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46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民摄影报记者对话李楠|摄影的力量在于它不是一种功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6-11-17 0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民摄影报记者对话李楠|摄影的力量在于它不是一种功能
2016-11-16 10:47| 发布者: cphoto| 查看: 61|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来自: 人民摄影报


摘要: 荷赛最新推出的“创意纪实摄影”赛事允许使用创新手法进行拍摄,包括技术上双重曝光、图像拼接等“过度”PS的作品;在叙事方面也可以进行摆拍,但前提是作品反映的人、事件和社会问题必须具备真实性。 11月3日,在人 ...



        荷赛最新推出的“创意纪实摄影”赛事允许使用创新手法进行拍摄,包括技术上双重曝光、图像拼接等“过度”PS的作品;在叙事方面也可以进行摆拍,但前提是作品反映的人、事件和社会问题必须具备真实性。

        11月3日,在人民摄影微信平台采访中,新快报副总编李洁军认为这种不拘手法反映真实现实的赛事,顺应了当下摄影发展的潮流,扩大了摄影的外延。同时结合他的实际创作进行了阐述。

        随后,人民摄影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业内相关人士,他们当中有知名图片总监、评论家,有依然奔波在摄影一线的记者,也有荷赛的获奖者,有率先探索新闻摄影转型及多媒体发展的践行者,还有留学国外、专攻摄影文化研究的年轻学者,就这一赛事及新闻、纪实摄影近年来出现的新变化新尝试进行了探讨。

今天推出的是人民摄影报记者与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的对话——“摄影的力量 在于它不是一种功能”。

谈不上颠覆纪实摄影的特质,应该说,是用另外一种形式展示纪实摄影的特质

记者:荷赛新开设的以“创意纪实摄影”为主题的赛事,允许摄影师创造性地发挥想象力,甚至可以运用PS手段,这样的规则完全颠覆了以往纪实摄影原有的特质。您如何评价这一新出现的赛事?

李楠:一件好事儿。其实只要稍稍回顾一下往届荷赛,就会发现一直以来都有那么一些看起来不太像新闻摄影、报道摄影或纪实摄影的作品,“跨界”一直存在。仅以中国获奖作品来说,常河的《夜间动物园》、李洁军的《复制战争》、区志航的《那一刻》、傅拥军的《西湖边的一棵树》等等都不太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摄影作品。

        毫无疑问,这些作品都是面对现实的。但是,现实不再是它们的目标,很大程度上,现实只是意义出发的一个基点。因此,新闻事件本身的事实、信息不再是关注的重点,经由这些事实、信息所能达到的隐喻、象征、观念以及情绪反而成为摄影师为之努力的目标,以及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

        面对现实,却不止于现实,乃至以强烈的个人行为以及个性赋予现实鲜明的主体色彩、以及新颖的视觉样式,从而使观看者获得超越事实信息之上的更为复杂的心理体验和观念冲击,是这一类作品的共性特征。

        事实上,近年来新闻摄影的拍摄方式、编辑方式、传播方式、互动方式在不断迭代变化。越来越多的作品已不能用传统的新闻摄影去定义、比照,这是早已有之的事情,其实谈不上颠覆纪实摄影的特质,应该说,是用另外一种形式展示纪实摄影的特质。所以,荷赛只不过是将它一直在做的事情明确了而已。




《西湖边的一棵树》  傅拥军 摄


        创意纪实摄影,不是基于PS尺度扩大的一个摄影门类。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就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它的设立,应该是鼓励摄影师不要仅仅满足于“我在现场”的感觉,虽然这也很重要,而是要尽可能地透过现场的表象,去看到现场之前和之后的东西。新闻摄影不能被现场、事实和信息所束缚。新的视觉样式、新的观看体验、新的思考路径,这些都应该是创意纪实摄影,或者说纪实摄影必然的发展之路。

摄影的当代性,很大程度上是指它的融合性和开放性

记者:当下许多纪实摄影师以多种手法的新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现在又出现了这一专门赛事。这样的发展变化是基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李楠:首先,与摄影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经常说,摄影是一种当代性很强的媒介,很大程度上是指它的融合性和开放性。如果单从纵向看,摄影的极致可能就是两个方向:一致广大,一尽精微。但这两方面,别的视觉媒介也能做得很好。如果我们横向去看,摄影与其它媒介几乎是天衣无缝、水到渠成的融合衍生,给予它无限的可能性。

        在融合的过程中,摄影的独立性不是被弱化而是被强化了。因为人类天生是视觉动物,视觉中心永远是我们关注的中心。所以,各种新技术、新介质都在飞快地与摄影融合,扩大和改写摄影的边界,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许多迥异传统的作品。

第二,与新闻报道本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新闻报道,已由真实、全面、客观向主观、个性和情感转变。这种变化在西方比较明显。如洛杉矶时报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忘掉客观性”的口号。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当然与整个社会现实的急剧变化分不开: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心理正在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由明确向暧昧转变,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由简单向复杂转变。

        所以,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观看和传播的人性化多重体验。VR、AI等技术都是在强调新闻报道给予的“看”,由一种“旁观”向“亲历”变化。那么,受众也必然要求作为静态影像的新闻摄影提供更为有趣、新颖、具有陌生感的视觉体验。


《复制战争》  李洁军 摄


        据说智媒元年就要到来,纯粹信息式的抓取、度身订造的资讯投递,以及超越技术、介质、平台之上的优雅、悲悯、批判这样的精神需求都在各自清晰。                        

        在这样的大格局下去看摄影,就不会那么纠结了:如果摄影永远是已知状态,又有什么意思呢?摄影一定是朝着打破纯粹、多元交融的方向去发展的。

人的极致在哪里,创意的极致就在哪里

记者:这项赛事的出现,会对摄影师产生怎样的引导作用呢?

李楠:从正面来看,鼓励摄影师创新,仅仅表达我在现场的客观记录还不够,而是如何突破现有的一切模式,哪怕它们非常权威。

创意并不是胡来,也不是简单的ps合成。创意,首先要有“意”,再进行创造,这个“意”就是摄影师对世界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人的极致在哪里,创意的极致就在哪里。一定不能停留于单一、封闭、模式化的框架里,去看待、理解和表达我们所认知的现实世界。相反,要用超出熟悉经验、超出固有视觉模式的方式,不断地表达一种新的阐释,带领大众更加丰富、立体地观看和解读现实社会。

所以,一些不满足于因循守旧的摄影师,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记者:可能会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让摄影师不再关注真实、不再关注公正客观,而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大量使用ps技术从而把作品做得花哨?

李楠:荷赛说得很清楚:真人、真事、真问题。这是一个前提,只是不必完全是现场实录。

        任何语言都是为了表达存在的,而且只有在基于表达的使用过程当中才有意义,才能不断成长。摄影语言也是一样,言之无物,空有华丽,终究无用。


当我们用一种实证主义的、过度迷恋的方式来捍卫真实的时候,反而把真实矮化和歪曲了

记者: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纪实摄影就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冠以“创意”后还能如实反映么?是否违背了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原则?

李楠:真实性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了。摄影界对此经历了长久的讨论,包括创意是否真实、摆拍是否真实、调图是否真实等等。

        摄影的真实性,不是一个机械化的命题。我们曾经把摄影分了很多类,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创意摄影、商业摄影、艺术摄影等等,一般认为后三种是可以ps、摆拍、设计的,新闻和纪实则绝对不可以。貌似定义分明、壁垒清晰的划分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机械僵化的标准来考量变动不居的影像表达,把是否真实归结为几个技术动作。




《夜间动物园》      常河    摄


        当我们用一种实证主义的、过度迷恋的方式来捍卫真实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把真实矮化和歪曲了。比如抓拍可以很不真实,而摆拍可以很真实。所以,当我们将真实与否的重点放在摄影的外观、形式、动作等外在之物上时,反而离真实越来越远。同时,忽视了摄影本质的力量。摄影从来都不是客观记录。所谓摄影的真实,就是摄影师的主观意识加诸现实世界所形成的价值判断。

        摄影的真实,必须放在摄影的精神性上去理解,放在它的视觉外观与它的内在意义的关系上去理解。这样,我们可能会离真实更近一点,至少可以明确:摄影如何真正地在现实中发挥真实的作用和力量。

任何媒介的生命力都不在于强大的功能,而是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持续激发人类的创造性

记者:这项赛事强调“以各自的方式传递真人、真事、真问题”,这样出现的创意纪实摄影与之前被定位当代艺术的摄影作品有何区别?比如说王庆松的《跟我学》等,或者一些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以摄影为媒介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李楠:首先,我觉得不要太拘泥和局限于一些标签,过度在意属于哪一类摄影。在艺术的范畴里,所有的定义只是对某一种艺术形态主要特征的概括性界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讨论和言说的方便,并不一定是那么泾渭分明,老死不相往来。

如果总是被标签牵着鼻子走,可能越来越找不着北。

具体说到以上这两类作品,界线还是很清晰的。创意纪实摄影要求反映的内容是真实存在或发生过的人物、事件、问题。是先有这个真实的事件,才有摄影师基于此的创意、设计。即由真实到虚拟。

而当代艺术,如王庆松的《跟我学》为什么是观念作品?因为它的路径与纪实正好相反:先有艺术家头脑中的观念,再由这个观念出发去制造一个现实场景,是由虚拟到真实。

所以还是很容易区别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避免做刻舟求剑式的争论。

我们说,一种媒介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是它的功能吗?固然,不可取代的功能会使这一媒介保持价值。但是,功能是很快可以更新换代的,指望它可不能长盛不衰。那么,对一种媒介来说,有什么比功能强大的使用更重要的呢?

那就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持续激发人类的创造性。

举个例子,纸,是从东汉就出现的古老媒介,今天,它的书写功能可以说已经被电子媒介取代。但它依然可以是非常当代性的媒介。纸,除了书写功能之外,它所产生的意象、审美、情感、触摸的体验,都在不断地给予人类刺激。一张白纸,这是多大的可能性?轻轻一折一抚,就是一个多么浩瀚的想象空间?很多当代艺术家在用纸作为创作的媒介,你看,它就很当代。

那么,摄影更加如此。作为一种非常年轻的媒介,它的未来无可限量。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宽容、开放的心态和姿态来看待摄影,千万不要固步自封。

记者:今后,用创意等类似手法创作的纪实性摄影作品的发展空间如何?

李楠:我持乐观态度,怎能为人类的创意划定界限呢?

荷赛设立创意纪实摄影奖项,说明它自身也在不断努力拓宽新闻摄影话语体系的边界,同时也在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样才能够把大量更有新意的摄影作品吸纳进来,这难道不是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吗?

新闻和摄影的定义,一定会被不断改写的,这种改写与捍卫新闻的底线和原则并不矛盾。一定要从纠缠不清的机械层面里跳脱出来,去拥抱摄影的无限可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发表于 2016-11-17 09: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学习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11-17 09: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学习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09:59 | 只看该作者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6-11-17 09:49
谢谢分享, 学习欣赏支持。

谢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09:59 | 只看该作者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6-11-17 09:49
谢谢分享, 学习欣赏支持。

谢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11-17 21: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11-17 21: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08:51 | 只看该作者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6-11-17 21:50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谢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08:53 | 只看该作者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6-11-17 21:50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谢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