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3181|回复: 6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伟:你的照片不会说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5-1-15 22: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伟:你的照片不会说谎

发布时间:2009-10-02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满异 责任编辑:my

        自由摄影师周伟对怒江人生活的关注始于2003年,他被当地傈僳族基督教徒的赞美诗所召唤,从此不断回到那里,持续拍摄了五年之久,作品集合成《怒姆乃依——怒江大峡谷的双重生活》。

        在这个长期纪实项目中,周伟强调摄影师对作品整体的控制力,从准备到拍摄到编辑,每一步都下足了功夫;在每一张照片的拍摄中,作者反对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而强调“瞬间的背后”,即表现人物的常态。《怒姆乃依》令人联想到道家的“天人合一”,一面是大峡谷的环境制约,一面是基督教长年以来的人文教化,在这样的“人地关系”浸淫下,作者因情感而真正融入怒江,融入傈僳人。由此才能获得忠实于作者的影像,正如周伟所说:“最终你内心有多少东西、多少认知、多少情感,你的照片不会说谎。”


延伸阅读:     46个国家的移民影像:萨尔加多“移民”系列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5 收起 理由
安逸001 + 25 相当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29 | 只看该作者

相机型号: FUJIFILM FinePix S3Pro    iso: 200    快门: 1/250s    光圈: f2.4


自由摄影师周伟


“我拍怒江,只是在拍自己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29 | 只看该作者

相机型号: FSBG1-Nikon LS-9000    iso:    快门:    光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30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怒姆乃依”是傈僳语“怒江”的意思,你对怒江和傈僳族的关注开始于怎样的契机?又是什么驱使并且支撑你连续5年不断回去拍摄?讲讲这部作品的拍摄历程吧。

        周伟:第一次去怒江是2003年的7、8月,那次的主要目标其实是独龙江。之后在当年底又去了,第二次是被当地基督教徒的混声四部合唱所牵引,去过圣诞节的。而确定以怒江大峡谷为内容做专题则是2005年的事情,那些年,怒江干流建坝开发水电的讨论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当地傈僳族、怒族人的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也在城市化的冲击之下明显地在嬗变,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长期观察与拍摄的题目。5年来,我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长期生活在那里,每次只能在那儿呆上1-2个月,我希望能够观察到他们完整的日常生活,需要在不同的季节和宗教活动期间去往那里,而即同在一个大峡谷中,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习俗和生活内容也有很多差异,当然我更需要不断观察和体会怒江正在发生的变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30 | 只看该作者
怒江物质相对匮乏,交通不便,卫生条件极差。很多人都以为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是很艰苦的事情,其实不然,我在怒江的日子极悠闲和惬意,说实话,在那里使我愈发安静。我常常会在某个村子里住着,挎个相机跟人下地,聊天,进教堂,随手捏那么几张,抑或什么也不拍,就面对着高山峡谷喝茶,看书。对我来说,工作就是生活,没有人催着我交稿,我甚至不知道拍到哪一天可以完结,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跟当地人一同生活在那片土地之上,峡谷之中,这个时候才能慢慢体会到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人们与我的关系,与我的意义,也只有如此,情感才能慢慢生发,并且浸淫到影像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34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看到照片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好像有酒有音乐还有信仰,感觉他们的精神生活很充实,那么物质上呢?他们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心态怎样?

        周伟:任何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是基于自身存在的环境的。所谓文化,也就是一个群体共同精神状态的累积与传承,与生存环境的诸多因素,比如地理、气候、物产等等是相互制约与协调的关系。我在拍摄过程中,很注意这种关系,我名之为“人地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36 | 只看该作者
从我的作品里面,可以看到怒江的人们某种在精神上的充实,事实也是这样,生活在怒江的人们如今仍然留存着这种充实,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充实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因为封闭的自然环境。而我特别关注这种充实,是因为,我们也曾经拥有,但在工业革命、城市化、信息化之后,已经被我们自己抛弃了,我们在享受物质文明飞跃发展的成果时,却也被物质所充塞和绑架,顿然失去了这种充实状态,甚至失去了精神与信仰的根基。怒江的物质文明相对于走在现代化进程前列的我们来说,的确是匮乏与落后的,所以我,作为一个摄影师来反观和思考的时候,就浓重地感受到,我们被物质驱赶着,走得太快,快到我们无暇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精神。我并不认为生活在怒江的人们,他们现时的充实就是完美的,不应改变的,不是。事实上,他们只是因为客观上的原因比我们走的慢了一点,我观察怒江的5年多来,怒江也正经历着易于察觉的嬗变,人们开始崇拜金钱,中学生开始吸毒,即使教会活动中也愈来愈难以摆脱对物质的追求——他们转变的方向和目标,正是我们现时的生活与状态,他们有这个权利,甚至,这也是他们不可逃避的前路。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只是我们的过去。我拍怒江,只是在拍自己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37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有几张人们聆听祷告的照片,各年龄段的信徒看起来都非常投入。基督教在怒江流域如此普及兴盛似乎鲜为人知。谈谈宗教和怒江人的关系吧。

        周伟: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上世纪初进入怒江大峡谷,客观上改变了当地的文化形态,尤其是基督教,不但影响面广,更因创制傈僳文字,翻译圣经,使其在文化上取得了话语权,解放以后亦影响深远,即便是文革期间都未曾中断。对于一个相对贫困与闭塞的峡谷,宗教向来是人们精神上的慰藉,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峡谷单调的生活,调和了人际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39 | 只看该作者
而怒江人最初接受基督教本身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经济背景,包含了浓重的功利色彩——基督教宣扬的生活方式帮助信众摆脱了酗酒、赌博的习俗,摆脱了买卖婚姻和杀牲祭祀所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这些都给当时仍处在原始状态的民族以深刻的影响。而在城市化、现代化的今天,一个贫困落后民族对于物质世界的诱惑是任何宗教所无法抵挡的,维护宗教威信的因素正在遭到质疑与冲击,而人口的流动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引进则加剧了人们对宗教生活的疏离。怒江的宗教信仰必定在不久的将来被弱化,甚至被丢弃,这只是时间问题,程度问题而已。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怒江的长篇报道,题为《钟摆上的怒江》,意思就是说怒江的自然环境与精神世界都在经受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在一个必由之路上呈现着现实的不确定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39 | 只看该作者

“你内心有多少东西、多少认知、多少情感,你的照片不会说谎”


相机型号: FSBG1-Nikon LS-9000    iso:    快门:    光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39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你在拍摄过程中感受到那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拍摄中有没有强调这个?

        周伟:我在多年的跟踪拍摄中,的确感受到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是怒江自身的变化,更多是我内心认知的变化。我刚开始接触怒江,的确是怀着强烈的猎奇心,但当我开始进入到怒江人的生活之后,他们让我发现了我内心的缺失与需求。在这个专题的进程中,我逐渐看到了人性中最基本的东西,学会阅读和判断人性中的美丽。我的摄影改变不了怒江任何东西,而怒江却成为我自我认知的契机。我在最终编辑这个专题的时候,的确试图强调那些我们已经熟视无睹,却无限美好的东西。
        至于怒江的变化,其实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专题中,我有所呈示,但没有刻意强调,因为这个专题还将继续,后面的拍摄,“变迁”或许将成为主要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0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现在还在和当地人保持联系吗?当初开始打交道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比如语言等等?

        周伟:我最近又去了一趟怒江,目的是为今后的拍摄确定方向,当然,内容和指向都会跟《怒姆乃依》不同。我拜访了一些曾经给予我很大帮助的老朋友,又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在我内心,怒江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怒江,但怒江的确已经不能从我的心中抹去,尤其是那些跟我熟识的面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0 | 只看该作者
在一个地理与文化明显差异的地区工作,必然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语言只是其中一个,但我个人认为,一般我们所感受的困难都只是表象上的,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及这个问题:……正是这个专题的拍摄,让我学会了与他人,尤其是与拍摄对象的交流与沟通,学会了如何进入到另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这自然有许多技巧,但核心是“真诚”——这原本就是一切艺术的根本。你要在内心渴望与对方的灵魂交流,渴望认识和理解他们心灵的历史与现状,而那一刻,你的身段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低,再放低……那么所有表象上的难题都将会迎刃而解。而如果你做不到真诚,你的影像也必暴露你的伪善、功利或者茫然。纪实摄影追求每一张图片的优美,但却不以一张图片言其成败,不以偶然说话——最终你内心有多少东西、多少认知、多少情感,你的照片不会说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0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作品中多数是6×6,也有135画幅,有没有考虑形式上的统一?你都使用什么器材进行拍摄?

        周伟:《怒姆乃依》的拍摄过程,也是我自己对摄影认识和理解的一个过程。我不能先知先觉,从一开始就把所有问题解决,事实上,我一直在探索和找寻。这个过程中,我换相机、换胶卷,不停在尝试与摸索。最后,我选择了6×6,主要是觉得方构图在表象上能够淡化影像的戏剧性,而将情绪蕴含到更深的内里,影像的张力反而更大,而我自己也能驾驭这种中庸、朴拙的构图。当然,缺点也显而易见,方构图在叙事性方面显得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41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个摄影专题,形式上应该统一,但统一并不是简单的画幅的同一,画幅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在影像上、情绪上的统一,画幅的问题反倒可以在后期的呈示中利用与规避。
        我现在主要用两台MAMIYA 6,分别装50mm和75mm镜头,但基本上用50mm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