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人们认为野骆驼早已消亡,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家们在新疆的罗布泊发现了野骆驼的踪迹,后来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调查,才摸清了野骆驼的生存情况。那个年月,人们因为缺少食物,扑杀野骆驼食用,致使野生骆驼数量急剧减少。由于中国在罗布泊进行了一系列核试验,将这里划为禁区,几十年来禁止人类活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野骆驼种群,使之能够延续。2014年12月,记者跟随中国林科院专家深入罗布泊腹地,通过为骆驼带GPS项圈的方式记录骆驼的迁徙规律,为更好的保护野生骆驼提供科学依据。摄影:秦斌 编辑:陈若冰 野骆驼是十分珍稀的野生动物,中国目前仅存600峰左右,属于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骆驼在损失占体重30%水分的情况下仍然能存活,被认为是适应沙漠环境最为成功的有蹄类动物。近几年来,由于人类活动扩张,放牧、开矿、修道对野骆驼的生存构成了极大威胁,野骆驼的栖息地受到不断的挤压和丧失,并加剧了其生存环境破碎化。制图:罗秋敏 库姆塔格沙漠位于中国西北新疆和甘肃两省境内,罗布泊东南,这里时至今日仍然一片禁地,沙漠边缘矗立的警示牌,提示普通人不允许进入。 2014年12月10日,在备足沙漠用的汽油、淡水、食物、帐篷和睡袋后。考察专家和志愿者从敦煌市区出发,途经100余公里进入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从这里,正式进入了沙漠野骆驼保护的禁地。 沙漠里行车和辨别方向不是一件易事。直线距离看着不远,但车在沙地里行驶,不但要考虑车不被陷,车的速度也极大的受到牵制,只能绕着沙包外沿最硬的地方前行。冬日的沙漠下起了雪,平均气温能达到零下16度。 对于经验丰富、常出入沙漠的西湖湿地保护区的队员来说,方向不是问题,但也难免几次车陷沙中。沙漠中行驶的车辆如果遇到爆胎,千斤顶在沙地里无法抬起车辆。司机和同伴在沙地里抛出一个大坑换胎。在沙漠中开车的司机必须具备沙漠寻路开车、修车、做饭等工作技能。 途经彭加木墓地纪念碑处,协助此次科考的西湖自然保护区的队员向墓碑磕头致敬。彭加木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在罗布泊不幸遇难。 进入沙漠腹地,没有现成的道路,在沙漠中开车比起日常陆地上开车距离会远的多,经过6个小时的奔波,考察队进入发现骆驼脚印的核心区,大家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搭好帐篷,沙漠里风大,全体队员要齐心协力才能将帐篷搭好,再在帐篷四周埋上深深的沙。 搭完帐篷,队员分头做事,捡柴火、生炉子、用有限的淡水煮上一锅羊汤面片,这已经是沙漠中最奢侈最美味的食物了。 在帐篷里吃完汤面片的林科院博士薛亚东用纸巾将自己用过的碗搽干净。沙漠中淡水及其珍贵,每个队员用餐后都会用纸搽干净所用碗具。沙漠考察期间,不洗脸不刷牙也是默许的规矩,以便省水用于保障饮水。 第二天一早,队员们在离驻地30余公里的开阔沙地上幸运地发现野骆驼踪迹,这是追逐骆驼的好时机,不到十分钟,坐在头车的老段和其他四名队员利用绳索、车做墙将这峰约有2岁的野骆驼逼入死角,顺利抓捕到这峰公驼,逼其卧倒在地,科研团队迅速上前为其带上GPS项圈和取样。 骆驼的眼睛被蒙上,避免其受惊吓。外观上看,野骆驼似乎与家骆驼没有明显的不同。但专家根据收集到的野骆驼皮进行DNA测定,证明野骆驼比家骆驼多了三条基因片段。正是这三条基因片段,决定了野骆驼与家骆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保护野骆驼种群,对家骆驼的种群高质量的延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了野骆驼,近亲繁殖的家骆驼势必会逐渐走向衰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学科组首席专家李迪强介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