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预售期延长在为旅客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也产生了囤票等问题,仍有很多人无法顺利买到车票,这让车票“黄牛”们的生意旺季提前到来。一个名为“碧海蓝天”的“黄牛”透露,他现在平均每天能接20多单,日收入高达1000元以上。大量“黄牛党”活跃在线上线下,“靠技术”“拼门路”,在日趋规范的购票环境下依旧生意火爆,挣得盆满钵满。(新华网12月28日) 笔者前两年经常往返于北京和大连之间。当时北京和大连之间只有T225/T228一趟车卖座位票,购票难度可想而知。一开始笔者也是选择到“黄牛”那购票,感觉“贵点就贵点,能买到票就行”,但有一次实在是不堪“黄牛”的“痛宰”,于是狠下决心“宁可今天不走也不买‘黄牛’的票”。后来用自动售票机反复刷票,在开车前一个小时左右居然刷到票了,并且还有很多张余票。之后好几次都是这种情况,慢慢的我想明白了:“黄牛”囤着车票,开车前肯定得退票,我又何必急着那一时半会买呢? 我们之所以会屈服于“黄牛”,结合自身经历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是高峰期“一票难求”的舆论让我们产生了惯性思维,错误估计了购票难度,总认为高峰期就会一票难求而忽略了近年来随着高铁的不断开通以及各项方便购票措施的施行购票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了的事实;其二是紧张、焦虑的心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心态整体偏向紧张、焦虑,一旦放票时没抢到票就会恐慌,不具备等“黄牛”把吃进去的票吐出来的耐心;其三是哄抢心理,“管他有没有用,先抢到再说”,部分人的囤票加剧了紧张的购票氛围。另外不会使用网络的旅客对“黄牛”盲目依赖也是滋养“黄牛”业发展的沃土,他们只看到了自己不会网上购票,却没看到那么多会网上购票的旅客的离开给他们留下了广阔的窗口购票、代售点购票的空间。 客观地说,铁路部门确实也在不断提高运输能力、改善服务质量,如大幅度提速,大规模建设高铁,推行实名制购票、网上购票等等,铁路的发展我们有目共睹,但犹如竹篮打水,只要另一端的孔没被堵上,铁路部门倒再多的水进去竹篮都是空的。遏制“黄牛”倒票,不仅要靠铁路部门进一步规范购票秩序,也需要我们更加合理地规划行程,更加理性地思考,更加耐心地等待。只要还有一个人在购买“黄牛”票,那么票就会越来越难买,买到手的票就会越来越贵,容忍“黄牛”存在最终买单的终归是我们自己。火车票带有公共福利性质,是政府提供补贴的生活必需品,我们为何要冒着被骗以及信息泄漏的风险花钱去买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呢?购买到一张价格合理的车票是我们的权利,共同抵制票贩理应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没有市场就没有生产。让我们给铁路部门一份鼓励、一个肯定,给自己一份耐心、一份责任,共同营造起良好的购票环境。(文/刘津)
|