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影无忌:那您当初在构图的时候会特别多的考虑吗?
齐鸿:没有,因为影像这个东西,我自己到目前为止不想去剪裁的。
色影无忌:假如有一些缺憾,比如刚才您拍我那张,后边正好过一个人,如果把这个人去掉这张照片就好看了。
齐鸿:过就过,无所谓。因为影像本来就是假象,不是真相,因所有的影像很精确,就是那个空间,那个人都很准确,但它是一个假象,包括所谓的纪实摄影,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假象的东西,不可能是真的,只能说接近一点。
1.jpg (86.1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0 16:46 上传
齐鸿《中国三峡1994》 搬迁的山民
色影无忌:刘香成的新书《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是由余秋雨给写的序,他在序里写到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图片的好处就在于它真实而感性,缺点就是没有前因后果”
齐鸿:就是一个片段,往往是这些片段很能迷惑人把我们都迷惑了。这就是影像,大家要去着迷的,因为是假象才着迷,太真了就没有人着迷了。所以摄影是加密与解密的过程。
色影无忌:所以您后期在暗房中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不会去剪裁底片?
齐鸿:不会去剪裁的,以后会不会?有可能吧,我现在在做一些拼接构图的东西,但是还没有完全确定,我一直是跳跃式的思维,这很有意思。作为艺术家你的作品应该做的不一样,不要让人一下子就看白了,感觉底子很薄。有的人看作品从很远就能看出来这个人太薄了,拍的太薄了。这个有点像古董鉴赏,有经验的鉴赏家一过眼就知道是不是开门。
其实各种影像的形式大家都玩的差不多了,包括我现在做的那个手工上色,有人是很平涂的方式像做年画一样,但是我的方式跟他们还是不一样的,我希望让作品接近一些灰调,有些水粉的感觉,所以它里边是有很多偶然的,就是“拙”的痕迹很重,但是那种“拙”是严谨的拙,不是为了拙而拙。
色影无忌:有一些人是没有那个本事假装很拙。你看那些大师,毕加索还有黄永玉在晚年的作品,感觉就是信手由缰的乱画,但是很有味道。
齐鸿:他的笔触到了,因为他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个跟艺术家的底子非常有关系。比如说我喜欢的齐白石,你想他七、八十岁画工笔的蜻蜓、螳螂,那个线完全不是他那个年龄干的,为什么干得出来?因为他的气太长了,就是他的底蕴太深了,有可能他不是在用毛笔画,是用心在画,但是那些笔全部到位,泼墨也全部到位,他有拙的,也有精细的,其实要做大家是很难的一个事,要把一切贯通了,要有底蕴才可以。
1.jpg (101.44 KB, 下载次数: 2)
2015-12-30 16:48 上传
齐鸿《中国三峡1994》 甲板上的人和猪
做艺术家要把自己的艺术生命看得很长
色影无忌:成品其实都已经在心里了,就看你怎么表达,不在乎你是用湿版还是用手工上色,甚至是用数码都无所谓,“巧”跟“拙”都在艺术家自己的把握之中。
齐鸿:作品不一定要做得很大,就是那种大的主题,有可能就是一个很日常的,你看白石老人笔下那些日常的风景。
色影无忌:西瓜、白菜、蛐蛐儿之类的。
齐鸿:他没有什么大山水之类的作品,但是他的作品分量一点不减。做艺术家要把自己的艺术生命看得很长,齐白石年轻的时候是木匠,三十岁,四十岁还是一个好木匠,他的生命可以达到九十岁,在七、八十岁时是一个高峰,这种艺术家严格意义上讲,就是我们开始说的按自己心灵的轨迹在走,考虑市场干嘛,根本不要考虑那个事,按照自己的心在走。所以我一直在想,上帝造人很公平,你的那个底蕴有多厚,他就可能走多远。我是不喜欢那种昙花一现,少年得志的,真的太飘,偶然看一件、两件作品,是那么回事,但是过一年、两年没有这个人了,或者说没有底气了。要把自己的艺术生命做很长,现在好多人就很浮躁,拍了一年、两年就开始展览,开始什么拍卖了,这都是很扯淡的事。
我觉得一个艺术家要把自己的作品当做你生命的一部分,也要当做你职业的一个责任感。就是这个作品做出来了,你要发表、展览或者是进画廊,或者是最后进收藏家的手里边,你要对这个作品负责的,你要有责任心,起码要有一个良心。不能把自己的良心出卖了,去迎合一些所谓的当代的东西,有一些其实是不健康的东西。那样做可能短期会有一些收入,但是那个钱是不干净的,将来到了晚年会后悔的,会想我还做过这样肮脏的事。
1.jpg (122.92 KB, 下载次数: 2)
2015-12-30 16:50 上传
齐鸿《中国三峡1994》 山谷里的小船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摄影批评家应该做一件事情就是“田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