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郑治):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和肯尼亚国立博物馆合作水下考古队在肯东部沿海城市马林迪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联合水下考古项目在过去三年所取得的成果。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肯合作水下考古工作队队长赵嘉斌介绍,水下考古队以肯尼亚沿海地区的拉穆群岛、马林迪为重点,对几处水下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还对拉穆群岛谢拉水下遗址和马林迪恩戈梅尼沉船遗址进行了发掘。
赵嘉斌特别介绍了发现于2012年的恩戈梅尼沉船遗址。他说,该遗址全长41米,其中沉船长35米、宽9米;经初步判断,它应该来自葡萄牙。他说,虽然本轮水下考古没能发现传说中的郑和沉船,但对这艘“外籍沉船”的考古发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意义。
赵嘉斌说:“这条沉船大概属于16到17世纪左右,也就是说作为欧洲人刚刚开始从非洲的西海岸进入到印度洋这个航线,所以说对研究环印度洋贸易,包括它的航路的研究,包括贸易、货物的品质,包括当时作为交换的物品,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据了解,本轮联合水下考古共计完成约265万平方米声纳扫测和12.7万平方米潜水调查。
当日公布的成果显示,谢拉遗址发现了一批具有阿拉伯和本地风格的陶罐,并出水了少量中国瓷器;恩戈梅尼沉船残存较为丰富的船体结构,造船工艺特点鲜明,还发现了象牙、木桶、铜锭等重要遗物。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肯尼亚文化部长哈桑·阿雷罗在接受国际在线专访时对中国水下考古队员所展示出的专业水平表示高度赞赏。他说,中肯水下考古合作让肯尼亚获益匪浅。
阿雷罗说:“它帮助我们提高了历史研究、发掘水平。我们从中国那里学到了专业知识、技能,之前我们并未掌握水下考古技能,我们的考古绝大多数都是陆地上进行的。对我们来说,这是新的开端, 我们正从中国获益。”
阿雷罗称,中肯合作水下考古项目还帮助培养了肯尼亚考古学家的水下考古能力;现如今肯尼亚有了自己的水下考古专家,而且在水下考古领域具备地区领先水平。他同时希望中国能帮助肯尼亚水下考古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专门的水下考古部门,包含潜水小组、信息搜集小组,成员都是年轻人。我们希望让他们到中国接受培训,这样我们的水下考古队伍就可以更加强大。”
阿雷罗还表示,肯尼亚愿与中国延续、加强在考古领域的合作,因为这样的合作也将极大地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据悉,中肯合作的水下考古项目始于2010年,今年是本项目的最后一年。这是中肯首次合作进行肯尼亚沿海水域水下考古工作,也是中国水下考古队在国外的首次大规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