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联也有对联的规矩。这个规矩就是《联律通则》。目前联界有一个口号:普及联律,从我做起!所以学习对联要从联律学起。
通过两年多来反复讲座,多数群友对联基础已基本掌握,对联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为了更多的新人能参与进来,这次和维佳老师商量,我们重新再讲一次对联基础知识。希望老朋友能够复习提高,新朋友尽快掌握。
弘扬国学,老有所学,益智健身,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习。这是我们的宗旨。希望来群玩的群友们都积极参与。
特别是每周一晚上8点是我们群的上课时间,大家都要安排好时间来上课和参加联赛。
下面讲今天的正题:对联基础—对联六要素
对联六要素是《联律通则》的上半部分,也是基本规则。《联律通则》的下半部分我们下一周再讲。
对联是一种区于诗,词,曲,赋,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文体,缘于汉语的对偶修辞,其基本特点是分为上下两联。
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字句对等,词性对等,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称为对联六要素。这就是《联律通则》第一章基本规则的内容。
(一)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楹联分为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字数、句数均无限制,所谓“联无定句,句无定字”。
然而,不管短则几字、十几字,长或逾百上千,关键是要上下一致,这是构成楹联的起码条件。可以这样说,两段字句相等的文字不一定是对联,但两段字句不等的文字一定不是对联。
也许有人会问,民国初年有人送袁世凯的挽词:“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算不算对联?确实,这幅挽词以数字不等暗示袁世凯名为民国总统实为独夫民贼,他的所作所为根本对不住中国人民,可谓极尽讽刺之妙。但它是以“不对”为“对”,属于极罕见的特例,甚至可以说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二)词性对等: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即在上下两联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例如:
蛙鸣月夜惊荷梦【玉儿】
犬吠黎明开草扉【履壑】
其中“蛙”“犬” 都是名词,“鸣”“吠”“惊”“开” 都是动词,“月夜”“黎明”“荷梦”“草扉”都是名词类的词组。
再例如:
花落方参生死理 [佳人]
云浮常悟盛衰机 [空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 都是名词,“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方”和“常”都是副词,“生死”和“盛衰”都是形容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
所谓义类相对,是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
对联时尽量的把小类对上,即天文对天文,时令对时令,人名对人名,花名对花名,地理对地理,等等。
要求上下联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虚对虚;就要求创作者首先要弄清一个字的词性。这个靠作者自己平时的认识和积累,练习。(我们每个人对的每一个联都是创作,所以每个对联的人都是创造者)。
下面再说说词类活用,如果一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那么这个形容词就已经变成动词,其他活用形式也一样,这里列举一下词类活用的种类:
⑴名词活用为动词
“衣锦还乡”——“衣”,解释为“穿”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意为“用...杀”
⑵名词作形容词:
“病树前头万木春”——春
⑶形容词作名词
“齐鲁青未了”——青
“绿肥红瘦”——绿,指绿叶,红,指红花
⑷形容词作动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意为“使江南岸绿”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意为“认为...小”
⑸动词作形容词
“落花满地金”——落
“自在飞花轻似梦”——飞
⑹动词,形容词,用作副词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修饰动词“庇”,相当于副词的作用
词类活用不必死记硬背,在平常的读书中便可通过语感而感知。字典里很多字都有多个词性,用活了,联也就活了。
做几个小练习:
1、说说天文小类的名词(日月风雨等)
2、说说形容颜色的词(红黄绿等)
3、说说“梦”、字“绿”字、“上”字都可以有什么词性
(三)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即指上下联的句型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结构包括词组的结构和句型的结构。
⑴词组的结构主要有主谓,偏正,并列,动宾,动补,介词结构等等。
主谓词组有:地震,花开,头晕,往事如烟(往事+如烟)等。
偏正词组有:秋风,古道,战马,等
并列词组有:沧桑,寂寞,纵横,鬼斧神工(鬼斧与神工并列)
动宾词组有:登山,看书,等
动补词组有:掏空,用尽,推开,落下,等
介词结构有:在路上,于情理中,等
这个靠大家自己平时去识别和积累。
⑵句型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比如:
天意 怜 幽草, 人间 重 晚晴。
↓ ↓ ↓ ↓ ↓ ↓
主语 谓语 宾语, 主语 谓语 宾语
上下联句型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宾,且各成分的字数相等,各成分的词组结构也相同,这就是完全的工对。
再比如:
诗堪入画方称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句子的前面4个字统一看做是主语。
汉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如下: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由这个顺序可以看到,定语是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成分主要是主语和宾语)前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制的成分,状语是在谓语(包括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前对其修饰和限制的成分。
例:
1定语:我的书 美丽的花(以上两个句子中“我”和“美丽”是定语。)
2状语:狠狠地打 多么美丽(以上两个句子中“狠狠”和“多么”是状语)从形式上看,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用“的”字,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用“地”字,这是标志。
不过,汉语语言的句型结构也是富于变化的,有时在不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应也是允许的,这里就不举例了,在对联创作中慢慢去体会。
做练习1:说说五月联赛两组对联的词组结构和句型结构。
柳荡轻风莺委婉【维佳】
莲承细雨鹬婀娜 [老先生]
阵雨声声,艳粉娇红铺一径【草儿】
初春暖暖,青岚碧绿染三江【琪月】
练习2:说说这个上联的结构,试对一下
风献殷勤,花香一缕逢人送==
(四)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所谓节奏,是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断句。节奏相应,即指上下联的节奏相同,相应。
首先简要说明下,格律的产生,并不是偶然,有的人可能以为从唐朝写格律诗开始,人们突然开始讲究格律,弄些平平仄仄来约束文学创作,其实不然,早在诗经产生之时,就有一定音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已经初步具备了押韵的形式。
在后来的赋的形成过程中,格律则又进一步发展,到后来的律赋,都是讲求声韵的和谐美的,《诗经》与赋,都是用于吟诵的,故而对平上去入的声调就有一定讲究,所以说格律这个东西,不是律诗独有的,也不是对联独有的,而是中国汉字语言的一种独有的特征。
再来具体说说对联的格律。
断句:
上下联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但是,因为有节奏的存在,所以,并不是上下所有的字,都是平对仄,或者仄对平,得取决于停顿点,即节奏点,也叫音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每两个字一个节奏,也就是说每两个字断下句,如同律诗中的对仗句一样,比如: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个联的断句形式为2/2/2/1,其中,第二,四,六的位置上的字是断句点,也就是节奏点,音步,所以上下必须平对仄,仄对平,而第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则可以不管平仄,也就是逢偶数位置上的字,都必须严格平对仄。这就是曾经网络上盛行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在对联中,句子的断句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富于变化的,比如:
天地间/诗书/最贵;
家庭内/和睦/为先。
这个句子的断句形式为3/2/2,所以第三,第五字成为节奏点,必须严格平仄相对。
再比如:
有鹤/松皆直,
无花/地宜香。
这副对联是二三节奏。
风和/日丽
人杰/地灵
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说/真心话
作/老实人
此联是一三节奏。
所以对联的格律,更重要是取决于节奏形式。
练习1:做断句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练习2: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五)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即指上下联中,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如何分辨平仄:
1.新音(现代汉语)
汉语拼音中的四声,按声调表排序:阴平为第一声,阳平为第二声,上声为第三声,去声为第四声。我们把一声、二声归为平,三、四声归于仄。
例如:“妈、麻”是一声和二声,同属平;“马、骂”是三声和四声,同属仄。
新音好记,容易分辨平仄,但往往想引用古诗句、词组时,平仄会与今音有矛盾。在古音中,“菊、竹”可对“松”,今音就不可以了。
2.古音(平水韵)
古人至南北朝时将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怎样分辩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归纳为: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与新音相比较,古音中多了一个“入声”,而入声字如今分别归属于普通话的四声中。分入三声及四声中的,我们可以不去理会,而往往困扰大家的是分入普通话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中的字。不过也有专门入声字例表可供我们查询,而在这百余字中,我们常用到的也不过几十字,在勤于练习写作对联过程中是会逐渐记住这些个常用字的。
节奏点的平仄交替
一个句子中,每个节奏点上的字,需平仄交替,比如前面的例子: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放,秋,日,都是节奏点,这三个字分别是仄,平,仄,是平仄交替。在对联创作中,通常时候都采用节奏点上平仄交替,但也有个别地方,因特殊词汇,或者特殊句式,而不必要交替的,比如: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这里的天地/正气,古今/完人,就没有交替,但因为“养”字和“法”字,统领后面所有内容,所以也可看成是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这里涉及到领字的问题,将在后面的课上讲到领字。
再比如: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总之,在对联创作中,句子的断句起很大作用,对句子的平仄和谐起关键作用,有时调整下断句,可使句子的形式更加灵活,在长联创作中,句子的断句更为灵活多变。
最后再说一下对联创作的用音的选择,目前诗词对联中,古今音都是可用的,但在一副对联作品中不能混用。
(六)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意思是内容要相关,即上下联所表述的内容或表达的意思要相关联,如同螺丝和螺帽,要相互吻合。
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关联,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否则,只是原始的、普通的对偶,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对联。
大家从对联六要素的归纳上已经可以看出,从狭义上理解对联,就是“相对”而“关联”,相对指声律、词性、结构和节奏上对应对仗,属于对联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关联则属于对联的内在灵魂。 内容相关,是一个相对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的话题。做为初学者,首先要知道两个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第一是隔,第二是合掌。
1、关于“隔”
对联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作为一个正常人说的话,首先是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比如以下两句话:
中午吃什么
明天要考试
这两句话给我们明显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没有毛病起码也是喝多了的人才会同时说的话,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话看作是一副对联,抛开对联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论,从关联方面来看,那第二句话就是“隔”,因为它们之间缺乏了所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 再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 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内在逻辑联系,象这种只对不联,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句,只能算是对偶句,要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 (无情对除外)
扫地僧老师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对句还是要以出句者的角度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气的,这就要求语言风格及语气上的融合统一,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语气上的“隔”。 关于“隔”的问题还有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是一样,在此不作一一列举。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象是一个正常人同时说的两句话。
2、关于“合掌”
刚才我们说过,对联可以简单得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话,前后不搭就是“隔”,那看看下面这两句话:
今天是周末
昨日为周六 (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两句话是很有数学逻辑的,肯定是不隔了,但是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个意思,作为平时说话,人家只会说你罗嗦,在对联里,就是“合掌”。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载体,其语言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有惜字如金之说,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这种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
这是比较明显的合掌了,还有些合掌是比较隐蔽性的,比如下面这组对句:
一抖诗囊成半阙[明月如斯]
浅掏笔管又三车
明月如斯老师有评如是: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因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
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前面我们只是浅谈一下关于“隔”和“合掌”两个关联上的问题,给我们划出了两条平行线,在“合掌”与“隔”两个极端的禁忌区间,虽然是一种拘束,但是在这个区间内,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第一讲辅助阅读
一,对联的相关术语
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也叫上比,对公。
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也叫下比,对母。
言:即指单边字数多少,通常说单边21字,单边25字,等。每边5字,称为五言,每边7字,成为七言,依此类推。但一般很长的联以总字数计,100字长联,150字长联等。
句脚:上下联中,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叫句脚。
联尾:即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
出句:别人先出的半个联,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对句:与出句相反。
节奏:语音,语义,句子的停顿规律。大多数都是每两个字一个节奏,也有两字以上的。
节奏点:每段节奏中的最后一个字,也叫音步。
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子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有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
二,对联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范围,对联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初学者都要大致的了解下。
1,按对仗的要求分为工对,宽对。
2,根据各种实际应用范围,可分为,春联,居室联(书房联,厨房联等),婚联,乔迁联,名胜古迹联,节日联,贺寿联,挽联,题赠联,行业联,庆贺联,广告联等。
3,按文辞性质又分为:诗句型(大多数五言,七言属此型),词句型,口语型,散文型,混合型等。
4,按表达功能又分:叙事联,状物联,抒情联,励志联,说理联,讽刺联等。
5,按写作方法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无情对等。
另外还有多种分类方式,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人才招聘|手机版|小黑屋|南阳网 ( 豫ICP备05017472号 )
GMT+8, 2024-11-22 04: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