马钊的刘科元,给老郑打电话说:“好歹咱也救人家一场,现在也不知道娃儿咋样了,去看看吧!”就这样,老郑二话没说,买了些营养品就拉上刘科元去探望被救的孩子了。也是通过老郑给报社提供的信息,刘科元和张涛勇救四名落水儿童的事迹才见诸报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桐柏县供电公司随即号召全体员工向刘科元学习。
扎根一线30年甘当光明“铺路石”
说起刘科元救人的事,桐柏县供电公司的员工和领导虽觉得事发突然,却丝毫不感到意外,因为他是公司出了名的“老实人”、“老好人”。
52岁的刘科元黑瘦、寡言,说到救人的事总是笑着一句话带过:“这事不论谁碰上都会救的。”
1963年,刘科元出生在桐柏县安棚镇岭东村,14岁丧母,20岁参军,23岁入党,1986年到桐柏县供电公司工作,成为一名变电运行工。30年来,他先后在35千伏郑老庄、吴城、毛集、淮源变电站,110千伏大河变电站工作,2007年调至田园操作队工作至今。
田园操作队位于桐柏县新集乡境内,承担着110千伏田园变电站,35千伏郑老庄、安棚、淮源、埠江5座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设备巡视、倒闸操作、事故异常处理等运行管理工作。承担着桐柏县西部6个乡镇的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供电任务。
作为一名普通的变电运行工,刘科元平均每年操作次数达2000次以上,行程近700公里。三十年,2.1万公里,6万余次操作,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串简单的数字,而对于像刘科元这样的普通运行工来说,却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无数次顶风冒雪的巡视,无数个不能与亲人团圆的节假日……
如今操作队的工时是每班上满72小时,除倒闸操作、巡视设备、进行维护工作外,值班人员不得远离控制室。刘科元和工友们每天9点、11点、16点、21点要对户外设备进行巡视测温,填写记录,每周至少夜巡一次。负荷高峰时段,要时刻监测负荷变化情况,以便采取措施。遇到有电网异常和操作任务,无论刮风下雨,他们要来回在6座变电站之间奔波。
田园操作队副队长刘学义说,体力上的付出都不算什么,最难克服的是精神上的空虚,长期枯燥重复的工作,容易让人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经年累月,队员们的眼里就只剩下设备,刘科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了三十年。业余时间搜寻奇石、制作盆景、根雕则是他自我调节的主要方式。
受伤不忘接济乡亲顶着毒气帮忙灭火
1987年,刚参加工作的刘科元,在去往郑老庄变电站的班车上遇到三名惯偷,乘客发现财物被盗后,三人即要求下车。刘科元和一名同伴立马追了上去,跑了两里多地终于在一处河滩上将窃贼擒住,把乘客丢失的钱财要了回来。
1997年7月,刘科元在维修设备时,不慎从6米多高的塔架上摔下来,髋关节被摔坏,在医院住了一年多,出院后身上插着钢钉仍继续工作。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不时接济老家生活困难的乡亲。妻子曹春华说,1999年,刘科元带了二百来块钱回村里递礼,随礼一百就够了,可他回到家却一分钱不剩,直到许久之后曹春华回老家,遇到一位不停向她道谢的本家嫂子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当时60多岁的大嫂体弱多病,丈夫和孩子又全在外打工,那次生病正发愁时在路上遇到了刘科元,他立马把递礼剩下的80元钱给嫂子买药,自己只留下坐班车的钱。
2003年的一个冬夜,正在新集乡郑老庄变电站值班的刘科元,透过值班室的玻璃看到几十米外的塑料厂着火了。留下一名队友在变电站值守后,他立马拿着变电站里的灭火器冲向火场。刘科元冒着吸入废旧塑料燃烧释放出有毒气体的危险,把20多个灭火器全用光才退出火场,等到消防车赶来,他的头发眉毛已被烤焦,满脸是灰的刘科元把队友吓了一跳。
当刘科元25岁的大儿子刘继卫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父亲救人的义举后,开口就问:“爸,救了人你是不是觉得心里可得劲?”而7岁的小儿子刘梓玉则在小伙伴们面前骄傲地说:“你们知不知道,我爸和涛叔在河里救了好几个小孩呢!”
工作三十年了,当年刘科元的徒弟,甚至徒弟的徒弟,都当上了队长、班长,而他却依然是一名普通职工,本本分分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从没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而就是这样一位共产党员,在危难时刻总能挺身而出,扶危救困不遗余力。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