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系列影集是我近些年的作品。第一季共推出十多集,大体上一个国别一集。我采用影像随笔的形式,通过画面故事化的摄影语汇、半纪实、半诗意化的手法,聚焦这些国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旨在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文化呈现和价值追求,希冀从中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性真善美的力量。 中国人看重家园,并对“家园”这个词有独特的理解。“家”和“园”往往不限于字面,可以涵盖生存和生活环境,涵盖家庭、社会和国家,甚至涵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
《家园》系列自然要有中国的内容,可是有关中国的影像实在是太多,难以选取。考虑再三,还是只取一点,采用管中窥豹的方法为宜。
上个月,我到四川巴中参加决战扶贫摄影活动。拍摄过程中,我为西部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深深感动。巴中,这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许多英烈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奋斗牺牲、长眠于斯。
今天,巴中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正投入脱贫的决战。在这里,我看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崛起的缩影和美好的前景,很有典型性。因而,我决定以巴中的影像和拍摄随笔作为有关中国的内容,收入《瞬间的触觉》这本随笔集中。
作为贫困地区,巴中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确实有较大的差距,仅从住房和人们的衣着上就一目了然。许多地方依然是泥墙旧瓦的黑房子。
即便这些年来学校建设焕然一新,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也还有少数学校的配套设施亟待改善。
脱贫奔小康,这是当地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也是群众的最迫切愿望。种粮是农民的立命之本。眼下正当春种之时,有的忙着平整水田,以备插秧;有的在麦地除草,今年夏粮丰产在望。
前一幅图片宛如一首田园奏鸣曲,悠长地发散在春雨淅沥的田野上;后一幅图片则仿佛一张剧照,三个农民的形体,恰似曼妙的舞姿,呈现出劳作之美。面对此景,我突然想起德国19世纪伟大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轻柔的湛蓝》,诗中写道:
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
那么人将仰望而问,
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
是的,充满劳绩,
但人,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
此刻,我想说的是:是的,充满劳绩,但巴中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