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秦.岭 于 2017-3-31 11:00 编辑
马街书会我拍了前后10多年,武汉的影友也被我带去几拨。
700多年的书会,无疑是令人震撼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马街书会拍什么?
有一年,一个朋友想去马街,特意请我吃饭,想问问怎么拍?席间,几位“老司机”从携带镜头机器到技巧说了不少。
我就说了一句话:想拍啥就拍啥!朋友说,就这简单?我说还真的就这简单。每个人对马街书会的感受不同,关注点不同,当然没有“定式”,假如有“定式”岂不是复制?我还对朋友说,你去一次,一定还会去第二次,能拍的东西太多了。
2015年,我把我历时8年的拍摄的书会做成“不老的书会”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当地媒体都做了采访,期间我回答了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拍,二是为什么个人展叫不老的书会?我回答,中原文化太深厚,拍了就放不下,虽然影展做了,可是我还会拍下去;当年最小的小“艺人”杜宝珠才4岁,我最后一次拍她都变成12岁的大姑娘了,我把林翠萍大姐从50多岁拍成了60多岁的大娘。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传承,才使书会生生不息,绵延700多年。
光影网影友“四季风光”一组《写书》给我们展示的是书会上另外一种场景:
八方艺人不远千里来到马街,目的在于自己的书艺能被人看上,出个好价钱请去说书,也叫被人“写走”, “写书”就是马街书会上艺人与买家的交易过程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前来写书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有人来写,也不是都能谈成。这就是一次没有成交的写书。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60D iso: 100 快门: 1/125s 光圈: f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