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 |
![]() |
有意义,支持 |
本帖最后由 一树阳光 于 2012-9-29 14:24 编辑 一树阳光(行摄频道行摄风光版主) 秋瞳访谈:阳光妹纸是一个心地善良、喜欢出行、乐于广交良友的小美女,对风光和纪实摄影范畴颇有心得。而人像摄影的分类非常广泛,其中包括环境人像和纪实人像,能就这两个方面,来谈谈你的认识好吗? 很抱歉来回答问题晚了,对于摄影,我只是初步接触的小学生罢了,不管风光也好,纪实也罢,都没有什么心得,不过还是要好好回答秋瞳哥哥的问题,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谅解。关于环境人像,我觉得要把环境和人结合在一起,首先它是一幅人像或者肖像作品,然后体现环境要与人的职业或者生活密切相关,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所以我们要了解被拍摄者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这也是我们构思环境人像的依据,我们要选一些有特征的被摄场景纳入画幅,引导观众产生一种感觉,帮助刻画被摄人物,通过环境烘托出人物的身份、职业、爱好,或者直接表现他所从事的工作。我记得莱卡中文网上有一个叫“他们在拍什么”的栏目,里面有许多关于环境人像的照片。 至于纪实人像,其实我觉得可能记录的成分更要大一些,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社会性,有社会责任感,要去关心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和事,要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故事情节,要真实地去记录、发现。我觉得这方面可以推荐一本书,陈小波的《他们为什么而摄影》纪实卷和新闻卷。大的道理我也讲不出来,只是觉得可能看了这本书,也许我们对纪实人像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
本帖最后由 白河布衣 于 2012-9-29 01:53 编辑 白河布衣(器材专家,高端镜头收藏家) 秋瞳访谈:布衣兄,一直想让你来给大家上上课,因为更多影友接触的人像器材和镜头,除了尼康和佳能,再则就是索尼、适马、腾龙、图丽等等了。像法国安琴、德国蔡司、前苏联太阳神、瑞典的哈苏什么的高端相机和老镜头,能给大家谈谈这些吗?把你收藏的宝贝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这方面的知识太宝贵啦! 其实我的道行还很浅,根本谈不上“家”的。可秋版主给我安了两个“家”了。也只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另外,秋版主布置任务时,正好遇上农运会,忙了一个多星期,这才静下来回答问题,有些叙述是借网上网友的文字,加上自己的感受。行动的有点晚,望见谅。不对的地方,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睚。 言归正传。 第一次玩手动老镜,是在2010年,偶而在无忌论坛里看到“当爱展能(Angenieux 70-210/3.5)遇上施奈德(Schneider PA 35/4) ”这样一个帖子,其中,法镜爱展能70-200/3.5的影像效果,那种意境,让我震惊并痴迷。于是,我按照型号从网上购得一只,这便是我的第一只手动老镜头。这只镜头带给我不一样的摄影体验,让我爱上老镜。画面立体感强,有氛围,层次好,色彩就像法国电影一样浪漫。 之后,我开始关注网上有关老镜头的帖子,资料。根据玩过镜头的影友评价,之后的一两年间,我从德国的徕卡,前苏联的电影镜头,再到法国的坚无敌,英国的COOKE,收罗了大约20多只老镜头和电影镜头。 玩的过程中,也学习了一些镜头的知识。高端的镜头非常多。由于用途不一样,摄影镜头就分半幅,全幅,中幅等。还有电影(电视)镜头,最早的是8MM胶片,16MM,32MM,如今是70MM。但实际能用的多是35MM以上的电影镜头,另外,特殊用途的镜头,比如军用航拍等等。现在还出现了放映头改装的镜头。 老镜头,从镜头的品质上讲,有几个优点: 1. 收藏和使用两相宜。每只镜头都有铭文,编号。都可以追溯到生产的年代,查询到代表当时历史的技术水平及特点。可以更多地了解镜头发展的历史和文化。 2.老镜头机械部分是金属,光学部分是玻璃,用料足、做工好,经得起时间考验。外观酷,手感好,尤其是徕卡镜头,丝丝入扣,本身就是一件工艺品。 3. 老镜头采用优质的光学玻璃,光学稳定性可以持续200年左右,相比AF镜头的树脂镜片(光学稳定性持续约15年),手动镜头可以保证更长久的使用年限。 4. 结构简单,不带电子电路,出故障概率低。一些镜头重量大却体积小,便于携带。 5. 全手动,焦点、曝光自由掌握,体验操控乐趣。手动对焦也有好处,较AF自动镜头省电。 6. 很多老镜头价格低,成像却堪比当今的牛头,超高性价比。一些较高价值的老镜头不仅保值,而且还在升值,玩镜头等于投资,再出也不会亏。 当然,老镜头也有缺点: 1. 手动对焦,需要很长时间来熟悉,拍摄运动物体比较难,可能错失精彩瞬间 2. 在一些早期的数码单反像机身上只能手动测光,有些麻烦。比如,在我的D70像机上,老镜头只能设在M档,快门速度要靠经验来设定。 3. 多数的最大光圈不可用,要收一至两档。 4. 卡口多为老式相机,需要加转接环或改口。部分可改成AF自动,除了光圈不能自动外,自动对焦用起来和现代镜头无异。 5.吃光,拍摄时镜头怕对着光。当时镀膜技术,对着光线拍摄时,一些杂光很容易洐射形成的白雾,影响画质。 总之,老镜头在这几十年的演变过程中,基本光学结构没有任何的变化,主要的改变都是集中在用料上。材料、镀膜技术、制镜工艺都在不断进步。 老镜头和现代镜头在生产和设计理念上有很大区别。过去制做镜头,是为表现艺术,工艺重心在玻璃的用料,现代生产镜头,是为追求利润,如何降低成本,迎合大众,电子技术占据了更重要地位。 老镜头是不计血本放上最好的材料,做出来以后才决定卖多少钱。现代镜头,则是先决定好一颗镜头大概要卖多少钱,然后在有限的金额裡面做出镜头,还要想尽办法减低成本,来赚更多的钱。两者从基础上,就已经是不同的设计取向了。比如,前苏联的电影镜头,电影是当时国家文化产业,拍电影的镜头是国家使用的,非一般的商品,镜头当然是最好的,要用最先进的技术。仅这个层次,是现代民用商品级镜头所不能比的。 从材料上看,老镜头使用的是光学玻璃,现代镜头多有树脂镜片替换,为的是减轻重量。这也是难免的,如果现代镜头用老镜头的材质,不仅重量大,而且AF自动对焦的功能恐怕也难实现。但是,光学玻璃的透光率和折射率比树脂好很多。玻璃的成本不贵,光学玻璃贵是贵在研磨抛光的加工方面。玻璃的非球面加工,难度极大,成品率非常低。所以,价格高。据说,当年研制镜片的材料、配方、甚至产地,都是非常讲究,最高表现的光学玻璃,如果以重量来算,价值不会比黄金低太多。 现代镜头里,那些什 ED、UD、LD、XD 的镜片,都是树脂,大部分日本镜头的非球面也是。绝对都是树脂镜片。现代镜头又粗又大,里面包裹更多的是密集的电子线路,除了更便于正确测光和对焦外,这和高质量的成像几乎没有一点关系。 老镜头的使用感受: 一是比普通的镜头更有意境。就是现场感,立体感强,氛围感强。很容易拍出背景虚化的照片,即使是光圈在4左右的。而其层次过度自然,画面生动不平淡。 为什么老镜拍出来很有“空气感”,到底什麽是“空气感”? 所谓的空气感,就是镜头对现场的还原能力,类似我们肉眼看到的东西真实再现。这种还原能力,就是利用器材与测光技术,尽可能地去呈现肉眼所看到的画面。通过空气虽然是透明的,但是在空气中有很多漂浮的粒子。随着距离的不同,光线强弱也会改变。色彩同样也会随着距离而变化,这就是人眼所看到的画面,也就是空气的质感。 技术上来说,空气感就是一种低反差、高解析度的表现。透过照片上极其细微的色彩过渡,我们可从图片中感觉前后的距离。 二是色彩丰富,画质油润舒服。油润感,严格来说就是阶调表现,也就是所谓的层次。 当镜头捕捉到最多的超微细节时,可以把色彩过渡诠释的非常绵密。在测光准确的前提下,色彩会像抹了一层油一样的感觉,彷彿是在流动。 但是,低反差和油润感的大敌是镀膜,因为较低等的多层镀膜,会严重减损超微细节,造成色彩过渡之间的断阶。所以有人说,尼康的镜头锐,是反差大,干,是色彩过渡少。 老镜头的味道 每一种老镜头,都有不同的味道, 50 多年以前,光学巅峰时代,所有的镜头设计都是用人手慢慢计算出来的,因此不可能像电脑一样精准完美。设计师要靠自己的想像,来预测镜头最终成像的结果。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经历,以及不同的审美观。所以每个设计师凭想像所设计出来的成品,会赋予镜头截然不同的特性。这些设计,严格说来会造成一些缺陷,而某些缺陷却成了特色。比如,很多老镜头焦外的旋转特点,其中是像场不平造成的,但恰恰给了照片一种动感,具有代表性的是蔡司的大B(Zeiss Jena Biotar 75mm f/1.5),而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日本人,以电脑计算出精密的数值,做出了完美的数据,但却忽略了缺陷所带来的影像特色。所谓的全能,就是什麽都不突出。 物如其人。德国的厚重沉稳,英国的中规中距,法国的唯美浪漫,各具民族特色。其中,电影镜头最著名的有ACDK(其中也有摄影镜头):Kinoptik 法國浪漫派的坚无敌,法国唯美派的安琴(也就是爱展能),英国立体派的库克(cooke),英国油画派的刀梅(dallmeye)。 当然,名气大了,追求的人就多,价格自然就贵。除了ACDK外,英法德都有代表之作。英国的还有ross,法国的索姆som,博雅boyer,德国的徕卡、蔡司,施奈德等。尤其要说的是前苏联的摄影镜头和电影镜头,二战后,苏联获取了德国的工艺,造就了苏联光学的辉煌,虽然其做工手感方面不如德国的镜头,但在玻璃光学上,远远超出现代镜头,而且最主要是价格低廉。如300元左右的Helios 44-2 58mm f/2,堪比蔡司的名头小B。LOMO系列的电影头,如OKC75/2,100/2,堪比大名顶顶的坚无敌。价格差别近10倍。 我目前收藏的三只有镜王之称的镜头有:坚无敌Kinoptik100/2,安琴50/1.8,英国库克cooke dpf 100/2.5,这是我最喜爱的三只镜头,此外,前苏联的lomo 75/1.4电影镜头,也是用的较多的一只。再有就是LOMO 75mm f2,lomo 100mm f2,lomo 150mm f2.8。法国的boyer 75 f2.8,安琴45-90mm f2.8。德国徕卡老产品中的R100mm f2.8,R50mm, f1.4,R180mm f3.4,R90mm f2,R35mm f2。德国蔡司的大B 75mm f1.5,二战前生产的135mm f4等等。 当下,购买老镜,不仅可以提高摄影的兴趣,增加器材知识,而且,除了机身外,不用再购买日本人的镜头。 上面是个人的一些感受。欢迎喜欢老镜的朋友一起交流。 |
秋瞳老师好!不好意思这么晚才回复。 做为分部部长,很多地方做的不到,对于发展分部的想法简单的说一下我个人想法。 首先要多组织活动,经过活动结识新影友。单反进入平民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很多影友买了单反刚开始都是自动挡,外拍的时候看到有些影友明明不用闪光灯就可以拍出好片子的却啪啪闪,就有种想去纠正的冲动。只有让新影友们对相机的功能基本都能灵活运用,才能让他们毒的更深,这样身边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的加入摄影队伍。当你拍出来的片子得到身边朋友的赞美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积极的联系当地的各种新闻网络媒体,共同举办活动,扩大光影中国的影响。比如我们唐河吧,有时候组织活动的时候联系上唐河摄影协会,唐河生活网,文化馆摄影部包括县委宣传部等等,发挥各个部门媒体的独特优势。这样影友群体的面就大了,况且影友们摄影水平高低不一,聚到一起的时候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大活动每月一次两次就成,平时重点联系三到五个积极分子以点带面。特别是几个老影友带几个新影友一块出去采风,有美女影友的话更好,拍人像模特都不用找,呵呵!个见!! 对于组织者,感觉应该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对身边发展的新影友也是个激励。 关于最后一个问题个人觉得应该互不冲突,影友们出去采风,不拍人像就是风景,把焦距拉近就是人像,在近就是微距。特别是新影友对自己的照片信心不足,发到新手版块就是需要得到版主们的鼓励和支持。做为老新手的我就有这种感觉,原来拍的片子发到有些版块,很快就沉了,心情肯定不一样。不过多邀请好友对自己帖子点评也是提高自己帖子浏览量的不错选择。影友们会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发到人像微距或者风光,在新手图集里遇到拍的不错的影友也会建议发到专业版块,毕竟老师们的想法和入门的影友还是有区别的。 以上是个人想法,仅供参考,不对的地方请老师们批评指导!再次谢谢秋瞳老师的信任支持和厚爱!! |
![]() 人像摄影俺是个菜鸟,期待各位老师们的精彩演讲--------------关注学习中----------- |
秋瞳访谈:擅长散文随笔的你,文笔如此优秀的你,能谈谈如何将文学中的素养和文字表达的意境,用更佳的办法融入到人像摄影中去,为美好的图片赋予更深刻的文化底蕴? 答:喜欢写字的人,很容易会喜欢上摄影,有道是所有的艺术都有相通之处,这个所谓的相通之处,应该就是对美的追求和表达吧。秋瞳老师和我相识已久,因文字而识,想不到后来都爱上了摄影,不同之处是,秋瞳老师在摄影方面的执着和造诣都比俺强了N多倍。若谈及如何将文学中的素养和文字表达的意境,用更佳的办法融入到人像摄影中去,为美好的图片赋予更深刻的文化底蕴,这个似乎秋瞳老师比我更有发言权和说服力,不信来看看秋瞳老师的作品吧,相信你会在这里找到想要的答案—— 再见蒲公英·毕业季(上辑) http://bbs.01ny.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75107&fromuid=33 |
![]() |
看了其中几位老师说的,各自的见解都很独到,也很全面,有空再来慢慢学习。支持。 |
感谢秋瞳老师给了我那么高的评价,管理好自己所负责的板块是我应尽的职责。要么不干干就干好,这是我的原则,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我会尽力的。自从喜欢上了摄影认识了很多老师与朋友,摄影所带给我的快乐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感谢秋瞳--你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兄弟,感谢光影中国这个家,感谢各位领导与管理,感谢所有的老师们朋友们。 虽然管理影像资讯板块,接触这方面的信息比较多,但因为时间的关系需要发的帖子与回复的帖子比较多有很多帖子甚至没有仔细看就发了,再一个我接触摄影时间也不长。摄影大家都是老师尤其是人像摄影我更是门外汉。不能说是指导给大家一些建议吧但愿我不会误导了大家。 参加人像摄影比赛如何识别赛事的真伪我觉得和其它的各种赛事差不多最好是通过影友与朋友介绍或者是国内一些知名的大的网站上搞的摄影比赛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与风景区联合组织的摄影大赛比较靠谱。根据所了解的赛事的要求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挑选自己的参赛作品,最好不要盲目的参加网络上的各种所谓的大赛,有很多最后都没有结果。 最后一个问题好回答{:soso_e113:}-----嘿嘿-----要想知道更多的摄影大赛与摄影资讯请多多关注影像频道影像资讯板块。 |
精彩回答.支持!![]() |
本帖最后由 海天如一 于 2012-9-19 11:18 编辑 影友追问(浪漫人生路):斗胆的向各位人像大师提个问题:为什么光影网没有人体摄影呢?这可是很高尚的东西?设的有这个栏目 谁来喝第一碗汤 吃第一个螃蟹呢?期待着大师们“大胆的朝前走啊”!那怕转一点 先让栏目活起来再说。(秋瞳按:这个问题还是先有请我们南阳网的CEO海天老师来回答吧!在此感谢浪漫人生路参与到座谈活动中来!) 海天如一:浪漫人生路老师,你好!非常感谢你对光影中国网发展提出的建议,正如你说的,人体摄影是很高尚的东西,是一门艺术,光影中国网不排除人体摄影,而且到适当的时候会考虑和发展的。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人体摄影毕竟还是影像的一部分,大家可以尝试拍一些这方面的作品发上来,也可以尝试搞一些这样的活动,待光影中国网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摄影作品,时机比较成熟时,就会考虑单独设立栏目。 |
秋瞳访谈:目前,各摄影网站已经发现了回复评论的质量高低决定着摄影师人群的去留这一问题。像POCO,像MOKO,以及太平洋,都做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比如,对好的回复评论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操作,给予“热门回复”和赠分。对优秀的影友给予相应的“投票”和“推荐”权限,使其权限作用在优秀的作品上。换句话说,一篇作品的好坏,从获得了多少票数和多少推荐数就可以看出来。当然,这里也有拉票、形成圈子推荐的弊端,不过整体还是利大于弊。另外,像加盟摄影师和加盟模特一样,还建立了专门的加盟评论员,有针对性的去给各类摄影图片进行评复。其目的不言而喻,而成效也是非常显著的。在光影中国影像频道,为了让影友们更加受益,让每一篇作品都能获得更多老师的关注和点评,让影像频道形成一种良好的、言之有物的氛围,所以想要摸索着把影像频道评友团队建立起来,招募那些“能够针对影友们的帖子进行认真点评,对影友作品中出现的问题(构图、曝光、情绪、主题、意境等等),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指正,热心对优秀的作品进行鼓励和支持”的负责影友,形成专属的评友团队。但是,之前开的招募活动设想在没有获得网站支持的前提下毕竟能力和实力有限,这一块,很想和海天老师在一起讨论一下,征求更多网管的意见。比如,评友团队的网站权限?再比如,年底可否专门为评友团队成员建立出一项“像十佳版主、十佳影友之类的十佳评友”这样的实质奖励办法呢?目前按照影像频道版主能力和私人办法所能够给予评友们的奖励机制是——影像频道会将所有跟帖报名的影友名字专门整理成册,今后,凡是评友团队成员在影像频道发表的作品,将优先获得人像老师及点评团队的关注、点评和支持。此外,每年年底将从点评团队中筛选出10名优秀点评老师,十优嘉奖方式——参与由影像频道人像老师专门策划、精心筹备的人像主题外拍活动。如果你想摄影水平快速进阶,请赶快行动起来吧!影像频道评友团队,欢迎你的加入!目前影像频道评友团队成员列表如下:飞扬视觉、色影青子、秋瞳、北纬视角、喜月、筱簫、御书琳枫、冷面无痕、波士顿、酸辣白菜……跟帖回复“报名加入评友团队”,即可成为影像频道评友成员。或以QQ、邮箱形式进行报名:msooo@163.com 想扩大评友团队,就得有更大的支持动力,所以有请海天老师谈一谈,特别是网站对评论这一块的长远设想和考虑? 海天如一: 主持人好!各位影友好!首先感谢广大影友长期以来对光影中国网的关心、支持和厚爱! 针对主持人秋瞳老师提出的问题,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一、社区的功能正在不断完善。最近,南阳社区正在进行改版,拟定为“36行社区”其中咱南阳社区就为“36行南阳社区”,目的是像光影中国网一样“立足南阳、辐射全国”,将来还可以有“36行XX(其它城市)社区”。这也得益于光影中国的发展,光影中国作为社区的一个频道,已经走向全国了,社区就需要跟上步伐,当然还有整个社区发展的需要和定位问题。这次改版,不仅是更名问题,在论坛的结构、功能上都有大的调整,但有一点请大家放心,社区的改版只会增加人气,不会降低人气。 在具体的功能增加上,新增加了“斑斑插话”、“精彩回复”、一般网友对主帖评分、一般网友对好的跟帖评分、相关话题、金币使用、只看楼主、只看该作者、过滤水帖等许多功能,这些功能的增加更有利于调动大家发帖、跟帖的积极性。譬如:在评论方面,版主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可以把一个帖子中所有的精彩回复都集中在一起;谁的回复帖点评得好,大家都会去给他加分,这样回帖的质量也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下一步还要实现如何将金钱转化为金币,达到多少金币可以兑换网上虚拟的东西和实物。 二、影像评友团的做法值得提倡。影像频道在总版和所有版主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在创新上,出了不少新的点子,我觉得影像评友团的成立以及发展思路都很不错,值得其它频道学习和借鉴。在网站权限方面,随后可以专门设置成为一个组给予那些不是管理人员的评友团成员适当的权限,在评友评先方面你们现在的想法都很不错,值得去尝试,甚至将来可以把你们的经验普及到光影中国网各个频道。 总之,网站是大家相互学习和提高的一个平台和美好家园,家园是靠大家来共同建设的,希望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尽管提出来,南阳网和光影中国网会在技术能力和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予以满足,竭尽全力为大家服务好!谢谢! |
人才招聘|手机版|小黑屋|南阳网 ( 豫ICP备05017472号 )
GMT+8, 2025-4-5 00: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